APP下载

基于儿童种子观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2021-11-22王莉英

读与写 2021年36期
关键词:建构种子理念

王莉英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伟阳幼儿园 江苏 太仓 215400)

1.在继承与创新中澄清理念认知

过往:伟阳幼儿园所处的伟阳社区南接西郊老街、北邻城厢镇工业园、东接之江国际装饰城、西邻现代化种植农业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社区环境、家长资源呈现多元化状态。由此,2006年幼儿园的管理者们自上而下,初步确定课程建设“多元融合、回归生活”的理念,并以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引领教师从日常环境、主题课程、家长工作等不同维度进行渗透、探索和研究,努力建构贴近幼儿生活、支持幼儿主动发展的课程。

当下:自2014年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我们重塑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中心提出的“课程要让每一个孩子(种子)有力量地奔跑。”的目标指引下,我园结合已有的多元融合理念,进一步明晰儿童种子观的课程建设理念,通过中心骨干班、幼儿园教研组、备课组等平台,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研修、磨合、论证中梳理出“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颗种子,教育就是唤醒、滋养、守望,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长成最好的自己”教育观点。

未来:力求从个体经验中真实的问题和好奇开始,把儿童种子观作为解读师幼生活和生命的钥匙,在儿童种子观的引领下,创办环境美好、孩子幸福、教师“勤悦”的学校,实现生命最好的可能。

2.在理念引领下发现问题、寻找改进策略

2.1 发现问题。儿童种子观是遵循教育的规律,给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幼儿生命自我成长的潜能和活力,那么老师们在课程的开展中又有哪些问题或困惑呢?

2.1.1 种子观的理念认知与教育行为脱节。经过前期对理念认知的澄清,教师们逐步建立儿童种子观的课程建构理念,但是在实践中教师们课程敏锐度不够,习惯按原有思路进行,只是在材料提供、教玩具制作、活动目标和环节设计上进行细枝末节修改,不能处理好对儿童观察-解读-支持与课程衔接的关系。如何发挥儿童在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兼顾儿童在课程中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追随儿童在课程中的发展需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与接纳,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践行儿童种子观课程需要深思。

2.1.2 环境创设中对儿童立场的支持性不充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能够认识到环境在课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环境创设还是以老师规划为主,“美、满”主观意识使得儿童立场、儿童主张未能在环境中得以呈现。另外,对于环境中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存在重形式化、轻价值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仅仅停留于浅层的运用。如何基于儿童的立场和需要,让环境与儿童产生积极互动,获得深度学习机会,缺少策略和方法。

2.2 寻找改进策略

2.2.1 完善组织架构。

一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管理组织架构,为课程研究提供组织支撑。

为了让课程建设能够更加有序的开展,我们完善了课程管理组织,以中心和园部领衔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课程开发与研究中心、课程实践反思调整小组,各组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融合,支持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我们初步建立了课程开展的申报审批制、学期调研制以及资源采集、梳理制度等,为课程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二是全力打造“勤于精进悦于接纳”的优质教师团队。

通过建构理想信念共同体、研训共同体、课程研发共同体三大教师发展支柱,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课程意识、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教师课程开发实践经验,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师资力量。

幼儿园构建了“理想信念共同体”、“研训共同体”、“课程研发共同体”,分别由园长、中心主任、业务主任领衔。

(2)探究实践路径。

①课程理念可视化。为了让儿童种子观“看得见”“感受到”,我们在户外文化墙、室内文化走廊等地方,将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献给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目染”其形,“神会”其旨,进而形成对儿童种子观的领悟与向往。例如在大门口的文化墙上,我们将儿童种子观的理念进行了文字呈现,同时文化墙下面设计种植箱,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在种植箱内埋下种子,通过一学期的悉心观察和养护,亲身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

②课程审议要素化。围绕课程理念,在课程审议中我们抓关键要素,即在审议中关注:儿童关键经验体验、主题目标实现、各类型活动实施的收获与修改建议、环境创设的价值与修改建议、主题整体反思与完善等各要素,关注一日生活各环节实施中幼儿经验的获得。

首先,借助中心备课组长论坛定时定期以种子观理念下课程实施的案例分享为主题,针对各主题课程组成的版块内容,让种子观理念与课程审议的相关要素进行对接,让教师在思维的碰撞中明晰基于儿童本位实施课程,立足儿童的生长节律及发展需求制定课程目标、创设环境、预设活动内容等,追随儿童的发展(个体、集体)不断对整个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其次,发挥骨干辐射和引领作用,让备课组长作为课程实施的领头军,带领教师们遵循相关的要素进行课程审议,从而让课程审议审而有效。

