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拓展运动课程安全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①
2021-11-22郭威张欣孟庆川
郭威 张欣 孟庆川
(1.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2.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高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最后一公里”的节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影响极为深远[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倡师生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挖掘学生创造性;教学方法要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自然条件开发运动项目资源[2]。近年来,我国高校引入了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丰富了体育课程体系,但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拓展运动,又称拓展训练,是指以锻炼体能为目的的主动式迈向户外的一种锻炼形式;起源于二战期间,目的是训练海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巧,提高遇袭后的生还几率。欧洲在战后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拓展训练,研发出一套适应企业管理规范和团队建设的课程,进入高校并成为MBA团队管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清华大学率先将拓展运动体验式培训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其他国内高校紧随其后。由此可见,拓展运动正是基于上述宗旨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进入到部分中小学、高校,并逐渐地在全国广泛开展。
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质,对体能、技能、知识、团队合作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求较高。拓展运动具有增进健康、完善自我、磨练意志、熔炼团队的作用[3],符合高校现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得到了广泛发展。现今,关于拓展运动安全问题的研究较少,课程安全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安全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全方位地贯穿课程,为其提供安全理论与实践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此,该研究在分析讨论安全体系建立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从更深层面研究高校拓展运动课程。
1 高校拓展运动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形式
拓展运动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一般包括概论、项目体验及组织方法、操作技术与创新创编、安全意识与技能等。实践一般包括沟通类项目体验、信任类项目体验、合作类项目体验、心理类项目体验、综合类项目体验。教师除了要在1学年内教授各项理论及实践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运动存在场地开放、条件复杂、参与人数多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其教学内容伴随有身体运动、团队协作、突破型冒险性活动,竞争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传统体育课堂那样安全稳定,给教师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增加了一定难度,这也是许多高校不愿意开设拓展运动课程的原因之一[4]。
2 高校拓展运动课程安全体系建立的意义
校园安全是关乎高校正常运转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其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5]。就拓展运动课程而言,探索其安全性实质上是一种深度发展思考,可以强化高校对体育教学安全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拓展运动源于军事训练,本身就具有风险性,如果没有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发生事故则后果难以预料[6]。
墨菲定律:任何风险都能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如果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7]。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以上这些管理学法则对于高校工作者是一种警示,说明事故都是有原因、有征兆的;法则也给了高校工作者一种应对思路,不能心存侥幸,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把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高校拓展运动课程安全体系建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安全体系的效用直接关系到学生人身安全,不健全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造成重大的人身伤害事故;其次,体育课程的开展须依托于良好的安全保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拓展运动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的重要前提。
3 高校拓展运动课程安全体系建立的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称整体性原则,是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在决策时将各个子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
3.2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要全面收集信息,不能片面强调评价指标中的某一项目。只有遵循了全面性原则,才能保证在评价指标收集过程中的全面性,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使评价工作更科学、准确。
3.3 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各要素处于动态之中并且相互影响和制约,使得事故发生存在可能。另一方面,做好安全管理,掌握与安全要素有关的动态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3.4 承担性原则
安全体系的建立及施行、设备的检修维护和师生安全培训等各方面都需要资金,学校要给予相应支持。所以,在建立安全体系时,必须考虑高校自身情况、本身特点和实际承受能力。
4 高校拓展越野课程安全体系
4.1 安全制度体系
安全事故是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在安全事故中往往存在多个相互作用的风险因素[8],不能将事故发生原因归结于某个单独的直接因素,而是要寻找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系统层面改进安全制度。
4.1.1 安全制度制定
安全制度起草,要搜集相关资料和借鉴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以突出预防、加强监控的原则,选取客观可操作的指标组织制订;健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及个人,以利于具体实施。在安全制度签发前,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议修改,最后由学校进行合规性审查,审核通过后即可发布实施。
4.1.2 安全检查制度
高校要建立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的安全检查制度,以确保制度的严密性、整体性、有序性;检查安全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的受控状态,实行日常检查监控、全覆盖隐患排查、高危行为监管的安全监管模式;安全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查,还要每1~3年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制度体系。
4.2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进程,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客观指标,把控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安全管理要素包括以下3项。第一,行为管理。教师和学生心理状态会影响外在行为,当出现异常时要进行调控和疏导。第二,物件管理。拓展运动所需物件要做好维护保养,保证正常维护。第三,环境安全管理。做好气象监测工作,当课程不适宜在野外或室外进行时,要及时告知教师。
4.3 安全培训体系
拓展运动专业性强,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实践的情况下也难以胜任。拓展运动的引入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也是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挑战,对其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0]。
4.3.1 管理者培训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决定了事故发生几率和人身财产损失程度,这关系到拓展运动课程的发展。因此在管理者培训方面建议:第一,管理者参与管理类和拓展运动安全相关培训,提高管理能力,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进行统筹管理;第二,管理者定期看课,深入课堂有助于发现管理盲点,消除安全隐患。
4.3.2 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要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实现,教师的综合能力对于授课效果非常关键。因此在教师培训方面建议:第一,学校提供政策资金条件,使教师参加拓展运动和运动安全的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第二,建立专业考评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和思想安全意识。
4.3.3 学生培训
人们对风险的主观感受和直观判断构成了其风险认知,如果能力不足,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极易造成伤害事故[11]。学生出现风险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能力和认知的不匹配,其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笔者提出学生培训方面的建议: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杜绝危险行为;第二,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安全防护内容及应急处理办法;第三,教师采用模拟形式,让学生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并进行讨论点评,借此提高学生的应变处理能力;第四,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经常性进行培训,使其带动班级学习。
4.4 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其目的是控制紧急事件与开展有效救援,减少损失和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4.4.1 应急救援准备
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和检查救援物品工作,使人和物均处在最佳状态,确保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反应;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危险源制订应急预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4.4.2 应急救援反应
意外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营救,组织撤离或者采取措施保护相关人员;迅速控制事态,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维护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到迅速、准确、有效。
4.4.3 应急处理后续
当应急事件处理结束,要做好现场恢复,评估危害程度,查明事故原因并总结形成报告。
4.5 保障体系
Catherine Hansen[12]曾对运动风险作出解释:“风险是运动固有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会有风险,这也是其基本的特点之一。”虽然保障措施不能阻止意外发生,但可以减轻学校和个人的经济压力。
4.5.1 保险制度
增加课程参与人员保险补贴,与保险公司商议定制开发专门险种,并强制课程参与学生参险。
4.5.2 事故善后保障
学校要协同医院对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学生进行积极救治,对本人和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联系保险赔付工作。
5 结语
安全是体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制约拓展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使高校体育课程也出现了适应性提高,而学生身心健康需求与体育课程安全的不匹配对高校提出了挑战。高校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程的与时俱进,构建拓展运动课程安全体系,保障其安全开展。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强对课程安全体系的检查、管理与监督工作,确保体育课程教学安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