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不“次”,且“伏”待发
2021-11-22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陆静怡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陆静怡
伴随着语文部编版教材在全国落地,语文要素也随之高频出现,生根而长,不久我们便能看到它花开满地的向荣之势。在这要素主流之间,是否也有次要支流的一席之地?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语文教学不是单行道。
细观一些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有一些看似脱离了语文要素的视野,实则深藏玄机。如四下第六单元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课文中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查找资料之于本课是一种学习途径,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似乎没什么联系。然而当你将它顾后,置于纵向年段间来审视,不难发现玄妙:四下第三单元语文要素就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而收集资料这一单元要素又继续以纵向生长的方式成为各年段要素:五上第四单元“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下第三单元“学习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六下第四、六单元“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可见,次要本不“次”,更何况某些当前的次要素,日后便居于主要素的地位。那面对眼前的次要身份,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给出,又该用在哪些更有价值的探究点上,从而赋能我们的语文课堂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高效?笔者以四上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单元统整,前后观照
次要素的出现并非蜻蜓点水,联系整个第六单元来看,你会发现它也是以一种单元观照的方式存在,是“隐身”式的含而不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习题“课文中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它直指次要素“查找资料”这一学习策略,《梅兰芳》中的导读中又一次提到:“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戏剧大师。”《延安,我把你追寻》导读中再次出现它的身影:“如果看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如何发现次要素的存在价值?笔者认为自然是要回归文本,回归本单元鲜明的人文主题的落实。无论是少年怀志的周恩来,蓄须明志的梅兰芳,还是李广、项羽等英雄豪杰,大多是历史人物,也都体现着家国情怀的厚重。但他们离00 后的孩子太远,时代的鸿沟如何跨越?于是就有了查找资料这一学习策略的应运而生,它将带领学生跨越空间之远,触碰历史脉搏,直抵人物内心情感,从而有效落实“家国情怀”这一单元人文主题。
由此,本单元次要素之“经线”主题确定为: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国情怀。本组内次要素之“纬线”单课训练如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中华不振”“租界”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并结合理解诗句探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从而感受其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梅兰芳》则让学生尝试根据关键词查找资料,了解拒演原因,从而感悟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延安,我把你追寻》就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继续抓关键词句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明白延安的象征意义,从而懂得追寻延安精神的含义。
二、单课有别,前后呼应
1.伏于重点处,立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之用,成为次要素的立足点。
课后查找资料一题可见设计者颇为用心,不但直指文章重点,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暗含学法指导,即通过查找资料的途径加以阅读感悟。因此,教学至伯父的话“那是外国的租界地……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时,对学生不理解的“租界”“中华不振”,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感悟:“你能结合当时伯父的表情和语言来推测它们的意思吗?”学生不难从当时伯父“沉郁”的表情和“不要随便去玩”“绕着走”“没有地方说理”的话语中体会到当时中国之弱。接着引导学生结合下文中国妇女的遭遇再谈理解,学生谈到亲人被外国人的车压死都讨不到公道,在自己的国土上却不能给老百姓做主。学生的回答分明显示着思维感悟的单薄,这些个例只是浮光掠影,学生的内心只泛微波。只有将语文学习引向那段沧桑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解读才能真正激荡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波澜。所以此处教师乘势而上,教给阅读策略:“遇到这些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读不懂的内容,我们可以提取‘租界’‘中华不振’这些具有时代特质的关键词来查阅资料,结合当时社会状况来体会。”然后教师实时上网输入关键词“中华不振”。此时网页上呈现的大量历史资料让学生大为惊讶,租界内部灯红酒绿的情形和租界外民不聊生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只泛微波的内心掀起了波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愤慨,他们眉头紧皱,愤愤不平——“凭什么中国的领土任外国人为所欲为!”