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网络视频资源 创新习作教学模式
2021-11-22姚建强
姚建强
(广东省东莞企石镇教育管理中心 广东 东莞 523500)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每天通过网络浏览资讯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稍然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在网络普及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利用好网络视频资源可以拓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渠道,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1.视频资源介入习作教学的意义
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编排,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以视频资源介入习作教学。现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丰富,在央视纪录频道、优酷等网络平台可以搜索到相当多可供习作教学使用的视频资源。如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纪事实录、人物专访等,这些视频资源一般配有字幕及旁述,有精彩的画面,美妙的声音。利用视频指导习作教学远比枯燥的口头讲解来的有趣。视频资源介入习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结合不同种类的视频资源合理建立班级习作教学课程,优化习作教学模式,系统性地增加练笔次数,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作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对习作的整体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观课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了跟踪及分析,现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习作教学的系统性不强。教师开展习作教学时没有深入思考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螺旋上升的关系,习作教学指导只是机械地跟着教材推进,缺乏习作教学的课程意识,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习作教学课程。
2.2 练笔少。课本以单元编排习作教学,一学期最多编排8次,一般情况下只按照课本所编排的次数开展习作教学,练的力度不够。
2.3 学生的情感体验浅。习作指导触动不到学生情感的深处,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学生的习作过程如同嚼蜡,索然无味,所写作文更是千人一面,难显个性。
3.视频资源介入习作教学的运用
3.1 品味视频文字,培养学生语感。很多视频资源配有字幕及旁述,这些字幕用语规范讲究,文从字顺,准确地概括视频内容。如果将文字摘录下来是一篇篇优质的习作范文。在开展习作教学指导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留意字幕、倾听旁述,学习视频中的语言表达,然后要求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复述视频字幕内容。通过反复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及书面表达能力。由于视频可以进行截选、暂停、反复播放,学生完成练习后可进行对照修改,可操作性强。如央视CCTV1综合频道播放《水脉》的纪录片中,有一段视频讲述了我国解放初期建造巨型水坝的情境,字幕摘录如下:“这里的人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改造山河的壮举。为了防洪、发电和灌溉,十多万中国人用体力和意志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之上建造着一座2500米长,162米高的巨型大坝。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对于新中国的执政者来说,最大限度减少水旱灾害,保障百姓的利益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从1950年起,中国大规模治理淮河,加固黄河长江堤防,修建荆江分洪设施,这座被称为丹江口的大坝,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这部分视频播放时长为2分钟,语言简洁、妥贴精练,是极佳的训练资源。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观看视频时视觉、听觉、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通过书面复述字幕感受到语言的精练。以这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2 品鉴影视作品的表达手法,提高组织架构文章的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得益于巧妙的表达手法。好的影视作品情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站在习作教学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品鉴影视作品的表达手法,感受其布局谋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组织架构文章的能力。笔者曾经观看过《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被其巧妙的表达手法所折服。影片讲述一位父亲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将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的儿子培养成为品学兼优,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宇航员的故事。电影以倒叙、回忆为主要的表达手段,并相机插入现在的生活情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巧妙地进行铺垫,利用特写镜头安排特殊人物的出现,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娱乐为主,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极少会去关注电影的表达手法。而站在习作教学的角度,我们不妨开一个影评会,与学生一起探讨电影的表达手法与角度,从感受文章组织架构的方法。以影视作品为交流的载体,师生共同观看、交流,既有趣又直观,比以文本为载体讲解分析来的更生动,学生更愿意这种交流方式,提升学生组织架构文章的能力。
3.3 利用视频资源,丰富习作素材。学生习作难,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积累的素材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视频资源的介入,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困局。现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丰富,内容包罗万象,拍摄技术先进。无人机航拍、水底高清技术、红外线夜间拍摄技术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不同角度的视觉体验,这是自然观看无法企及的。学生观看经过筛选的视频可以丰富见闻,增长知识。站在习作教学的角度,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笔者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作了统计分类。三至六年级习作编排中有关动植物、人文风俗、游记风景等习作内容不少于10个。如三年级上册《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国宝大熊猫》,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我的动物朋友》等。进行这些单元习作教学可以视频介入,让学生享受一场场视角盛宴,观看相关视频可以丰富习作素材,获得习作灵感。央视CCTV1频道播放的《秘境之眼》用隐蔽镜头对野生动物进行了近距离的拍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野生动物外貌特征,了解到它们玩耍捕猎等情景,如在高清慢放镜头下蝴蝶翩翩起舞、蜂鸟吸食花粉、猴子追逐嬉戏……《鸟瞰中国》展示了我国不同城市的建筑风格、风俗文化、自然风光;《家园·生态多样的中国》带着观众潜入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穿越风光旖旎的国家森林公园……在开展这些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习作内容精选合适的视频,拟定与习作相关的要求,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看,帮助学生收集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3.4 利用视频资源,指导人物的细节描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编排中不乏人物描写的内容,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五年级下册《形形式式的人》等。现时教师指导此类习作方法较为传统,一般采用下水文作示范,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笔者认为这样的指导是僵化的,机械的,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千人一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也不知道从哪些细节展开描写,这与描写的角度有关。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妥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在指导此类习作时,可运用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指导,在影片还原人物表情,凸显人物神韵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如影视作品《钱学森》中的一个片段,钱学森得知自己被剥夺在美国的居住权后向加州理工学院辞呈。影片采用了特写镜头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坚定的眼神、紧抿的嘴唇、递上辞呈书的决绝无不表达了钱学森的愤慨。这些特写镜头是经过演员的艺术加工,是刻画人物特点的点睛之处。视频介入习作指导时可以重复播放或定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观看、想象、组织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影视作品介入习作教学指导,给学生展示一个个鲜活的范例,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启发,感受更多刻画人物的角度,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很有帮助。
3.5 利用视频资源,激发写的欲望。当写成为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时,才有可能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乐于书面表达”,这涉及到写作的欲望与动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内容中,有些习作特别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来抒发自身的内心感受。如四年级上册《我的心儿怦怦跳》五年级上册《我想对您说》五年级下册《那一刻,我长大了》六年级上册《有你,真好》。进行这类习作指导时,可根据内容需要让学生观看渲染紧张、温馨、感人等气氛的视频,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最近笔者看过《你我生而平凡》的视频:武汉的疫情得到很好的遏制,各地医疗支援人员有序撤离,市民夹道欢送抗疫英雄,行人深情地鞠躬、医护人员喜极而泣的泪水……再配上一段抒情的音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视频拍摄场面恢弘,展示了温暖、不舍、真实的感人场景,很容易触动人的情绪,触发抒发情感的欲望。习作指导时,播放此类视频作铺垫并要求学生将观看的感受记录下来,为习作做好准备。这样有助于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激发写的欲望,学生的习作更真实、感性。
3.6 视频资源介入,建立班级习作课程。练得少、练得不系统是学生习作提升慢的瓶颈。如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的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丰富习作素材,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学习写记叙类的文章介绍人和事。我们可以结合该年段习作目标,围绕每一个习作主题精选视频资源,丰富习作素材。以视频资源为载体,每个习作主题提炼一些练笔提纲,架构习作训练体系,建立班级习作课程,加大训练的力度,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现在网络平台上的资源丰富,其中不乏具有教育示范意义、能激发情感、陶冶情操、增长见闻的视频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也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传统的习作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融合。视频资源介入习作教学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