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体育课程建设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途径研究

2021-11-22张君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灌篮 2021年20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教师应

张君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体育工作,将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以及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内容。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而民族体育则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民族体育课程建设,可以为少年儿童强健体魄创造条件,帮助少年儿童顺利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支持。因此,研究民族体育课程建设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的价值

(一)培育科学精神

从自20世纪80年代武术专业硕士学位点创设开始,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体育真正发展为一门学科,在基本理论、体育分类等方面均体现了科学精神[1]。比如,在传统武术拳种分类方面,就从功法、搏斗、套路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阐释。通过建设民族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依据标准行事的良好习惯,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助力。

(二)培育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的重要一环。民族体育课程的建设,可以从民族复兴的视角阐释民族体育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价值。民族体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运动技术,通过长时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精气神”。

(三)培育规则意识

二十一世纪,社会中人们规则意识淡薄现象极其显著,而民族体育领域的规则是社会领域规则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体育课程建设也成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民族体育课程建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在规则下获得胜利,有尊严、体面地迎接失败,形成尊重规则、服从规则、遵守规则、敬畏规则的意识[2]。

(四)培育品德修养

作为检验学校全部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本质上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需要教师从强化品德修养层面着手,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民族体育课程中存在“尚武”“崇德”两个方面内涵,前者可以通过技击对抗培养学生的勇武精神,促使学生主动面对困难;后者则将“德”作为内在约束机制,可以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约束自身,不断完善人格、提升修养,最终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培育文化自信

民族体育课程的建设,可以系统展现中华体育、其他国家体育的独特性。加之民族体育特殊功效的存在,可以吸引学生主动解析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在了解中华民族体育的广博性、价值功能多元性、技击境界高深性的同时,深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独特思维方式,自发产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3]。

二、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民族体育课程建设途径

(一)民族体育课程目标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保障。因此,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学生发展的德与行要求,致力于培养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全方位发展的生命个体。同时教师应坚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价值立场,充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中存在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追求真诚、善良、美好,摒弃虚假、邪恶、丑陋,涵养学生内在品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遵照民族体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方针,将“成德”放置在“立人”之前,对照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精神文明与精神素质,促使学生可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

在几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史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均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民族体育课程打造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因此,教师应将培育兼具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的现代人才作为根本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分析民族体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同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维度着手,纠正应试教育框架下现实体育的“异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民族体育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中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求,在民族体育课程内容选取时,教师应秉承“立德树人”初衷,立足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结合时代的新特征,建设民族文化体育特色课程,渗透民族团结思想,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体育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打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新途径。以民族韵律操《花开中华》为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教师可以选择维吾尔族、藏族、汉族、傣族几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汲取维吾尔族“天山欢歌”、藏族“格桑花开”、汉族“喜庆秧歌”、傣族“孔雀恋歌”精华,结合中国古典舞“敬礼中华”框架,打造意蕴丰富的韵律操。在韵律操课程中,除了发掘韵律操本身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作用外,教师还可以渗透民族舞蹈文化以及民族团结理念,推动民族体育课程实践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导向下,我国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缺乏竞争性,竞技并非民族体育的终极追求[4]。比如,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是武术的最高追求;再如,缅怀先贤是龙舟竞渡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民族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一味适应西方价值观而更改民族体育项目竞技性,而是要固守民族传统项目的根本属性,筛选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积淀与审美情趣,为学生文化底蕴的生成提供帮助。比如,在《太极功夫扇》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将太极拳体育运动作为核心,结合扇法的要求,整合功夫扇的技术以及动作套路、演练方法,并揭示功夫扇的健身价值,促使学生在体验功夫扇运动潇洒飘逸、刚柔并济风格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以及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太极功夫背向演练着手,结合太极功夫扇的扇谱,将1个起势动作、1个收势动作、2个过门动作有机整合。以第1段为例,起势动作为“左脚开步抱扇”,收势动作为“虚步合扇”+“反身刺扇”+“马步亮扇”,过门动作则为“黄蜂入洞”“灵猫扑蝶”。其中“黄蜂入洞”为“抖腕合扇”+“摆扇收扇提脚”+“转身上步”+“弓步向前平刺”;“灵猫扑蝶”为“转身摆掌”+“上步翻身抡扇”+“退步弓步压扇”+“翻手反压扇”。

(三)民族体育课程方法建设

在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民族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视频,要求学生听音乐、看动作、寻找节拍,并以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听到、感悟的内容。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鼓励学生自主理解、学习、体验少数民族舞蹈,感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内涵。而在自主练习的同时,学生可以真正成长为学的主体,真正在民族体育课程中获得发展[5]。

比如,在民族韵律操《花开中华》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应遵照先下后上、由脚到手、手脚配合、肢体组合的顺序,从动作分解着手,教授首个步伐“果卓舞步”。在“果卓舞步”教授时,教师应通过手打节拍,指导学生开展原地踏步运动,并逐步加快节奏,促使学生由原地踏步演变为“跳起”动作,进而过渡到“果卓舞步”。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暂停,鼓励学生反馈自身关于步伐的区别、感受,并适度解析,促使学生对“果卓舞步”欢快的风格特点产生深刻的认识[6]。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由容易到困难的顺序,带领学生感受、体验若干民族风格的韵律操。比如,对于蒙古族韵律操《草原牧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大幅度手臂、胸部、背部以及下肢跳跃动作,完成策马扬鞭动作,该动作要求背部开阔、胸部舒展、腿部肌肉与肩胛协调,可以在矫正学生身姿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同步培养学生外在美与内在美。除了动作及要领教学外,教师可以逐步延伸到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从民族舞蹈动作来源、含义、情感等方面,将爱国主义思想印刻在学生心中,并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语言”,增强学生与多民族的沟通交流,在多民族沟通交流中对民族团结产生新的认识。

除日常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主题性活动,利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有效利用校内体育教育场馆资源,促使其成为民族体育课程向校外延伸的重要渠道,进一步丰富学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7]。

三、总结

综上所述,推进民族体育课程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民族体育课程涵盖民族精神、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几个方面的立德树人元素,可以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但是,民族体育课程并非简单的“民族体育”加“课程”,而是课程中有机融入民族体育的元素,润物无声地实现两者的“水乳交融”。在后续民族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视为引导,围绕民族体育课程元素开展教学实践,积累民族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发挥基层一线党代表作用是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