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借力古诗词研习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素养
2021-11-22王琪
王 琪
(辽宁省本溪市北星小学 辽宁 本溪 117000)
引言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信息丰富多彩,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素养,有利于学生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古诗词是汉语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丰富内涵,古诗词研习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修身立志,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积累基础,又在理解辨析能力的培养形成期,是学生未来文化学习的基础期,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个人素养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另外将古诗词的积累、研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结合,将教师的职能转化为协助者、参与者,而不是原来课堂中的引领者。通过学生的各项自主活动和教师的课堂实践,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总结出了既能达到课程标准中诵读积累古诗的要求,又能领悟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实施方法。
1.立足学情激发兴趣,通过古诗词积累,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小学阶段是学生古诗词的启蒙时期,重视积累、适度拓展,有利于学生养成古诗词研习的兴趣,为将来的传统文化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以背诵为主要任务,许多学生在机械记忆下,能够暂时完成背诵任务,却并不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浮于表面,更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从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首首古诗词变成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图画,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们在研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既完成了量的积累,又解读了背后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引导他们乐于探索宝库中的秘室,从而养成养成主动积极探索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使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各有收获,有深入学习并弘扬文化传统的意愿。
2.立足课堂,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创新活动
诗歌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从古至今的教育历史中就有注重诗教,诗歌创作和推广的传统,现代教育中,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
回顾以往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教师们多采用读一读,讲一讲,译一译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停留在枯燥的记忆上。我们通过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将课内外素材有机结合、适度扩展,将适合本学段,符合学情的文化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与学生们一起展示、了解祖国文化精华,感受传统文化精粹的魁力,实现课内外知识科学化延伸。
如《四时田园杂兴》一课,将一首古诗融入到一幅田园风光图中,拉近了古今距离,贴近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古代的农业生产生活,教师不局限于单一的场景与知识内涵,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养蚕,织布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知兴趣,了解我国传统技术的发展与变更,将一首诗变成一幅画,一段历史,一本书,把几行字读成几万字,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3.搭建平台,开展多样化校本活动,为培养文化传承素养提供助力
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展示成果,树立自信,养成习惯的主要方法。我们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选择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这些主题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有的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科学发现,有的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头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添加了浓墨重彩,还有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活动目的是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基础,拓展课内外传统文化资料,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产生了解其意义和内涵的愿望,借助阅读资料,对其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介绍给身边的人,养成研习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
借助古诗词的研习,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校本研习活动,使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文化传承的非凡意义,养成主动积极探索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实现了使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各有收获,培养了学生深入学习并弘扬文化传统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