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之探究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2021-11-22王晓娟
文/王晓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方向,也是实现以文育人之教育理念,成为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新内容的应有之义。
一、泉州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历史文化资源指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一切具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及承载一定文化意义的事物、活动及事件等[1],具有传承性、兼容性、辐射性及地域不平衡性等特点。泉州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80年代就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泉州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之美誉;2013年,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泉州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城市;泉州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拥有自己独特的“海丝”文化。
新石器时代,泉州就有人类进行渔猎、农业生产活动,古闽越族人已掌握种植水稻、制陶、造船及纺织等各项技术;秦统一六国后,置三十六郡,后又征服百越,设南海、桂林、象郡、闽中四郡,泉州隶属闽中郡;三国吴永安时期,泉州正式建制,于今南安、晋江、同安等地置东安县,隶属建安郡;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南渡,大批中原晋人入闽避乱,聚居于今晋江沿岸,“晋江”之名由此而来,泉州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亦日趋频繁。由于闽越地处沿海偏南一隅,政局安定,海外交通贸易逐渐兴起,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成为著名港口城市,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美称。泉州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宋元时期,就有泉州华侨海外经商贸易的历史记载,刻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之莆田祥应庙碑有云:“泉州纲首朱纺,舟往三佛齐……获利百倍[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泉州对外交往依旧频繁,大量泉州人出洋谋生经商,足迹遍布世界上百个国家及地区,据2005年相关数据统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泉州华侨人数高达620多万人,约占福建省华侨总数的60%,可见泉州华侨人数之多,分布之广,成为沟通中外友好关系的桥梁,他们虽身处异乡,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在革命及抗战时期还以满腔赤诚解囊相助,积极投身革命及抗日活动。革命时期,泉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与革命相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据2011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数据显示,福建革命遗址数量达2502处,总数居全国第五,从地域分布来看,福建省各个地市中位列前茅的便有泉州市,高达366处[3]。
开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办好高校思政课,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泉州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枚不胜数。据有关数据统计,泉州拥有4项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项国家级、88项省级和21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更好服务于泉州各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等均有重大意义。
二、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把地域文化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形式和手段,利用地域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教育的影响,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4],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
(一)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以课本为纲的同时,更要从学生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等现实角度切入,泉州各高校要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教学目标服务,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具体案例和史料较少,若能深度挖掘泉州当地近代之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把近代泉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事迹、各类革命遗址故事等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详细讲述泉州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可使民族复兴大业自然而然扎根于学生理想信念之中,激发其内心爱国爱乡之情。思政课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5]。泉州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如中国福建省委旧址(坂里)、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园、中国德化支部旧址、南安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李子芳纪念馆、戴云纵队宴林口战斗战场遗址等,讲好这些泉州革命故事,可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为丰富、鲜活,同时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内容支撑。
深度挖掘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当地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泉州各高校还可根据泉州历史文化资源内容,针对性研发一些本土化、校本化及个性化思政课程,如开设一些泉州传统文化、习俗课程,传承泉州文化与精神,丰富课程门类;泉州高校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多元思政课程结构,加快思政课创新升级,多方合力加快建立完善的思政课程体系。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当地高校思政教学活动改革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及道德素养等,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泉州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的泉州古城区还能看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街区特色,以及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保留了原始的闽南特色;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茶叶文化、瓷器文化及风俗民情文化等,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及思想内涵作为教学素材提取出来,转化成具体熟悉、形象生动的案例融入思政教学活动中,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兴趣;此外,泉州各地还有很多档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华侨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旧(遗)址等,这些都可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尊,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培养人才方面意义重大,有助于学生汲取泉州历史文化之精华,涵养人文精神,增强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情感、意志、行为、价值观及实践方面共同进步,实现全面发展。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泉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荟萃,英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可作为泉州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在顶层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发展历史、课程特色,准确定位泉州历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将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思政教学活动中。在一些重要历史纪念日、泉州当地传统习俗节日,可利用思政课程、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推动促进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走进校园,为泉州各高校增添校园文化活力。作为著名侨乡,泉州有着“爱国爱乡爱业爱俭”的华侨精神,侨乡心系祖国教育事业,如仰恩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均为爱国华侨投资创办,故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充分融入华侨精神,激励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家乡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又如泉州丰富的海洋文化亦是当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可培养学生海洋强国意识,以及敢于拼搏创新、不畏险阻的精神面貌。泉州各高校可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甄选利用,在校园设置文化长廊、展览板块,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中;还可成立泉州历史文化读书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加强交流学习,把学习成果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分享交流。
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可促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带头学习泉州历史文化,使育人元素进入自身头脑,增强对泉州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充分发挥泉州历史文化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之实现途径
泉州各高校应加强对泉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力度,提炼思政元素,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活动,激发师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带动泉州文化自信,形成泉州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为此,泉州各高校应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其实现途径。
(一)加强学校顶层设计规划
如何将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首要问题之一便是提高政治站位,学校党委领导要高度重视,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完善相关组织制度建设,泉州各高校要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研制开展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与本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融合的具体规划与方案,这是泉州历史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前提条件与保障。
当前,泉州各高校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思政教学与泉州历史文化的融合缺乏系统性,故高校可在各学院设立泉州历史文化专题教研室,组建团队教学及研究队伍,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建设,打造各专业精品课程,根据各专业特色及思政元素需求,对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筛选。校外方面,泉州各高校还可加强与政府、社会文化企业及兄弟院校的交流,共享资源,形成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育人合力。
(二)积极开创教学新型模式
首先,将泉州历史文化资源纳入课堂教学计划。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典故、文化遗址、英雄事迹、革命精神,可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立体;教学中可定期开设泉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把研究“泉州学”专家请进校园,让学生深刻感悟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其次,利用泉州历史文化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立足泉州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摸索,让思政课富有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及亲和性;新媒体时代,各高校还可用互联网作为网络思政传播媒介,对泉州历史文化进行广泛传播。
最后,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积极组织学生去泉州各地开展思政调研活动,丰富泉州文化资源教育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还可与泉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合作,了解泉州历史文化,切身感受地域文化之独特魅力。
(三)优化学生考核评价方式
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课程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考核评价中,在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考核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遵循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分标准导向化等原则。
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统一,采取开放式考核办法,除考察学生具体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外,更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分析与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如何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遇到的难题,如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如何使泉州历史文化资源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等问题。实践活动考核主要包括学生日常在校表现及社会实践调研两部分,平时上课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泉州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泉州历史文化读书沙龙会,以及演讲、辩论,撰写心得体会,由教师最后评定。实践调研方面,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考察泉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后,做一份实践调研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实践研究的能力;这些实践方式可将泉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将日常教学和期末考核相统一,以提升学生实践活动质量,使思政理论课学习成绩与日常行为表现相融合,实现考核评价的全面覆盖。
把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既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也是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办学之基础。泉州历史文化中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对当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影响重大,因此,要挖掘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中积极向上的内容,使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激励大学生厚植爱国爱乡情怀,进而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