此时教师再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史料引入呈现,当时社会国贫民不强导致任人欺压的事实又使学生神色黯然,一脸凝重——“真的是国弱就要被人欺呀!”这时教师再出示课后诗句及字词注释,请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从诗中寻找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结合之前的资料,慧眼识得“济世穷”,有学生马上就从文中找出了对应意思——“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好一个“济世穷”,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更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的少年周恩来,一个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少年周恩来。爱国,当少年!至此,本文的重点得以突破,学生的情感予以激活,而“爱国”这一单元人文主题也得以落地。查找资料这一学习策略如同周恩来东渡的那艘航船,载着它,学生到达了历史彼岸,回来时已满载少年壮志豪情。
2.伏于难点处,支撑
本单元第三课《梅兰芳》,作者选取了他遭遇一系列困难和危险时拒演的经历: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学生不难体会他所受的迫害以及他誓死拒演的决心。然而仅感悟到这一层面是不达标的,他坚定的民族气节、深切的爱国情怀何以烙印学生心间并激荡起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本文的难点。于是,在分别感悟上述危难和拒演经历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梅兰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上台表演呢?不就是一次登台演出吗?”这一问使原本隐而未发的愤悱点被激活,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问也间接指向了体会人物情怀这一教学难点,暗合了课文导读要求“深入了解梅兰芳”的用意。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教师自然要充分发挥次要的用武之地,帮助学生将思考引向深入:“要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要像前一课那样,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理解,谁能说说用怎样的方法来查找资料?”学生立刻回想到:“前一课学到‘根据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查找资料,我们可以提取问题的关键‘梅兰芳拒演原因’来查找。”于是学生输入关键词句开始上网查找,从显示资料中了解到原来梅兰芳深知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妄想要挟他登台表演,借他的影响力来掩盖侵华罪行,从精神上压倒中国人。借这样的背景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升级:“结合查找的资料,你一定深入了解了这位非同寻常的戏剧大师,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感慨道:“梅兰芳不愧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大师。”“梅兰芳誓死拒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着中国人的铮铮铁骨。”教学至此,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已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难点突破,障碍扫除。查找资料这一学习策略就如同梅先生深情吟唱的那曲那戏,循着它,学生登上历史舞台,回归当下已满怀家国情怀的深沉与厚重。
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合纵连横,伏于文本难点处,使次要以学习支架式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深入加工自己的阅读理解,从而支撑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架构。
3.伏于制高点,突破
诗歌学习,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已不能浅显停留于诗意的理解,而应开始触及诗文的骨髓——思想情感。“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等这些革命年代的场景、事件离现实太过遥远,犹如冰山一角,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深入其中窥得隐含意思及情感。阅读时同样沿袭抓关键词查找资料了解社会状况这条单元次要素线索,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这些难理解的关键词句去查找资料,再在课堂阅读中给出资料链接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如此融入文本理解,学生悟得:“原来追寻延安,实际是在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这样的铺垫,后一部分今昔对比学习中,学生再次借助查找资料这一策略支持,结合获得资料明白了“破旧的茅屋”“温热的土炕”的象征意义。学生在今昔对比的时间轴上,在丢弃与继承的取舍中明白了延安精神的生命活力。至此,延安精神也成为又一座宝塔山,高高矗立于学生心间,它撑立起的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那是新一代的脊梁。
单元人文主题的升华,需借力于次要的给出方式。伏于制高点,次要便如学习的触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冰山之下,从而探见全貌,阅读的深度与厚度得以有实质性的突破。
这样的次要素作为隐含线索贯穿于一单元,它虽暂为“次”要,却统领着单元各课的教学策略,服务于单元人文主题的落实,更决定了学生的学力进阶。当前我们要做到既不拔高越位,也不避而不谈,合纵连横的序列推进便是看似无痕实有痕的雁过留声,精心埋下伏笔,为后续的它以要素身份的出现呼应。
次要非“次”,连横单元统整,关照人文主题,纵贯年段生长,以且“伏”待发的今生姿态,且看“次要”华丽的后世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