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为写作教学助力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2021-11-22宋春雨

读与写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统作文文化

宋春雨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第四中学 山东 海阳 265100)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从强化语文基础知识逐渐向侧重考查学生关注国家热点动态,培养国家情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转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治国理念智慧、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与文学艺术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养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以前辈先贤为榜样,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底蕴积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把精妙的语言、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例应用于当下高中生的语文写作中,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使学生的作文有深度有思想,更有高分数。

1.传统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困境

1.1 时空久远,学生有阅读障碍,兴趣度低。传统文化典籍大部分由书面文言著成,与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定的文言句式、通假字、古文化常识等都可能是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拦路虎”,让学生读而生难却步,难以培养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仅满足于对文言文章的语意、句意、字词的讲解,达到应试的目标要求,并没有深入挖掘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容易使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枯燥的印象甚至厌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没有耐心研读传统文化经典,更何谈在作文中彰显自己传统文化素养。

1.2“传统文化渗透”在写作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在作文构思时,没有规划性,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鲜有严密生动的书面语言。部分老师在考试分数的压力之下急于求成,教给学生一些结构套路,强行让学生背诵一些高考范文的事例与语言,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题目千篇一律,使用题记,开头用排比,中间穿插爱迪生、牛顿、屈原、司马迁、岳飞、马云、俞敏洪的人物事例,久而久之产生思维定势,文章毫无新意,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难拿高分。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真实的生命感悟,即使生搬前人典型的语言与事例,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比如,有的学生写爱国题材的作文,批判《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反抗是不爱国的行为,很显然是把封建的政治统治与爱国画上了等号。更有学生死记前人事例,把李贺李商隐混淆,苏轼陶渊明的出生朝代记错,出现常识性错误。

2.加强写作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

2.1 阅读人物传记,知人论世,创设学习氛围。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都是流传度高,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经典文章,其作者生平阅历丰富,见闻广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有关作家生平的人物传记书籍或是视频资源,要求学生在阅读或者观看的过程中做一下批注,或是写一下观后感。学生就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者,打破作者在课本中的神圣莫测、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同时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再学习课本中的经典作品,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例如在学习《赤壁赋》之前,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及课下时间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等方面介绍苏东坡,笑对人生、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来。在学习《赤壁赋》时,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愁,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释然有更为深刻的感悟。“枯燥无味文言文”心理会大大减弱。之后学生在遇到“家国”、“使命”、“境界”、“修养”、“挑战”类的作文题材时,便有话可说,有人物素材可写。

2.2 回归课本,凝练主题,归纳结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可以在现行人教版编写的基础上,在高二学完五册必修课本后,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诗词里的作品形象进行总结。并且,山东地区在2017年对新入学的高中生增加开设地方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的语文课程相辅相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可以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李白,“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王安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讲“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时,联系“智、勇、信”的烛之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时,想起“聊乘化以归尽,乐复天命复奚疑”的陶渊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的王羲之。对这些文章的作者情感或主题进行归纳,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化概念。

同时,文言文中一些典型的写作思路也能在学生写作时提供宝贵的借鉴。古代的论说文,每篇都有其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如果认真加以研磨,对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结构构建有极大的帮助,《六国论》的论证结构有很大的代表性,首段开门见山,直指“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仅承其后的是“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二三段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论述了“赂者”和“不赂者”的经历与结局,最后谈古论今,讽喻现实,逻辑严密。学生学习《六国论》,既积累了大量的历史事例,又掌握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一举两得。

2.3 加强整本书的阅读教学。《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体系,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三观认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些著作能给人以智慧与力量,特别是能打开人的眼界,使人能够突破区域的局限,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亮点,认识到以前不曾认识到的思想,预测以后还没有展现到的结局。学生在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大部头作品时,文字量大,课内阅读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泛读,了解每一章每一节的故事梗概,在课堂上精选相关段落章节进行精讲,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精读速读泛读相结合。这样既注重了阅读数量,又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写作的训练就相对容易许多。好比在《三国演义》的整本书教学过程中,在阅读75回-85回时,可以设置阅读任务:模仿诸葛亮吊孝的悼词,从三国的主要人物中选取一个,结合原著具体情节,给他写一篇悼词,学生有悼词的样本,可以自由地选择人物进行创作,不会偏离写作主题。

传统文化为写作教学助力,是在新课改形势下,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探索,保证课外充足的阅读量,切实提高课内传统文化的总结积累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传统作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