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动教育的大学生专业成长路径探究

2021-11-22马文韬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专业

文/马文韬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重新旗帜鲜明地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上来。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综合素质最高、进入社会分工最快的学生群体,加强劳动教育能够对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个人崇高理想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培养更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的高品德、高素质的专门化人才,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和劳动素养,这是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和必由之路。

一、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的精神内涵

(一)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内容。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的社会背景和精神内涵有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劳动形态的变化、社会劳动价值观的改变以及青少年学生劳动实践的缺乏等方面”[1]。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德育、智育大幅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定力、道德情操、知识广度和求知能力,但在培育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和劳动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不端正、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评价不高、缺乏从事劳动的必要技能等。加强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造尊重劳动付出和获得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劳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

(二)增强劳动教育是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是指其立足于所学专业,通过知识获取、思维养成、技能提升等一系列专业教育活动,从而获得专业认知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专业精神内化的系统性成长过程。其内容包括,通过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形成学科逻辑思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进而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度、养成忠于本专业的态度、增强专业技能的获取,最终凸显其在升学、就业过程中的专业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2]。这样的论述与大学生专业成长的目的和方法不谋而合,从理论上联系了大学生专业成长和增强劳动教育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实践中,不能把体力劳动与劳动教育混为一谈,或者过分强调通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活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而应该立足于大学生所学专业,根据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开展具有可行性、适用性特点的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劳动教育包含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和劳动素养[3]。基于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与劳动教育之间有着共存和共生的关系:一是劳动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品德锤炼。大学生要想取得成熟的专业技能,离不开浩瀚书海的知识熏陶,千辛万苦的专业训练,艰难困苦的精神洗礼,从而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二是劳动价值蕴含在大学生专业成长的获得感、幸福感之中。“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寻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4]。大学生专业成长能够提升其服务社会的核心能力,为推动国家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可以体现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彰显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作用,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三是劳动素养自然形成于大学生专业成长过程中,其主要包括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这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相互对应,相得益彰,而且这两者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内生于大学生专业成长的过程中。

二、大学生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认知存在偏差

专业认识、专业认同感、专业认知行为三个维度是调查大学生专业认知偏差的主要维度。结合多项实证研究和与大学生的实际访谈,笔者总结了其主要特点:第一,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差异。低年级学生明显缺乏对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和要求的清晰认识,在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方面也缺少一致性,这种情况随着年级增长逐渐改观,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二,不同第一志愿录取情况的大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差异。第一志愿专业被录取的大学生专业认知度明显较高,这就需要重点关注被调剂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状况,其专业忠诚度、学习动力亟需不断激发培养;第三,性别、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情况对专业认知都存在一定影响因素,但远不如前两者的影响大。奇怪的是,学业成绩好与专业认同感高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成长机制尚需完善

各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形式方面建构了大学生专业成长的框架,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通识课和专业理论课所占比重过大,严重挤占了实践课和应用课的空间;劳动教育课程不受重视,所占学分比例低,授课随意性较大,不成系统规划。除此之外,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也较为注重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对大学生的专业成长起到的作用不明显。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虽然侧重于文化、科技和卫生方面,但由于受众的接受程度较低等原因,实践中很少用到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加上部分高校对学生的专业实习不够重视,校企合作范围不够广泛,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要等原因,目前大学生专业成长机制尚需持续加强完善。

(三)支持力量参与不足

大学生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持。从内部环境看,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自治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等构成了校内的主要力量;从外部环境看,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家庭等构成了校外的辅助力量。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然则,在实践过程中,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客观存在的。校内来看,专业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更侧重于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输,在课外的专业素养培养方面明显不足;辅导员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在推动学生专业成长方面稍显能力不足;学生自组织则偏向于在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方面发力,对促进学生专业成长还需依靠其他力量。从校外角度来看,还存在着政府部门更立足于宏观指导、社会需求与学生专业成长需要脱节、校企合作不够充分、家庭教育支持严重缺失等问题。

三、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凸显专业成长导向性

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既要注重价值引领又要侧重价值实现:一是将劳动价值蕴含于专业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仅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更需要与专业课共同发力,以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二是凸显专业成长的功能,加强大学生对专业成长促进个人目标实现的认识,帮助其了解掌握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其升学、就业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三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以其广泛接受的形式开展和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激发其促进专业自我成长的主动性。

(二)强化劳动育人,提升专业成长实践性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且两者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目标。提升大学生专业成长实践性,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开展专业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认知不足的现象,需通过开展专业介绍会、高端学术讲座等形式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关注和认同。针对高年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则需要利用专业实习、田野调查、社会服务性工作等途径,让学生通过实际劳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另一方面,要提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利用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激发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原生动力,进而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

(三)完善体制机制,拓宽专业成长渠道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专业成长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不同专业特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成长标准。学工部门紧密配合专业教师,建立工作台账,对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和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精准把脉、对症开方。充分利用暑期实践活动和寒假返乡调查等机会,丰富实践载体,到生产一线和社会基层体验生活,了解国情、行情,在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同时,增加实践体验,培养踏实肯干、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

(四)争取多元支持,帮助学生专业成长

学校是促进大学生专业成长的主阵地,社会是加速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加大针对专业成长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时,要调动和挖掘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各方资源和力量,比如利用党员教师联系宿舍、专业教研室对接班级等手段,提倡教师与学生点对点、点对面的深入交流和探讨,了解和掌握学生成长状况,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最终起到精神引领、指路开方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对口扶贫基地等社会渠道,帮助学生深入一线接触本专业发展前沿,在实践中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加速个人专业成长。

总之,劳动教育能够为解决当前大学生专业成长存在的专业认知偏差、成长机制不健全、支持力量薄弱等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文章对基于劳动教育的大学生专业成长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深化劳动教育价值,拓宽育人渠道等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专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