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教育文博职能涵养新时代师德师风
——以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为例

2021-11-22刘火苟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博师德师师德

文/刘火苟

一、教育文博的价值功能与新时代师德涵养吁求

教育文博是以教育为主题的文博机构,在我国数量庞大的文博系统中,教育文博以明晰的主题、特定的服务人群、鲜明的教育性而独具特色。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桥梁,教育文博更是直接以教育领域历史发展的相关资源及文物展出为关注对象,通过收集和陈列有关教育教师文物,展示教育事业发展历史,弘扬师道精神和尊师重教传统,繁荣教育文化。在教育文博的发展定位中,师德涵养是其愈加凸显的功能。教师教育师德为先,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党和政府对师德的愈加重视,教育文博在教师师德涵养中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凝聚了教师的职业良心、职业公正、职业义务、职业荣誉和职业威信等,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我国历来重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教师队伍工作实际,不断强调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致力于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多元主义价值的冲击,一些教师急功近利,逐渐丧失了教师德性的光辉。他们奉行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敷衍塞责缺乏责任心,有的动辄侮辱和体罚学生,师德失范问题频发,其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传播形成放大效应,引起了社会对教师队伍素质的反应强烈。长期以来,我们各地学校师德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讲座、师德师风案例警示、师德师风知识竞赛等活动,但师德涵养成效相对微弱。师德理论的抽象宣讲,外在化的师德规范约束,使教师对师德的认识缺乏深刻的具身体认。师德本质是教师自我实践的探索,是教师专业实践的内在需求[1]。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良好的师德体认等并非来自外在的约束,而是教师将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的标准,将外在的规约转化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既是师德发展的实践规律,也是师德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一方面,传统师德教育需要不断改进发展,另一方面,亟待探索新型的师德师风教育载体。

教育文博肩负着传承教育文化、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依托于博物馆所承载教育的再凝聚和再传播的功能,突出其本身的学术性和传播性和体验性特征[2],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师德师风涵养职能。

二、教育文博的师德涵养功能的发挥

作为一所以培训福建省中小学校长、教师为己任的,在全国具有良好影响力的省级培训院校,福建教育学院2020年6月起倾力筹建师德博物馆,力图填补我国教育文博领域的师德方面的馆藏空白。2020年10月,师德博物馆建成,总面积500多平方米(一期),分为“师德缘起”“师德蕴含”“师德承载”“师德典范”“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建设”五个基本陈列和18个专题陈列。师德博物馆以涵养师德为主线,探寻师德的起源,明确师德的核心内容与功能,传承育人精神,树立和弘扬师德典范,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学院师德博物馆的建设,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福建省内外高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教师参观者络绎不绝,开放半年来累计接待近3000名教师观众,深受人们好评。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的师德涵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探索师德缘起,唤醒师德自觉

“师德缘起”作为第一个陈列版块,具体阐述师德思想在人类生产劳动中的起源,并且揭示了师德思想循着人类社会生活与教育的逻辑和脉络而不断发展。人类远古时期,由穴居而刀耕火种,这时只有一些教育活动中的粗浅行为习惯和朦胧的师德意识。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雏形,也奠定了封建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西汉文学家扬雄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唐朝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道,师德得到了积极的发展。韩愈在《师说》中进一步地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使命。至此师德规范已初步形成,是师德思想的发展时期。宋明清已降,师德思想进入成熟规范时期。其时,书院讲学风气日盛,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教条》是我国古代关于师德规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论述,在中国教育史上意义重大。清末民初,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教师要“知识渊博,谦虚正直,其行为和品质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近代也是中国师德观念的转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教师的要求具有新社会时代特征,如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主义献身精神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明确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道德标准,强调了培育时代新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在该参观环节尾声辟出“先师垂范”专版介绍在中国教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的师德思想和师德事迹。该版块探索师德缘起,有助于唤醒教师职业的师德自觉,使其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社会使命、职业理性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领会师德蕴含,把握师德要求

“师德蕴涵”陈列主要介绍古今中外人们重视教师德性在教育中的典范作用,使师德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拓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于1985年、1991年、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明确师德内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少数教师师德滑坡与缺失,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我国再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明晰了“底线师德”,又树立了“崇高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师德的六大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该展览版块对每个内涵铺开展示,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许多著名教师的师德事迹,精选了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师德故事,如孔子对弟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用“四颗糖”教育打架学生、张伯苓以身作则 “戒烟”、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摘玫瑰花”等,这些故事表现出中外教育家的德育智慧,具有动人心魄的师德力量。为凸显当代性,还选取了扎根山村40年“感动中国”的教师支月英,扎根边疆教育帮助1800多位贫困山村女孩“圆梦大学”的“时代楷模”张桂梅,等等,他们既伟大又普通,彰显了教师的德性力量。这一陈列引导教师明确师德的底线性和崇高性相结合的核心内涵,升华自身师德境界。

