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反思

2021-11-22谢鑫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学习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财经类实训

谢鑫建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社会进步需要创新驱动、社会发展需要创业促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尤其注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国务院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中直接指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提出的“双高建设”“1+X证书”“学分银行”“书证通融”等教育改革和建设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创新创业人才的初心。据统计,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占比超过三成,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要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和落脚点,课程是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抓住高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点,即重点做好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亟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正迫切需要加快摆脱传统要素投入驱动,积极投入科技创新驱动,而这些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但是,仍有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张皮”。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专业融入性”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专创融合”,进而提升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中的专业创新能力,这也是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其次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二)专业建设发展要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所有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素质能力为目的来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中是当前重要且必须的实现的专业建设路径之一。专业知识是主体,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两翼,也就是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培养的人才既具备精湛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具备激情活力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专业建设能使专业建设摆脱过度职业化的趋势,具有高度前沿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夯实受教育者的专业基础;同时,发扬创新精神也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三)生源结构特点要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偏低的认可度,近年来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受“生源质量”的制约影响。当代学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新的优点,但社会对高职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普遍结论是相比往年“有所下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而这个问题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财经类专业学生中尤为突出,这直接影响着专业教育的效果和毕业后就业质量。作为新兴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富有探索和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富有挑战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驰骋商场的创业技能,“专创融合”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能力。

(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懂专业、善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是高校积极回应时代呼唤,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的使命。“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问题的原因不能狭隘地归咎于就业形势恶化、毕业人数增加等客观方面,就学生个体而言关键在于其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各级政府也系统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创新、大胆创业正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以被动落实文件代替双创教育改革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中虽然还暂时存在理论悖离实践的难点和困惑,但这仅仅是改革初期必须经历的阶段。各高校基本上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较为主动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普及等工作。但是,课程少、课时紧、师资缺、保障弱等问题较为普遍存在。高校纷纷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等新设部门机构,主要是完成上级文件要求,在人员配备、政策制度配套等方面还跟不上,这些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入全面的开展,仅能完成开设少量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相关校园活动、统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赛等基础工作,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的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创新创业公共课程代替“专创融合”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基础公共课,由于师资等各方面配套不到位,主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创新创业基础公共课的课时量少,有的院校只能把学生分成两轮分别在上下学期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有的院校主要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的形式,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在原来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一个创新创业的知识模块,即主观认为实现了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度的课程建设改革力度不够。有的高校在专业核心课中挑选一两门价格“专创融合课程”的备注进行粗浅的融入,有的高校还尚未开始实施“专创融合”课程建设。

(三)以创新创业等大赛代替实践实训环节

当前“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等的获奖是高职院校提升档次、彰显办学成果的重要考核衡量指标,所以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创”等理念及做法本身毫无疑问是科学正确的,但是在赛事成果考核的指挥棒下,部分高校为了追求成绩而逐步发展成少量同学参与的“以赛代训”“以赛代创”的理念。不管是课程开设还是教育重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培养能参加各项大学生技能大赛或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为直接目标的竞技类或竞赛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受众群体主要是遴选出来的少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不足,尤其是学生创业孵化场所供给不足较为突出,不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机会,这些都大大弱化了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违背了实践实训的初衷。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建议

(一)“专创融合”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创融合”首先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高校应当把创新思想、创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以此为依据对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等进行调整,思考和挖掘对应专业学生所需的创新创业素质并能力融入对应的课程中,重新修订每门课的课程标准。只有完成这样的系统工程并加以实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创融合”。需要指出的是,在“专创融合”的进程中,必须以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必须根据传统专业特征规律来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撇开传统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舍本取末完全错误的,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惨白无力的。必须把创新思维和方法训练,把创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把专业成果转化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我们在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重点是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传输,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对二年级学生培养的重点是结合专业学习和行业最新动态发现和思考行业商机和痛点,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探索。对三年级学生培养的重点是在强化创新创业实战实训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大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的创业孵化。

(二)“课程体系”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专创融合”实施中要实现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建设多层次分阶段的课程体系,打造优质系列课程资源。以财经类专业群为例,在学生刚入校学习基础知识的一年级,开设《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大学生创业理论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能力。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二年级阶段,一是需要创新专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在“专创融合”的金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可以借助对金融市场或投资工具的预测分析或互联网金融下的大量金融创业成功者的典型案例分析等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二是建议各专业根据专业特征规律开发一门该专业面向行业的创业课程,如“金融管理”专业开发一门“互联网金融创业路演实战”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开发一门“销售推广创业路演实战”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一门“快递物流服务创业路演实战”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开发一门“网络营销创业路演实战”课程等,使学生掌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进入实习实训的三年级阶段,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面向学生开设《小微企业筹建与开业》《营销技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管理管理》《创业融资》等创业知识必备课程供学生选修,满足部分学生毕业后专业行业内创业所需的直接知识技能。以上各阶段课程相互联系逐层提升递进,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及“专创融合”的内在规律要求。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利用“职教云”“慕课”及微课等平台和载体开发在线课程资源,提升课程的精品化和覆盖面。

(三)“用以致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实训

“专创融合”实施中要实现教育实践实训的融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实训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实训平台和基地的作用,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的挂牌,赋予其更多的作用和担当,例如让所有学生完成财经类专业普遍使用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综合实训”,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对应知识能力;同时要提升专业教师实践实训指导和技术支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其次,要通过自建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大量增加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场所供应,充分宣传好利用好当前面向大学生史无前例的良好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真实的创业孵化,尤其是要大力鼓励学生基于专业的创业孵化。学校在场所提供、创业咨询指导服务甚至创业资金扶持等方面要加大投入,提升学生的创业孵化成功率。再次,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平台,“以赛促训”,鼓励学生把技术产品或创意转化为商业运营模式、鼓励和指导学生的创意项目或创业项目积极参赛,促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对项目商业运行有更深入系统的设计思考,同时还可以通过大赛锤炼提升项目的可行性、发展性和知名度,获得第三方的资金或技术投入等。最后,有条件的院校要让财经类专业学生参与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实践实训或观摩,促使学生用跨专业的视角思考创新创业,而这也正是创新创业成果产出的内在需求。

(四)“能者为师”视角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创融合”实施中要实现师资队伍的首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前期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实属正常。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主要是以经济管理相关学院的教师为主,同时从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聘请部分兼职教师为辅。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高效建设也需要采取以上途径。除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渗透教育外,直接面向创业的管理、营销、财会、税务等方面的课程对于财经类院校或老师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高校必须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提升培训和教育研究,如创业教育典范的斯坦福商学院于1966 年先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然后逐步设置了系列创业课程。同样,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探索改革阶段,学校所有二级院系都应该挂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并给予配套政策支持,这样既可以鼓励含专业课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对创新精神、创思思维训练、创业知识等展开研究提升理解,加快双创师资的培养,又可以整合资源,开发设计出更多丰富多样的“专创融合”课程和教材等。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各高校不能生搬硬套国内外相对成熟的某一经验或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结合专业特征规律实行相对差异化的路径融合,不断探索总结提升,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财经类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