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异分析
——以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21-11-22马婉莹
马婉莹
(长春光华学院 商学院,长春 13003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根据对阳光高考平台所列数据的整理,会计学专业本科招生院校共663 所,结合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2 年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成为会计学本科教育的中坚力量[1]。由于会计学具有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兼之会计人才面临的环境变化,重塑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框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迫切需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开设本科会计学专业的院校共有19所,其中15 所为应用型,占比为79%。文章以吉林省内15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样本院校,对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1.1 培养目标
样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可归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方向方面各校略有差异,可归纳为适合在各级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部门、银行、保险、税务、审计、管理和中介部门、涉外经营部门从事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40%的样本院校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具备会计核算及信息化、审计及财务分析等业务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设置
样本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遵循1992 年财政部颁布《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后形成的新7 门会计课程体系,即会计核心课程由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财务管理7 门课程构成[2]。样本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课程设置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样本院校的课程中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如内部控制学在部分样本院校属于专业课,在部分样本院校属于选修课;二是各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课程设置略有差异,如长春大学以适合在各级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为培养目标,且历届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国家行政机关、科研和教育机构,其专业课包括政府及事业单位会计。对吉林省内8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统计,其主要包括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预算会计、电算化会计、经济学、经济法等课程,其中财务会计类课程课时占比较高,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课时占比较少,预算会计在部分样本院校属于选修课。
1.3 考评机制
对样本院校考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其考评机制可分为基本性考评与扩展性考评。基本性考评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考评组成,授课教师通过出勤、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小组活动、期末试卷成绩进行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考查学生对培养方案规定的课内知识的掌握程度;扩展性考评根据各校的培养方式而各有不同,其共同点为采用课外活动置换学分的方式引导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培养。常见的扩展性活动包括参与课外实习、参加专业比赛、考取职业证书、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社会志愿活动、参与社团活动、出席培训讲座或学术会议、参加文体活动等。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为了解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文章对长春光华学院近3 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以2019 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有效样本数为405个,无缺失值,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可发现2019 年长春光华学院会计学专业72.8%的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就业,这一数据在2018年和2017 年分别表现为69%和76%。综上,尽管会计学专业就业面相对广泛,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毕业后任职于企业。因此,企业需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中具有代表性。
企业中的不同会计岗位对会计专业人才有不同的需求。文章对智联招聘网站发布的2019 年中国企业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3 个岗位的276 条招聘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采用数据分析法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企业会计人员能力需求矩阵,以明确企业对不同会计岗位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3]。企业会计人员能力需求矩阵以企业需求为起点,按照不同岗位需求揭示涵盖职业道德、通用能力、专业能力3 个维度的初、中、高级会计人员的能力。矩阵中初级对应的是会计岗位,中级对应的是财务经理岗位,高级对应的是财务总监岗位。
结合企业实际调研信息可知,企业在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方面对初级会计人员有较大需求。在会计核算方面,企业要求会计能够完成日常财务处理,正确编制会计凭证,独立记账、报账;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方面,企业要求会计做好纳税规划,及时提供纳税申报材料并申报纳税;部分企业要求初级会计人员能够编制报表、正确计算成本费用、协助企业完成内外部审计、参与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根据企业对初级会计人员需求分析结果,结合企业实际调研信息,企业对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以财务信息处理及传递为主。由于此类需求可由财务机器人满足,故其不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
对于中级会计人员,企业的主要需求集中于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财务预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部分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有税收筹划、资金管理、对外沟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成本核算与控制、部门管理、项目管理的需求。对比发现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与企业对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在需求重心、岗位作用和需求集中度3 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需求重心方面,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主要集中于财务分析、内部控制、预算及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即使是财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中级会计人员在其中的作用是主导核算进行而非核算操作。而对于财务分析等工作,中级会计人员的参与度比初级会计人员要高得多。在需求集中度方面,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更为多元化,部分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有部门管理及项目管理等需求。根据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需求分析的结果,结合企业调研信息,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以财务信息应用及主导部门事务为主。由于财务机器人难以满足此类需求,故其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之一。
对于高级会计人员,企业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监督报告、资金运营、部门建设与管理、预算决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经营计划制订与实施、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风险评估及控制;部分企业对高级会计人员有成本管理、纳税筹划、对外沟通、战略制定、内部审计等需求。企业对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多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决算、风险评估与控制、成本管理等职责需求增大,为满足多元化需求,要求高级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具有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高级会计人员需要能够对行业及企业的经营环境、业务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因此高级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跨专业综合能力。对比发现企业对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与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在同一工作流程中,高级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强化。结合企业调研信息,企业对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以综合应用信息支持经营决策及主导部门事务管控为主。由于财务机器人难以满足此类需求,故其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 终极目标。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异分析
