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机制研究

2021-11-22帅劲节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防控

文/帅劲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考公考研等考试时间的推迟或取消,导致更多高校待就业学生加入到求职大军中来,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愈演愈烈。

历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都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靠学校组织现场招聘会、企业到学校招聘等“等靠”思维,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疫情防控常态化防控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居家防控和超长假期导致高校毕业生滋生就业倦怠和就业惰性[1]。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这一代人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所属的社会环境较为优越,学生本人和家庭就业紧迫性不足,毕业生就业意愿不高。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求职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和各方面因素影响,造成延迟就业、不愿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慢就业、懒就业、缓就业”等现象普遍存在。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企业无法正常到校宣讲、到校招聘,学生无法线下到企业实地考察以及实习,学生相比以往线上线下双向求职渠道而言,当下只能采取线上求职模式,加上各类考试推迟或取消,学生在求职等待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使高校毕业生求职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疫情影响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岗位缩减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全球经济衰退带来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再加上居家防控的隔离要求,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堪压力,出现内部裁员、缩减工资、倒闭等现象,这对高校学生就业求职有着巨大影响[2]。一方面,企业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就业岗位供求不平衡,给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求职人数的不断增多,各企业在经济成本的限制下,对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经验要求也会增加,企业在较少的成本控制内会偏向于招聘具有更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无疑给高校学生的就业带来更大挑战[3]。

(二)居家隔离招聘模式受限,求职渠道减少

受此次疫情冲击,用人单位发出招聘邀请,毕业生发布求职信息,都由传统的线下模式变为线上“云”模式。传统的中国高校学生的求职渠道包括校园招聘、现场招聘、线上招聘等,短时间内线上招聘渠道难以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居家隔离导致毕业生的求职模式受限,加上短时间内部分学生难以达到线上招聘的要求,线上应聘技能短时间难以得到提升,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4]。另外,网络招聘增加了毕业生求职难度,毕业生求职工作也因就业协议、就业推荐书、就业合同等签约条件受阻,招聘模式的更新速度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临场应变能力,部分贫困学生也因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失去了更多的求职机会。

(三)毕业事务处理不及时,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届、2021届两届毕业生复学受到很大影响,大部分毕业生由于无法返校而无法办理毕业手续,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编写、毕业生档案整理、专业实习等,这些客观现实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进度,而且缺乏学校教师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压力的疏导,学生在多重压力下,找工作的方向定位更加不准确,求职心理压力增大,加上待业过长后,对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就业信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毕业生就业应对措施

(一)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求职大军中占比最大的待就业群体,其就业问题是否解决和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做好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助力社会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疫情期间,我国政府着力扩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基层领域相关岗位的招聘,针对应届毕业生还增加了很多社区、乡镇级卫生院专项福利性等岗位。高校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精准化对接国家政策,针对国家增加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岗位的招录岗位要做好毕业生宣传动员工作;做好就业宣传工作,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针对目前高校就业形式,为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2020年增加了退伍大学生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参军入伍大学生还设置了专项专升本计划和考研岗位福利条件,高校要积极为入伍学生提供便利条件。结合2020年和2021年专升本和考研招录比重,高校要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的政策进行解读,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学历提升,精准对接国家教育政策,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学历水平,为企业提供更高学历、更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以教育扶贫的方式扩展与贫困地区政府的专项教育、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与政府合作开设订单班、定向班,做好更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城乡基层单位和艰苦偏远地区就业,到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实现就业政策高效、及时、准确传达,并与国家各项政策精准对接。

(二)强化服务平台思维,确保学生就业信息畅通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传统人才选聘形式实现了校园招聘、校园宣讲从线下“面对面”模式到线上语音、视频的“云”模式的转变。2020年,教育部启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为受疫情影响的毕业生提供服务,依托部、省、校三级联通的就业网络体系及社会招聘网站,结合高校原有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要求各高校应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该项招聘,强化了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的硬性保障,为线上招聘“云”模式提供了平台保障。就高校而言,作为毕业生就业第一责任人,应当积极落实教育部“24365”及省市各类就业服务平台,保证毕业生信息数据库的完整性,对接打通“空中宣讲→线上面试→在线签约”绿色通道,立足新形势新诉求,加强对毕业生线上就业指导服务,强化对大学生就业服务思维,做到“疫情隔离,就业服务不隔离”,确保招聘信息最大限度覆盖毕业生群体,就业服务最精准化服务于毕业生。

(三)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就业服务工作队伍

在“校院班”三级管理模式下,高校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利用学校、学院、班集体三级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细致的就业信息和服务。就校级而言,综合性高校和应用型高校要有本校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方案,多渠道、多维度、多方向主动联系各类型用人单位,不局限于本专业常规性就业岗位推荐,同时要充分发挥本校学术资源、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的作用,在校领导专人负责的领导下,建立专业就业工作队伍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就院级而言,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院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群体的积极性,形成随手转发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的好习惯,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另一方面,要针对建档立卡、低保户、残疾学生或者学习困难学生,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师生就业帮扶对子,解决毕业生就业群体中的特殊人群问题。就班集体而言,选设班级就业信息员,建立班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根据招聘需求推送到学生,发挥班集体学生智慧。运用好学校、学院、班集体三级就业信息网络,做到各类招聘活动的全员参与、招聘信息全员覆盖、招聘需求及时发布。

(四)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调整择业心态

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主动适应当前的求职模式,调整好择业心态,保证良好的求职状态,才能使毕业生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职场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求职者,才能在人才招聘市场中获得更好、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招聘必然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求职者积极掌握线上招聘相关技巧,也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自身求职竞争力是应聘者在就业市场中获得职位最根本的方法,调整自身就业心理状态是应聘者在求职市场中能够胜利的重要保障,高校毕业生只有夯实自身综合实力、调整择业心态、积极利用社会各方提供的资源,才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防控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