③环境创设儿童化。环境是课程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关注环境创设过程中理念的渗透,强调儿童在与环境互动中激发自动生长的潜能。如:我们以儿童的建构活动为抓手,采用“建构+……”模式,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找到自己。

户外游戏区中,我们采用环境创设适度留白的方式,诱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建构行为。孩子们在户外草地上搭建角色游戏的场所,自主建构种植园地的植物架,利用PVC管美化走廊指示牌等……以建构的方式,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让孩子获得发展的可能。室内公共活动区中,我们投放不同材质的材料,引发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建构能力、建构水平的提升,让环境成为幼儿的学习场;班级活动室中的环境创设,借助思维导图,幼儿自主创设建构游戏主题的行进轨迹,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④资源开发系列化。我们将资源挖掘利用与课程实践紧密相连,并努力形成系列化。例如,在采集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园内资源过程中,我们成立资源开发项目小组,根据各资源的特点,项目小组分别梳理、形成了幼儿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区资源、节日资源库集,根据资源的特点预设有可能引发的幼儿学习及经验,积极引导幼儿直接跟资源产生互动,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如利用节日资源,生发了《欢欢喜喜闹元宵》《你我话端午》《劳动最光荣》《六一,我们的节日》等节日特色主题课程;结合社区资源开展了《西郊初夏》《我是环保小卫士》等主题课程的实践;整合自然资源进行了《嗨,薄荷》《生病的荷花》《可爱西瓜虫》《小兔搬家记》等微课程主题的探究。此外,人力资源中,我们关注园内“访客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幼儿园各类市级活动承办中萌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去讨论我们作为小主人该如何去接待客人,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方案去参与接待、介绍乃至服务,充分发挥儿童在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性。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资源互动共享平台,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随时观摩和运用。

⑤班级课程多元化。基于孩子问题、兴趣和需要,我们采用从微谈话到微活动、微主题课程的构建方法,探索班级微课程。班级课程内容向多元化、生活化拓展:结合一日活动环节孩子生活需要,开展餐点、值日生等生活化内容微课程活动,结合幼儿对园内自然物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花、草、树、菌类、泥土、沙石等自然资源类班级微课程活动;结合幼儿对园内动物资源问题和关注,生发了关于昆虫、蚯蚓、家禽等生命物种的班级微课程。

例如:春天里,孩子看着小草从黄到绿,很是好奇。他们光脚触碰小草,感知到小草短小却一点都不软,甚至踩上去有点痒,有点疼。在不断的观察中,他们发现生长最高的草,给它们进行命名“高高草,菠萝草”。用剪刀剪开草茎了解草的内部结构,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有汁还是没汁。在日复一日的观察和不断探索中,逐一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获得自我成长。

夏天里,薄荷特有的气味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研究薄荷的味道、研究薄荷叶子的外形、研究薄荷的用处、研究薄荷生命力强大、研究薄荷油是怎么提取的……,一系列探究让孩子们成为薄荷研究小专家。

秋天里,孩子们观察到幼儿园的菊花开了,有人好奇的问:“菊花可以吃吗?”带着这一问题,孩子们开展了干菊花的制作,通过对时间、温度和工具的研究,形成了对制作干菊花的持续探究,催化了课程的生长,体现了孩子们在课程中绝对主体性。

冬天里,孩子们找到了躲在墙角边、石块下、泥土里的西瓜虫,“西瓜虫有眼睛吗?有嘴巴吗?西瓜虫吃什么呢?西瓜虫住在哪里?”教师们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提供放大镜、昆虫盒等工具材料支持孩子观察,带着孩子一起准备食物,逐一投喂,实验证明它是杂食动物;跟着孩子追踪西瓜虫行走的路线去找西瓜虫的家,从而了解西瓜虫的生活环境;学着西瓜虫卷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始终追随着孩子的问题,多方面支持幼儿不断探究、不断成长。

在持续的探究中,孩子们与自然对话、与幼儿园的花草树木对话、与身边各种有趣好玩的事物对话,既满足了个体的好奇探究,又让经验获得了分享与交流。教师在这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不断支持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帮助孩子获得了自主学习以及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成就感。

在微课程开展的时候,课程开发与研究中心及时给予教师帮助,一起寻找孩子的兴趣,分析新旧经验,提供环境、场景等支持。课程实践与反思调整小组结合教师个人观察记录、访谈,一起发现课程开展中的不足,运用指南、科学观察量表来分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及时完善。

在园所的发展中,伟阳幼儿园将不断汲取儿童种子观的精髓,让课程建设持续、深入地落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且美丽的果实!

猜你喜欢

建构种子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桃种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可怜的种子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