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
2021-11-22童森
童 森
(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福建 宁德 352000)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较强,小学生在面对学习数学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不正确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动力,面对数学的学习变得畏惧,不感兴趣,这对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掌握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打造数学高质量教学课堂[1]。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保证数学教学充满吸引力,让教学变得更加精彩。老师要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导入新知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积极的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要保证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这样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下探索新知识,掌握更加牢靠的数学技能,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老师就可以根据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的现象。结合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这一环节得到合理的导入,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
2.合理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知识的合理导入下,学生需要自主思考来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提升问题驱动教学的质量。既然是自主学习,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进行思考和分析,总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尽可能去解决问题,提升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当然,在设计问题方面,需要老师切合实际进行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思维。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老师可以设计出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是小数?小数和整数的区别在于?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根据问题来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实现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共同商讨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学习基础也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保证小组中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时,先利用问题来带领学生回忆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新知识。小组中先通过口算练习,在进行竖式计算,最后来导入新知识。一个笼子有12只小鸟,总共有32个笼子,请问总共有多少只小鸟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估算,在让学生将估算的结果更接近于正确答案。小组互相交流来进行学习,并讨论出自己的计算结果。有的小组是以一个笼子12只,两个24只…来进行计算;有的小组是将其进行12分成10和2,先用10×32,再用2×32;还有的小组在认真琢磨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知识的探索变得更加积极,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3]。
4.总结数学知识,强化认知能力
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老师要负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导图总结的方式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完整的分析和整理,根据课上内容以及课本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老师要给学生成果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互相分享交流,彼此之间互相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这是提升学生智力发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精巧有效。根据教学内容来整理出完整的思维导图,凭借对课堂的回忆来补全思维导图,在借助他人的讲解和分享不断的完善,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问题驱动教学下增强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开展能够为数学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题驱动中提升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透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