3.1 培养目标
3.1.1 培养目标重视静态就业,忽视学生动态发展
作为会计专业人才供给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虽不完全相同,但有共通之处:样本高校均在培养目标中列示了就业方向,说明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共识,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性质相符。但学生从进入职场到适应职场再到实现职位升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会计专业人才供给方以学生实现就业的静态结果为目标,未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
3.1.2 培养目标反映出人才供给方对能力培养重视度不足
在样本院校中,虽然40%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中考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多描述为“具备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处理与分析能力、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等,其内容所涉及的能力范围相对狭窄且较为模糊,15 所样本院校均未搭建系统的能力框架,不利于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考虑,各级会计人员的工作实质是以自身能力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适配,会计人才供给方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足。
3.2 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各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均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将样本院校设置课程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以下问题,对于初级会计人员,纳税申报作为企业对其主要需求,在部分样本高校中没有受到重视,少数高校参考初级职称考试内容设置了经济法课程,其内容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部分法规,但未设置专门的税法课程,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纳税申报的需求。在中级会计人员专业能力需求方面,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及财务预算在企业招聘要求中的占比分别为71.59%和61.36%,企业对相关内容的需求度较高;财务分析课程在样本高校中均有开设,但课时较少;财务预算课程在部分样本高校中未开设,另有部分样本高校将财务预算作为专业选修课。由此可见,样本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对中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高级会计人员专业能力需求方面,经营计划制订与实施、战略制定是企业对高级会计人员的基本需求,在样本院校中只有1 所高校设置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而关于经营计划制订与实施的相关内容在样本院校中未见相关课程或专题。此外,对中级会计人员与高级会计人员的企业需求进行研究可发现,随着岗位升迁,会计人员需要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企业的经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并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了解,但结合样本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等管理类课程仅在极少数院校开设,这就导致企业对业财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很难通过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得到满足。
3.3 静态考评机制导致人才供需口径不一致
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要求企业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从相对稳定的静态需求发展为极速变化的动态需求。例如,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重心由核算向管理转变,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期望从核算清楚到进行预测、支持决策,在此过程中,会计人才的核算能力在企业中的需求度呈下降趋势。供给方的考评机制决定了会计人才的产出口径,纵观各样本高校的考评机制,样本高校均于近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说明应用型高校已经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样本高校在考评机制方面的改革共性包括增加应用性内容的考评比重、重视形成性考评、丰富考评方式等,并未对静态性的考评机制进行调整。现有考评机制有浓厚的规范性评价色彩,其以长期形成的教育价值认识及据此衍生出的教育准则为评价标准,其评价重点是教育准则如何实现。静态的考评机制相对固化的考评标准培养的是符合高校标准的学生,但这样的学生在面对企业随环境进行调整的需求时,其适应性极易出现问题。以静态考评机制满足动态需求,这就导致供给方与需求方人才培养口径不一致。
4 缩小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异的对策
4.1 制定以企业会计人员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培养目标
企业对各级会计人员的需求本质上可概括为会计人员应用自身能力为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在从业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能力与企业需求的适配程度在其职业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企业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进行研究,并参照企业会计人员能力需求矩阵制定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在刚刚参加会计工作时就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终身学习[4]。结合现今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的环境,企业会计人员适应岗位的时间被压缩,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也增加了在职学习的难度,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既需要具备执业能力以便在就业时满足企业需求,又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相对成熟的理论积累以便完成高效的在职学习。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动态的培养目标。例如,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可将培养重点由实现毕业生就业拓展为帮助毕业生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在就业3~5 年后具备中级会计人员能力,在就业5~8 年后具备高级会计人员能力,从而实现由会计至财务主管至财务总监的职业规划。
4.2 依据企业阶梯化会计人才需求设置课程
以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具体分为3 个方面。第一,坚持新7 门会计课程体系的基础地位,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第二,充分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差异化需求,为满足企业中级会计人才需求,提升对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税收筹划、内部控制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为满足企业高级会计人才需求,增加企业战略、经营计划制订与实施、组织行为学等管理类课程。第三,兼顾行业发展趋势,引入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智能化技术、计量经济学、管理工程学等专业前沿技术与课程,提升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先进性。
4.3 构建规范性评价与超规范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考评机制
作为人才供给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虽难以对经济环境及企业需求进行准确预测,但教育的前瞻性要求高校不能只做人才培养的追随者,人才供需适配性的提高可以通过引入动态考评机制来实现。规范性评价是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思想,以既有教育准则和规范作为评价标准,以确定性为起点,其优点是具有权威性、适用范围广和可操作性强[5]。随着评价对象的变化,当已有规范不能够解释新的事实时,评价规范与评价客体出现矛盾,规范性评价的确定性转为不确定性,此时超规范性评价以不确定性为起点开始发挥作用。超规范性评价通过与评价主体多元价值的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新的评价准则和规范,此时评价不确定性又转为确定性。超规范性评价的特点表现为根据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交流,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以适应评价对象的变化,是一种典型的动态考评机制。规范性评价与超规范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考评机制通过评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运动,形成连续的评价活动,从而促进评价活动在变化的环境中调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