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俗体育活动研究
——以休宁县回源村南瓜龙为个案分析

2021-11-22李谋涛彭成根胡小勇

武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舞龙徽州南瓜

李谋涛 杨 健 彭成根 胡小勇

1.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2.又石大学,韩国 全罗北道 565-701;

3.宁国市实验小学,安徽 宣城 242000;

4.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5.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1 前 言

徽州民俗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种地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源于内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体育与人们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生产条件密切相关,南瓜龙是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徽州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徽州地区的文化、礼仪、宗教、制度与习俗。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思想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导致人们对南瓜龙传承与发展越来越不重视。因此,对南瓜龙的个案分析可以丰富徽州文化的研究内容,让外界能够更多了解南瓜龙,提高南瓜龙的品牌知名度,为南瓜龙的发展打下基础,拓宽研究视野。

2 回源村南瓜龙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徽州(现黄山市)自秦代以来,先后设置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设徽州府,历宋、元、明、清,辖歙、黟、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新中国成立后,婺源县划归江西省上饶市,绩溪县划归安徽省宣城市。[1]回源村位于休宁县汪村镇,地处新安江上游,是一个典型以林茶经济为主的山区村落,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齐全。南瓜龙是回源村流传已久的民俗体育活动,南瓜龙的起源与发展历经以下五个时期。

2.1 发源期

舞龙以村落作为基本单位,以传统活动为载体,融村落文化、信仰、宗教、娱乐为一体的村落民俗体育活动,是表达喜庆、传统丰收、还愿祈福的文化活动,具有激发村民的集体荣誉感、族群感等作用,是世代村民文化认同和族群识别的文化符号。[2]据回源村南瓜龙传承人汪银发(90岁)口述:南瓜龙是发源于明代中期的传统习俗,世代相传,是基于祈雨求育的一种祭祀活动的发展而来,具体的起源时间没有相关资料记载。为了与周边的田里村板凳龙、汪村村舞草龙区别,回源村使用南瓜作为制作舞龙道具的材料,舞南瓜龙表演形式与内容别具一格。

2.2 高潮期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山地,境内高山环绕、峰峦叠嶂,“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3]回源村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是古徽州的真实写照,回源村村民迫于生计,自明朝起,陆续有人外出经商,从事木材和茶叶生意,回源村汪姓族人经商能力强,商业资本到清朝达顶峰。他们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不忘输金故里修建祠堂、办学堂,如回源村“世德堂”始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是汪姓宗族出资修建而成,自祠堂落成之后,每年中秋节舞南瓜龙成为约定俗成的活动流传下来。因此,南瓜龙的兴起与回源村徽商的兴盛有着极大的关系。

2.3 停滞期

徽州本土向来是鲜遭战祸的地区,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兵在此激战达12年之久。导致徽商的损失极为惨重,徽州城镇、村落遭到战争的重大破坏。徽商的衰落和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重创,使得徽州经济陷入萧条之境,人口锐减,频繁的战争不停折磨百姓,村民迫于生计,南瓜龙活动亦快速衰落。[4]历经战争的洗礼,回源村舞南瓜龙缺乏资金和人员,这一时期的南瓜龙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2.4 由衰转盛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村民都在集中精力建设新家园,南瓜龙活动在丰收年偶尔开展。经过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追求也日益强烈,村委会开始组织南瓜龙的恢复性表演。南瓜龙重获新生,每到中秋佳节,村民迫不及待舞起南瓜龙,南瓜龙的发展重新进入兴盛时期。

2.5 发展困惑期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南瓜龙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每年中秋节回源村都会组织舞南瓜龙活动,但是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惑。目前,南瓜龙的传承与发展措施较为欠缺,诸多因素制约着南瓜龙其发展。舞南瓜龙活动主要是村委会负责策划和组织,活动资金主要由村民自发募捐,村委会负责部分资金缺口,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导致南瓜龙活动开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年轻人从农村流向城市,舞龙人员短缺是制约回源村南瓜龙发展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回源村村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大多数青壮年村民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或者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大都外出务工和在城里定居,传承人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南瓜龙的制作、舞法等都是由村里的老人以老带新、口传心授和从旁指导,才能使南瓜龙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由于传承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很少有人撰写专门的书籍与史料进行记录。另外,当今社会的娱乐活动深深吸引着年轻一代,他们对舞南瓜龙的兴趣不高,懂南瓜龙的制作与舞法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传承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政府和村干部对于南瓜龙的发展意识不太够,没有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导致南瓜龙活动组织和发展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3 徽州民俗体育活动——以南瓜龙为个案分析

