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2021-11-22黄金子
黄金子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长,只有保障职业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提高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因此,高职扩招工作的推进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应该顺应改革工作潮流,体现高职扩招的社会价值,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全面扩招背景下,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逐步创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便其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人才发展形成巨大阻力,因此应该结合扩招工作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工作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
1 高职扩招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扩招政策的提出与实行可以加快社会人才结构的调整,增强各个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力,有助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生在高职院校中针对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学习,提高了其岗位适应能力,在岗位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1]。其次,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矛盾。近年来,稳定就业成了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扩招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性,在扩大职业教育覆盖范围的基础上,使结构性就业矛盾得到逐步解决。最后,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改革工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我国教育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高职扩招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产教融合程度加深,使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增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动力。
2 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难度较大,不仅生源数量不断增大,而且需要与社会需求做好密切衔接,以确保人才培养达到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使人才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然而,当前人才培养观念较为落后,会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未能体现学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性,培养方法和手段具有滞后性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未能明确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发展规律,在制度实施中面临较大阻力。
2.2 生源结构复杂
生源结构的复杂性问题也会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除了高中毕业生,还包括往届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不同生源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包括学历程度、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如果采用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导致其适用性较低,无法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2]。当前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呈现出单一化的弊端,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导致定位的精准性不足,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改革进程。
2.3 工学矛盾突出
在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生源数量和类型都呈现出复杂性特点,部分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还要工作,这就会导致工学矛盾出现,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扩招工作的特点,其灵活性和弹性不足,容易造成时间上的冲突,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2.4 管理机制缺失
一个可靠的管理机制是促进实践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能够针对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不断总结和反思,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然而,高职院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忽视了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构建,容易导致各部门的协同度不高,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管理机制中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仍旧存在,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
3 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3.1 创新培养理念
注重当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实现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指导,逐步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中不能故步自封,要确保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发展密切衔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做好市场调查及分析工作,了解不同专业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目前市场经济状况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加以调整,与企业需求做好有效对接,防止人才培养滞后性问题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人才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其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心理素质,注重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针对性提升。在实践工作中要具有“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塑造精益求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3.2 优化资源配置
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中,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较大的阻碍。对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高职扩招中的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体现人才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认识到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提供财政支持,促进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以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为依托,强化对拨款过程的严格监督与管理,确保各类资金得到针对性应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此外,还应该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前瞻性与现代化,使其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扩招工作特点。
3.3 推进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适应当前生源复杂性特点。尤其是要注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增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参考企业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和工作特点,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加快联合教育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强化知识学习及技能锻炼,以适应未来工作特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4]。构建订单式的协同育人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3.4 优化管理机制
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长效管理机制,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确保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保障高职院校稳定健康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的品质逐步提高,同时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在构建管理机制时应对当前生源结构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优化高职院校顶层设计,保障学生管理、就业服务和考核评价等工作高效开展。尤其是针对工学矛盾问题,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防止出现较大的冲突问题[5]。为此,应以柔性管理机制为主,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解决扩招后学生的后顾之忧。此外,要增强整体服务意识,对当前服务方式和机制予以改革,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3.5 提升队伍素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有利于保障管理机制长效运行。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明显,无法提供科学指导,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此,高职院校应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增进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从而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6]。尤其是补充兼职教师可以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优化,提高队伍的工作活力,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带入人才培养工作中,消除其中的局限性问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促使教师参与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工作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和改革。
3.6 优化评价模式
传统评价模式主要以学校和教师评价为主,导致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无法真实反映人才培养的效果。对此,应该对当前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加以优化,运用分层分类评价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要加强第三方闭环评价管理系统的建设,这是保障评价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关键,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实践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实施评价。同时,企业还应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评价,在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结合中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7],体现企业在评价工作中的重要性,使高职人才培养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
4 结语
高职扩招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缓解当前社会上的就业矛盾,同时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该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当前扩招工作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会面临管理理念落后、生源结构复杂、工学矛盾突出和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遇到较大的阻力。对此,应通过创新培养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协同育人、优化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素养和优化评价模式等方式,逐步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