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2021-11-22袁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考研毕业生对象

文/袁倩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逐年增加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毕业人数规模巨大。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国内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激烈,就业率出现下滑现象。

(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应缩减

首先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宣告倒闭或缩减甚至取消原有的招聘计划。其次是用人单位需求发生的变化,企业不仅需要大学生提供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专业技能等证书,而且需要大学生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专业技术,但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只能在家学习,因而普遍缺乏实习经历,这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更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毕业生漫长假期及自身情况助长“慢就业”现象

由于很多毕业生无法返校做实验,导致很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迟迟不能完成,从而加大了毕业生的焦虑和不安。

另外,考研复试的延期或线上视频复试等新颖的形式、考公务员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延迟、线上面试出现就业指导的缺失、已签订就业实习协议的学生无法去企业实习等众多不利于就业的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使得学生选择“慢就业”,甚至不就业。

(四)高校线上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也因不能返校做实验及当面和老师请教交流受到影响。此外,学校线下春季招聘会的取消、考研录取时间的推迟、考研线上复试新颖方式都对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1]。

二、调查情况分析

笔者对南京某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随机发放“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及对策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1.被调查者基本状况,如:性别、年级等;2.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主要考察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知,如:就业前景、倾向行业、影响就业因素等;3.重点了解他们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希望企业在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等。

本次调研随机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有效率100%。经过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分布情况如下:男生占47.96%,女生52.04%;在年级方面,大学三年级63.64%,大学四年级26.02%,研究生10.34%。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显示,后疫情时期,被调查对象对本专业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完全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疫情对就业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相当多的学生除去就业外,也倾向于考研、考公等方式,受访学生普遍表示,就业难度相较于往年更加困难[2]。

第一,调查对象中有89.47%认为,受疫情影响,相较于以往,就业难度增大;28.2%的调查对象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48.87%的调查对象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一般”;46.62%的调查对象认为,经历过此次疫情,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44.74%的调查对象认为,此次疫情对规划的影响程度“一般”;有30.08%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太了解”;66.92%的调查对象表示,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第二,64.66%的调查对象表示,在完成大学学业后会选择继续考研,18.42%的调查对象选择考公务员;29.7%的调查对象在准备从事的行业中选择了“医疗卫生、教育行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是:工资待遇(78.57%)、工作地点和环境(72.93%)、工作稳定性(64.29%);62.03%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来增加就业时的竞争力;受访的调查对象表示,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出行不便双选会、校园招聘延期或取消推迟返校”(61.65%)、“实习、毕业论文进度受到影响”(57.52%)、“不适应网络招聘岗位缩减,竞争激烈”(50%);在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不适应网络招聘岗位缩减,竞争激烈”(73.68%)、“就业机会和获取途径锐减”(67.29%)、“岗位供需严重失衡,失业和待业增多工资、福利待遇减少”(63.16%);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受访调查对象最希望企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支持主要有:“增加就业岗位”(86.84%)、“积极发布招聘岗位信息”(81.2%)、“积极推动网络面试和网络签约”(62.78%)。

四、疫情下促进大学生“稳就业”的对策应用

(一)政府相关部门促进“稳就业”的对策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企业、毕业生的帮扶力度,扩大企业吸纳规模。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扩大“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就业规模。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3]。

(二)高校促进“稳就业”的对策

首先,高校应把做好毕业生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学校、学院、系、导师多个层级的就业工作任务指标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真正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其次,实施导师协助制,学院即时更新学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并及时将数据发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辅导员和指导老师一起了解学生就业情况,避免出现“有意向、不签约”的现象。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就业委员等班干部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求每一个学生党员和就业委员掌握若干名学生的就业进展、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弱点,在就业过程中予以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此外,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台账,每周更新毕业班学生就业最新进展,连续2周就业无进展的学生,由辅导员进行谈心谈话,了解详细情况,开展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信息。高校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管理,及时通过各类就业网站、院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及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工具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毕业生,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性。

最后,实行分类帮扶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在摸排统计毕业生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家庭低保、社会救助、残疾、孤儿等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重点人关注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三)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疫情使得毕业生大半年时间都在“居家防疫”,给毕业生求职、升学带来了挑战,但也是机遇。首先,毕业生可以合理安排假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提升就业能力。比如:锻炼身体、撰写毕业论文、复习考研复试、学习求职技巧等。辅导员可以给学生举办线上就业指导讲座、线上考研复试分享会缓解毕业生的压力。其次,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缩减招聘计划或延长招聘周期,研究生复试时间推迟甚至采取线上视频复试、考公、职业资格证书时间推迟,可能会使毕业班学生的心理产生焦虑,甚至出现恐慌的心态。因此,学校应开设职业发展咨询平台、心理咨询热线,为毕业班学生缓解心理孤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猜你喜欢

考研毕业生对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神秘来电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