3.1 南瓜龙独特的扎编技艺

南瓜龙是中秋节的前一天在汪银发老人召集下,村民自愿到祠堂门前相互合作扎制而成。南瓜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由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扎编技艺各有不同,需要汪银发老人从旁指点。

龙头部分:将上山现砍的新鲜毛竹剖开,由掌握扎制技艺的村民将竹篾做成龙头的龙嘴、龙鼻、龙角、龙耳。具体方法如下:龙嘴、龙鼻、龙的额头是由四个直径为50—65厘米的竹篾编制成,四个圆形其中三个横着放,一个竖着放,下面两个横着的圆形为龙嘴,上面横着的圆形为龙头,中间竖着放圆形的为龙鼻梁。龙角位于龙头的后面,角度没有具体要求,龙角是一个长约50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圆柱。龙耳在龙角的后面,制作方法相同。龙眼是在杂货商店买的手电筒,放在龙头与龙嘴中间,用于龙眼的手电筒要求可以发光。龙头扎制完成后,再将晒干的稻草包裹在龙头上。

龙身部分:村民自愿从家中捐赠圆形红南瓜用于制作龙身,将南瓜切成10厘米左右的长方体形状的南瓜片,正面是正方形,每两个南瓜片中间隔20厘米用编织草绳从中间穿过,在南瓜片的两边打绳结防止南瓜前后移动。龙身一般分为11节,根据每年捐赠南瓜的数量和参与舞龙人员进行适当增减,每节龙身之间放置3到4个南瓜片。为节约舞龙者的体力,每节龙身不会多于4个南瓜片。每一节龙身之间固定一个长1.5米、直径约4厘米的竹竿,便于舞龙者表演动作。

龙尾部分:龙尾长2.5米,用竹篾编成圆柱体,前端粗后端细,中间填充稻草,每隔10厘米用稻草扎紧。尾翼处直接盘成一个螺旋状的圆形向上翘起。没有手握竹竿的龙尾是南瓜龙的独特和精妙之处,舞龙者直接手握龙尾,让龙尾表演更为灵活和生动,极具观赏性。

3.2 南瓜龙的表演形式

舞南瓜龙是一种大型的团体性习俗活动。从龙的制作到舞龙队的组织,再到现场表演以及表演后的道具处置等,参与者众多、程序颇为繁琐。[5]南瓜龙表演时龙头插满香火,采用大锣、小锣、铜鼓等乐器伴奏,原来南瓜龙的表演也会加入一支到两支唢呐,由于吹唢呐人的离世,加上没有人传承唢呐技艺,唢呐在南瓜龙表演中已经消失。中秋节上午村民开始聚集在祠堂门口,舞南瓜龙在上午九时准时开始,舞龙表演的技术动作较为简单,表演分为三个流程:(1)表演前南瓜龙的龙头、龙尾上插满燃烧的线香,鞭炮声响起,舞龙者举南瓜龙绕祠堂正中央跑动三圈,寓意全村团团圆圆,之后再去祠堂前和周围滚龙,待线香燃尽,第一轮表演结束。(2)接下来是舞南瓜龙的重头戏,舞龙者举南瓜龙出祠堂,村中敲锣打鼓放鞭炮,村民护送南瓜龙穿过村中每条巷道,经过每户人家,村民都会鞭炮相迎,南瓜龙入户后,面向堂屋正中央三点头,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最后回到祠堂滚龙至线香燃尽;每年中秋节前,村民会去附近的江坑村募捐舞南瓜龙的香火钱,中秋节当天,南瓜龙受邀前往江坑村巡演,以答谢江坑村村民的慷慨解囊,村民准备好茶水、点心来犒劳舞龙者,在南瓜龙进入村口前放鞭炮接龙。(3)舞南瓜龙活动结束后送龙回宫,由舞龙者举着龙灯回到村口河沙滩将南瓜龙放入河中,象征着送龙归海、入水回宫。南瓜龙龙头较重,舞龙头需要3到4个年轻力壮的年轻男性来轮流舞动,舞龙尾跑动幅度大,需要2个村民交替舞动。

3.3 南瓜龙的现代价值

回源村南瓜龙是村民生活信仰的象征,南瓜龙的外观极具特色,龙身上南瓜随着龙的舞动而转动,这些形式赋予了南瓜龙极其生动活泼的形象,舞南瓜龙时需伴奏节奏较强的鼓点和群众呐喊声,使人们脑海中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场面。舞南瓜龙的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怀有强烈的自豪感,时不时的吆喝呐喊,具有强大的村民凝聚功能,舞南瓜龙这种活动潜移默化地让人们接受团队荣誉感的教育和感化,全体村民充分体验和享受到身心的欢快愉悦。[6]舞南瓜龙是一项需要付出较多体力的运动,可以有效锻炼身体,起到健身和增强体质的功能。另外,南瓜龙有很大的旅游开发空间,可以结合黄山市的丰富旅游资源,开发回源村的南瓜龙旅游项目,把南瓜龙作为回源村的一张名片向外推广,经济开发价值前景广阔。

