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不断绝
——赏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气词
2021-11-22高建辉
高建辉
(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64)
孟子善于说理,而且往往逻辑严密,富有气势。这个特点也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有意思的是,我们仅仅分析这篇文章中的语气词就足以体会到孟子说理的特点。
文章先写到梁惠王的困惑,而梁惠王想表达的意思只需看他说的话中两处语气词就非常清楚了。第一句话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一句话就用到了三个语气词“焉耳矣”,这三个语气词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的语气却非常强烈。从这种语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梁惠王是想告诉孟子“我对于国家真的真的非常尽心了”。结合后面的内容,我们读出了梁惠王的委屈无奈。然而,当我们读到梁惠王列举自己尽心的事例时,不禁会哑然失笑,他只是做到了在荒年里移民移粟而已,这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君王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哪里还夸张到要用三个语气词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尽心?第二句话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不加多,何也”。语气词“也”在这里表疑问语气,这个语气词让我们感受到梁惠王满肚子的疑惑。这个疑惑只有靠孟子先生来解答了。
孟子是非常善于引导谈话的方向的。接下来,孟先生只用到了一个疑问句就彻底地让梁惠王沿着自己的思路走了,这个疑问句就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已经告诉梁惠王自己以战争作比喻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接着就讲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最后抛出一个问题“则何如”。在战场上,五十步笑百步自然是不妥的,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孟子的问题应该是无需回答的。梁惠王的回答也是相当给力(不给力不就变成弱智了吗),他直接否定之后连续用了两个语气词来强化自己的观点(有点表白自己不是弱智的感觉),“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矣”,一个“耳”,一个“矣”,言之凿凿表明自己对五十步笑百步的看法。而这正好落入孟子设计的陷阱之中,后面的内容就没有梁惠王什么事了,你就老老实实接受教育吧。
孟子对梁惠王的教育分为三个部分,而每一部分使用的语气词大不相同,但整体读来逻辑严密,语气连贯,气势充沛,宛如碧海潮生,连绵不绝。
第一部分讲王道的基础,孟子连用了五个语气词“也”,这五个“也”又分为三个层次。“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个“也”语气肯定,表达的是一层意思,即作为君王,要想“民加多”,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努力发展生产,满足百姓衣食所需。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却是当时绝大部分国家不能做到的,其中就包括认为自己对于国家“尽心焉耳矣”的梁惠王。战国时期,各国无一例外地实行“霸道”,希望通过武力去征服他国,获取土地和人民。紧接着,孟子告诉梁惠王,有了前面的基础,那么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个地方的语气词“也”,用法上与前面三个一致,都表示肯定,但内容上却更进一层。我认为前面三个语气词“也”传达出的意思是统治者要想办法让百姓获得基本的生活物资,而“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则表达了统治者还要满足百姓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养生丧死。这种精神的需求确定了人的基本责任、基本义务。能够做到这样,才算是“王道之始也”。
孟子对梁惠王教育的第二部分内容中也使用了五个语气词,其中有四个“矣”、一个“也”。这一部分内容又是以前面一部分内容作基础的。王道的基础是使百姓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满足百姓基本的精神需求,但要达到“王天下”,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二部分内容,也就是实行王道的下一步方案。“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个语气语“矣”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我以为这里的“矣”和前面的“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读来语气更灵活罢了。衣帛、食肉、无饥,能够达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百姓的物质生活必然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于是孟子提出了震烁千古的方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办学校,教化百姓,最终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上至国家,下至普通百姓,不能只有物质上的追求,因为物质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样的认识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中,太多的人一味追求物质财富)。最后孟子以一个否定句来作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的句式,表达的却是肯定的意思,而语气上则比肯定句更强烈。
孟子对梁惠王教育的第三部分内容指出了现在社会的现状,这种现状与“王道”简直背道而驰。统治者完全不顾及民生,还要推卸责任。于是孟先生愤慨地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的语气词“焉”,可谓语重心长,充满了期待啊,也饱含了怨恨,真是为孟老夫子捏一把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