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对策
2021-11-22欧阳玲江西省地质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欧阳玲 江西省地质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实施相应的实施举措以及流程,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指定战略目标所进行相应的防范及控制。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市场经济中一系列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防,还能够针对其中的风险作出准确、合理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业务能够顺利地开展,为单位内资金的安全、完整以及有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提供保障[1],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管控风险的发生。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我国国有资产依旧存在无故流失、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由此可以得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所以单位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对资金的合理利用,避免资金浪费、使用不合理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然而要想达到合理使用资金这一目的,便需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才能够使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地进行,进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都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对国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从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流程,确保单位内部各个岗位之间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可以有效避免舞弊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可以有效地对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业务流程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不仅能够及时地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所在,还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作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将风险的不良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根据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内部进行优化调整,对单位内部的岗位职责进行科学明确的规划。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最大限度地避免单位内部出现的一系列不利因素[2],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从而提升对资金、资源使用的科学性,使资金的使用达到理想效果。
(三)为单位资产的完整性提供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共服务时所表现的优劣程度,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否完整,而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确保资金的完整性,便需要对事业单位内所有的资产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约束与使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于资本的管理是从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管控的。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完整性,从而间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要确保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将单位的业务流程进行进一步规范,同时还要与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以及控制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总体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中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以及流程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与单位的内部控制所制定的战略性目标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中战略目标的建立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使得单位内部的业务流程不够合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相应的职务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设定,甚至有的职务工作内容是相互混淆的,对于不同职务的职责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区分,未能达到对单位内部进行有效监督控制的作用;第二个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经济事项等一系列的业务程序,例如:申报、审批等[3],流程设计比较简单,甚至一些业务程序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在事后进行相应的补审批时有发生,从而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第三个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实行专人专管,甚至出现跨部门管理的情况,同时,全员参与性不足,没有动员全体人员参与到事业单位管理中,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预算控制不规范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与企业相比较其收入范围更加广泛,也正因如此,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相比企业的预算来说具有更强的刚性特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却不是十分理想,也不够规范。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经常会出现原始预算内容随意更改的现象,而且对于预算管理控制所应用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合理,进一步凸显预算管理不到位,也显现出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科学、规范、合理的控制措施。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其制定的预算内容的执行上也比较松散,从而使得单位的预算控制与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衔接比较困难,例如:支付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等。再次,单位对于预算编制内容的控制、监督、管理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使得单位内部经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的预算,也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支出定额制度体系,进一步导致单位内部控制的预算管理不规范。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并进行有效的实施。但是,现阶段,首先,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依旧存在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及时建立了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但实施不理想等问题,事业单位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使得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利用率和有效性不足,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本质作用。尤其无法有效对单位内部会计以及一系列相关活动内容等进行监督管理。其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与相关的监督部门之间的职务和责任不能够进行明确的分离、权限也比较模糊,从而使得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不能够顺利地实施其监督管理工作,也不能够令其监督管理作用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发挥。最后,单位内部人员对于参与监督管理的整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缺乏良好的监督管理氛围,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受到一定阻碍。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与防范不到位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意识不足。一方面,一部分人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追求经济效益不是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因此存在相应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来自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对于风险的感知度比较迟缓,不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风险[4],这些因素使得事业单位面临内部控制风险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及时地对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造成事业单位的资源无法科学有效的利用,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法进一步提升。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便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科学、合理、完善以及专业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开展的前提。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首先,根据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确保单位内部的整体性。同时单位内部应该清晰,明确定义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有关权限,确保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建立各个部门之间具有监督、联系、制约的内部控制,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更加的完善。其次,应进一步规范本单位业务流程的实施,促使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转规程进行一系列相关操作,以此避免出现对本单位不利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当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除了要与本单位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以外,还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以及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发挥的同时,也为单位的成本效益提供有力的保障,着力创新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规范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预算控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规范的预算控制方法对于单位预算指标的高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单位在选择预算控制方法时,应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改革创新,对预算控制方法适时优化。最为重要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一旦确定好预算目标,一般是不能随意地进行更改,而且在对预算管理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对相关细节不断地进行完善。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明确单位的预算目标是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将当前单位的财务状况、发展规划作为首要参考,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的预算指标,不仅要确保能够实现单位发展的目标,还要对单位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为单位内部的财务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着力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要动员基层管理人员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财务人员要与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商讨预算编制细节,使最终的预算编制更贴近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最后,要制定与预算编制配套的考核机制。在号召单位工作人员认真严格地执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同时,对执行结果进行定期考核。预算管理要在进行工作之前做好准备,要进行多方面的参考,做出的相对准确的决策,所以严格执行预算编制,不得随意篡改规程,避免预算方案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预算的执行进行强化,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预算的刚性要求。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为了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目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自上而下的所有人员都能严格执行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其次还要强化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除此之外单位内部还应强化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以此来确保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进行提升,确保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达到监督管理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参考性[5]。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以及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要着重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要求审计监督人员定期将客观真实的审计结果进行统计,并通过报告的形式上报,便于有关领导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监督机制的时候,不仅要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还要将单位的外部实际情况也考虑在内,进一步确保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为监督管理结果的准确性、公平性奠定基础。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行政事业单位在针对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工作之上,应强化相关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提升风险的识别以及防范意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体系。单位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实时掌握单位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还要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于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以此提升对风险的管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结合体,因此,在强化单位内部对于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的时候,应结合单位内部信息系统的各项数据,认真仔细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并及时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与防范的机制及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将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健康地发展。例如:单位决定进行对外投资项目[6],单位应通过专业人员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评估报告,并通过本单位所有相关管理人员的分析、商讨后,根据计划逐一实施,确保单位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结语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实施,切实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对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控制和减少经济犯罪,保证国家经济方针和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减少资产损失风险,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的条例、政策进行有机结合,还要对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的侧重点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进行有效的实施,以此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达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目的。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还能够实现国家资金、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能更好地为国家及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