3.4 南瓜龙被赋予的寓意

徽州人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山多地少的现实困境以及徽州地区频发的山洪等天灾,惊觉人的渺小,在依靠自身努力改变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舞龙”等一系列活动以祈求神灵免灾,这也体现出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为的就是生存,保佑土地丰收、风调雨顺。天灾面前先求神以佑农事,丰收之际亦不忘酬谢神明。[7]舞南瓜龙在当地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意义,南瓜多子,因此,南瓜龙被人们赋予了驱邪、消毒、赐福求子、保佑平安的功能。旺丁兴族(求子)寄托在这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尤其舞龙头被村民认为来年可以添丁进口,因而,新婚夫妇的丈夫会抢着去舞龙头。龙头上插满线香,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擎举舞动,寓意后代绵绵。

4 回源村南瓜龙的发展策略

4.1 加强南瓜龙制作工艺的传承,提升村民文化归属感

南瓜龙制作工艺记录在传承人脑海里,没有资料系统记载相关的工艺。制作工艺的传承不应当局限于口耳相传和手把手教,应多种形式加以详细记录,拍摄图片和视频资料,辅以文字描述和旁白,可以让更多的人通晓南瓜龙的制作工艺。[8]时代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于传统事物的兴趣在逐渐降低,应当加强年轻人对于南瓜龙的了解程度,让村民亲身参与到南瓜龙的制作与表演中去。如利用微信、抖音等年轻人熟悉的新媒体平台推广南瓜龙,并加强与地方商业媒体(如黄山市民网)合作,开展旅游体验项目,拓宽本地市民参与南瓜龙制作与表演的渠道。打造南瓜龙作为回源村一张对外名片,让村民以南瓜龙为傲,不断提升南瓜龙的知名度,加强南瓜龙传承的自主意识,提升回源村的村民对于南瓜龙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提升村民文化归属感。

4.2 建立乡村社区共建共享平台,推广、创新南瓜龙文化

南瓜龙是回源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它与回源村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瓜龙文化需要在展示、交流中得以传承创新,诸如搭建乡村社区共建共享平台,联系区县社区、乡村成立长期交流合作定点单位,采用党建共建文艺联合演出、慰问演出等形式展示回源村南瓜龙的技艺、文化。借助晒秋、赏花、村落旅游等平台,展示回源村南瓜龙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建设“美好乡村”贡献力量。利用高校的优势与徽州地区民间舞龙组织结合,开展交流、挖掘整理,推广回源村南瓜龙文化。

4.3 提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开发力度,夯实南瓜龙的发展基础

在南瓜龙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当主导力量。以往,南瓜龙的开展资金主要是村民自发募捐而来的。在南瓜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次中断,大部分都与资金有关,所以这种极其不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南瓜龙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南瓜龙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政府应当加大对南瓜龙的宣传力度,加深民众对南瓜龙的认知度,积极开发南瓜龙的表演项目,努力把南瓜龙渗透到教育领域。政府针对南瓜龙的特点制定保护中长期规划,鼓励开展南瓜龙技术动作和发展创新研究,建立保护南瓜龙的官方与民间机构。

4.4 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注重培养传承人

目前,南瓜龙主要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的建立为南瓜龙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充分认识南瓜龙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增强人们保护徽州传统文化的意识,实现南瓜龙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方向发展。[9]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价值观的变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和定居,他们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对南瓜龙活动开展的认可度较低,因此,注重培养传承人对南瓜龙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传承工作中,甄选既要精通南瓜龙制作工艺又要对表演形式、内容和流程等方面了如指掌的传承人,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要鼓励与支持南瓜龙开展传习活动,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到传承南瓜龙的工作中来,壮大传承队伍,促使南瓜龙世代延续。同时,可以与当地高校合作,请老艺人进课堂,师生入民间,使这门技艺的传承正规化。

5 结语

徽州民俗体育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熔铸了它的巨大价值。古徽州受地理环境影响,农村交通不便,造成村落之间缺乏文化交流,南瓜龙处于“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境地。当地政府应重视南瓜龙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适当引导及调动村民的传承积极性。同其他徽州民俗体育进行学习与交流,随社会发展不断融入新元素,不断丰富自身表演内容,充分加以传播,努力提高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发扬、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舞龙徽州南瓜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舞龙
徽州绿荫
南瓜灯
中秋舞龙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