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辅导

2021-11-22王兰香

读与写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教育

王兰香

(湖北省钟祥市冷水小学 湖北 钟祥 431900)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个人对心理上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就会对其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在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据一些专家调查发现,一些问题的出现很多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原因有关。因而,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寻求有效地矫正对策,已成为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心理障碍导致不良行为的不外乎以下几种表现:

一、感情消沉,对一切都感到无聊、孤独、无精打采。如我班上有位女生,平时看不见她的笑容,习惯于埋头走路,上课从不发言,作业也不情愿完成。像这类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有5%左右,其心理主要表现是悲观情绪,往往经不住挫折的考验,产生厌学情绪。这类学生期望得到关怀和温暖,一旦得不到,他们便会对一切都产生厌烦,对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行为乖张,爱要滑头,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我班一位男同学,看他的外表聪明机灵,活泼可爱,但是学习总是不安宁,抱无所谓态度,平时爱偷爱摸,花钱如流水。有时骗家长的钱,借同学的钱还赖帐,同学们经常告他的状,给老师带来不少烦恼与困扰。像这类学生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行为带有某种成人化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往往使老师一时无所适从,从而干扰正常的教育秩序。

三、动不动耍脾气,发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随意恶作剧,对自己的过失没有羞耻感。这类学生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给班级造成危害较大,我班的一位男学生,在班上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而且缺少最起码的文明习惯。不遵守班级纪律,不尊敬师长,经常与同学吵闹打架,老师批评他,他无所谓,有时还发牌气。这种学生的心理近乎失去了正常的理智,不仅教育雄度大,而且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可是学校不能将他们往外推,应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我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有责任挑起辅导转化他们的重担。

这些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大多数不良客观环境所造成的。比如: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失误…等等,都有可能使其产生出心理障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其中也有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主观原因。

我们在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因人施教,多给一份爱,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与娇惯,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与体格健康。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劳动素质、生活习惯培养。在这种情况,我们就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大胆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班上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自护能力。

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如果我们用“显示权威”来征服,简单的说教,严厉的训斥,伤人的挖苦,甚至体罚,只能加剧矛盾,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不防把徵笑带进课堂,可以消除他们对教师的不信任感,解除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要你仔细观察,找出其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拿出教育对策对其进行辅导、转化,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学会倾听

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巧设情境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3.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中小学生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中小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成功感,培养问题生的自信心及给予改正行为偏差的机会,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自信、自强的勇气和信心,以塑造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讲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指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辅导相结合,使每个中小学生的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