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基层央行员工“八小时外”异常行为监管的思考

2021-11-22中国人民银行怀化市中心支行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8期
关键词:违纪监管干部

唐 波 中国人民银行怀化市中心支行

近年来,基层央行发生的各类风险和案件,均与员工“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折射出基层央行“八小时外”异常行为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员工“八小时外”监管,成为基层央行干部监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央行员工“八小时外”行为的特点

通过分析基层央行员工“八小时外”的行为,发现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接触人员广泛。基层央行员工“八小时外”,在从事休闲、娱乐、交友等社交活动时,除了接触到家人、亲戚、朋友外,还有从未谋面的初识人士,很难分辨孰好孰坏,也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二是行为相对自由。大部分员工在“八小时外”,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生活和办事,脱离了单位的约束和监督,在面对诱惑时很容易走上违规违纪的道路,特别是在被围猎的时候,稍不留神就进入圈套,掉入陷阱,成为围猎者谋取非法利益的工具。三是行为比较隐蔽。基层央行员工“八小时外”的生活、社交行为相对于“八小时内”的工作行为,具有私密性,比较隐蔽,一般是在家中或不易被发现的场所秘密进行,如不加以监督,很容易在“八小时外”的“生活圈”“娱乐圈”“社交圈”出问题。

二、开展“八小时外”监管的必要性

(一)促进基层央行全面从严治行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行的高压态势下,基层央行对员工的监督主要放在了工作时间以内,但是对员工“八小时外”的监管力量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各种违纪违法事例也表明,违纪违法行为往往寻找最佳时间、地点、路径及方式完成。对于基层央行员工而言,“八小时外”行为的自主性、随机性、隐蔽性很容易滋生违纪违法行为。如果基层央行加强对员工“八小时外”的监管,就会放任其异常行为蔓延,甚至破坏单位的政治生态,为此,抓好员工“八小时外”的监督,有利于促进全面从严治行。

(二)提升基层央行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基层央行管理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把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增强基层央行的执行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基层央行员工开展“八小时外”行为监管的目的,重点在于避免员工发生异常金融行和异常社会行为,引导员工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金融事业。

(三)选拔任用基层央行干部的必然要求

基层央行选拔干部既要“德才兼备”,看其“才”,更要“以德为先”,考其“德”。在现实中,基层央行员工往往具有“两面性”,个别干部在单位的表现往往无可挑剔,而在“八小时外”的表现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在考察干部时,既要考察干部“八小时内”的“能”和“绩”,同时也要考察干部“八小时外”的“德”和“廉”。只有在这样全方位的监督和考察中,才能真正选拔出讲忠诚、勇担当、能作为的优秀基层央行干部。

三、当前“八小时外”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是存在认识误区。基层央行有的员工认为“八小时外”监管侵犯个人隐私,不应该去管;属于好管闲事,不想去管;限制了个人生活,不愿意被管等种种错误认识。二是存在畏难思想。有的纪检干部怕得罪人、伤感情,怕被穿小鞋、被打击报复,影响职位晋升,不敢认真开展监督;有的纪检干部到地方纪委监委、公检法司等部门调取异常行为数据时,遇到不配合、不支持等工作阻力,就打道回府、半途而废。

(二)监督工作存在不足

一是监管思维固化,监督手段和方式简单、落后,没有运用网络大数据进行跟踪监管和综合分析,也没有很好地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人民银行职能变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等新特点新要求及时调整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手段,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二是监督信息获取不全面、不及时,基层央行监管部门很难全方位掌握员工在“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中的异常行为,在获取员工醉酒驾、黄赌毒、大额借贷、违规经商办企业等异常行为时,也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

(三)监管效果难以实现

一是监管理念滞后。当前,基层央行“八小时外”监督多偏重于违纪违法发生后的追责、处分,但对于违纪违法行为的预防教育严重欠缺,没有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使监督工作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二是问题整改力度偏弱。对于员工存在的异常行为,基层央行在整治过程中没有拿出实招、硬招,惩罚力度偏弱,异常行为久治不绝、难以根除,致使问题存量不减、增量不降,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四、改进员工“八小时外”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一是通过召开廉政警示教育、领导干部上党课等方式,引导员工增强自律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道德观。二是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做好以案促改、以案明鉴、以案释纪,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运用单位宣传栏、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八小时外”监督是一种关心、爱护和保护,从而消除抵触情绪,正确、坦然面对监督。三是基层央行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八小时外”监督,切实担负起职责使命,时刻关注员工“八小时外”的思想动态和社会活动,克服畏难情绪,采取灵活管用的措施整治员工异常行为。

(二)建立健全制度,创新监督机制,织密监督网络

一是建立隐形监督员制度。聘请隐形监督员,对员工的生活作风、思想动态、廉洁自律等进行隐形监督,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行长或纪委书记报告,弥补公开监督的不足。二是建立“大起底、大了断”制度。对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存量问题、突出问题进行“大起底、大了断”,严格自查自纠,排查出全部问题,然后分类处置,消除问题存量,遏制增量风险。三是建立监管联动机制。组建员工“八小时外”异常行为监管平台,注重与地方纪委监委、公检法司、金融办等部门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异常信息定期移送、互通有无,及时掌握员工违纪违法信息。四是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部审计等部门定期进行干部监督信息交流,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争取将干部异常行为苗头灭于萌芽之时。

(三)抓住关键少数,突出监督重点,提高监管效率

一是紧盯关键少数。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管,着力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凸显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管效力,实行重大事项报告、“贤内助”廉洁教育、政治生态效果评估等举措,做细做实“一把手”监督文章。二是关注要害岗位。加强对征信管理、国库业务、发行保卫等要害业务岗位廉政风险的监管,定期开展要害岗位考核,落实强制休假和定期轮岗制度,防止出现岗位风险。三是锁定异常对象。纪检、人事等部门要从严管厚爱的角度,紧盯经常违反劳动纪律、社会关系复杂、思想情绪波动大的员工,必要时可采取“一对一”谈话或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的形式,促使其查找不足、及时反思、改正错误。四是管好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报告定期报备制度,注重员工个人信用报告的收集、分析、研判,对存在的异常金融行为和异常社会问题进行分类处置,避免小问题酿成大过错。五是集聚监管合力。按照“一报二查三看四访五询”的方式,探索开展多种形式“家访”,重点关注“五类人”,加强与地方纪委监委、公检法机关、社区街道等部门的联动,定期摸排员工异常行为的死角、盲区。督促离退休干部管理部门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在关心关爱老同志的同时,注重教育与沟通,增强纪法意识,自觉防范各类风险。

(四)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考核奖惩,注重成果运用

一是严肃执纪问责。对员工违纪违法问题,按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一案双查”,同时追究当事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做到有错必究、问责必严,持续发挥震慑效力。二是强化监管人员责任。监管人员要强化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不得出现瞒报、漏报、误报等情况;对履行“八小时外”监管责任不力,问题排查搞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的,要严格倒查相关领导及监管人员责任。三是实行内部制约机制。将“八小时外”监管情况录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员工年度考核、提拔任用、职称晋级、岗位调整的重要考量因素,迫使员工自觉遵纪守法。四是持续释放从严信号。针对员工违纪违规行为坚持一抓到底,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及时纠治干部队伍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同时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激励员工担当作为,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违纪监管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教育部:对各类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绝不姑息迁就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