(三)观瞻师德之器,体会师德之道

“师德承载”陈列主要是展出各类教材、教具、图章、奖状等。道器相济,以器载道,历代师德教诲,不离教育场所和各种教材、教具。具体包括“学校演变”“师德培养”“教材演进”“教案教具”“教学科研”“师德考核”等章节。重点着墨师德博物馆收藏的我国民国时期新式教育重要的中小学教材,介绍新时期以来的师德教材编写情况、古今师德考核等。以该主题下师德馆收藏的郑捷老师1990年代的教案手稿为例,这些发黄的教案,娟秀而微草的手写字体,记录着作为一名化学名师的心血和智慧。她原是福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杰小学中青年教师”“福建省首届杰出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从教30年多来,郑捷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学生、爱着三尺讲台。1991年8月,郑捷曾被确诊为直肠癌,做了直肠根治手术。她以极大的意志克服了病痛,重返讲台,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追求。观瞻着她那年代久远的、发黄的教案,看着那一笔一画手写的、条分缕析的教学案例,再看看郑捷老师的师德事迹,怎么不让人感慨教师的师德使命与职业荣耀?在该陈列中,像这样的教案、图章、教具,师德博物馆收藏了三四百件,几乎样样有来历,件件有故事,物物见师魂。

(四)学习师德典范,传承高尚师德

“师德典范”陈列分为我国“古今名师”“闽师流光”两个版块,通过立师尊、述师说、传师德,致敬名家大师,讴歌八闽教师,树立起见贤思齐的师德信仰。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教育活动史、2500多年教师职业发展史,形成尊师重教、崇德敬贤的优良传统。受限于场所,师德馆精选了我国历史上和福建省内一些师德高尚的教育名家,以时间为主线,以师德为源流,以长线贯串的方式,串联历史和当代的名师大家的师德思想和师德故事,以示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优良师德师风传统,并希冀结合新时代的历史内涵,将优良的师德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三、教育文博师德职能的发挥应抓好“三项结合”

博物馆的生命在于唤醒和传递,将生命的能量传递给她的阅读者。在我们看来,教育文博师德职能要得到有效发挥,应做好以下三项结合。

(一)将核心职能与其他职能相结合

一个博物馆有多项职能,它有欣赏体验、学术研究、展览收藏等多项功能,社会教育只是其延伸功能。而对于教育文博来说,它的核心功能是教育,是服务于教育领域(如高校及中小学校)的特定人群(教师或学生)。福建教育学院创办的师德博物馆则明确地指向了中小学教师师德的涵养,但是师德博物馆同样有其他的功能指向,比如文物收藏和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与培训教学、办学主体的文化宣传等。各项职能的互相促进,有利于核心功能的凸显,比如学术研究功能有助于探究师德时代发展,包括历史源流和师德观念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涵养师德。师德馆的展览和交流活动,则能有效收集参观人群的师德感想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改进师德教育工作。

(二)将宣传教育与拓展体验相结合

教育文博的重要功能是宣传教育,然而仅仅是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落实到拓展和体验中来。知与行是相互矛盾又统一的。如何将学习到的师德知识、体悟到的师德文化落实到师德实践智慧之中,需要师德博物馆进一步考量。一是师德情境体验。通过现代技术的情境模拟,使参观者获得教育体验。师德博物馆可以借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在教师参观的过程中,在特定版块播放一些师德问题或师德两难情境,先让参观者现场提出处理方案,然后再通过视频光电即时反馈名师的师德实践,让参观者两相比较,从而吸取师德教训和智慧。二是娱乐性体验。福建教育学院师德馆在第四版块之后开辟了体验区,即让参观者体验朱熹和孔子的木板拓画。一方面彰显了对师德先贤的敬仰,一方面又体验了木板拓画的乐趣,成为参观者们乐此不疲的项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师德活动印象。

(三)将资源展览与出版传媒相结合

受限于教育文博的场馆安排,有些资源只能是择优展览,因此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若能够将师德馆的一些优质的资源通过现代出版技术进行挖掘拓展整理参与相关的师德手册,并在师德手册中嵌入现代的二维码扫描技术,使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品析师德故事,还原师德情境,把握师德智慧,这样既能有效突破师德馆的时空局限,又能够让教师身临其境获得交互体验[3]。另外,新媒体公众号也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建设线上师德博物馆,随时将师德博物馆的动态与读者交流。

四、结语

崇高的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寄予了厚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和良好的师德也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人民教师只有铸就高尚师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福建教育学院倾力建设师德博物馆,以建馆为契机,深入探索传师德、研师德、习师德、弘师德的师德教育新载体、新路径、新模式,发挥博物馆的独特育人价值,引导广大教师传承师道,涵养师德,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四有”好老师,服务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文博师德师师德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