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软件开发课程的改革及职业技能训练
2021-11-22瞿朝成
文/瞿朝成
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转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出色,而且更加看重专业人才技能的培养。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下,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高[1]。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很多应用程序的开发,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人才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高级软件开发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已经成为了各大院校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必修课,此类课程主要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编程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各大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之一。目前,在软件开发中,主要流行的编程语言是Java、C、C++、Python等,它们都是以C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在开发平台上用于信息系统和Android工具软件程序应用的开发[2]。在当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大浪潮下,需要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软件开发设计教学目标相融合,需要对当前的软件开发课程进行改革,以此增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一、高校软件开发课程存在的问题
软件开发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更新较快,目前的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依然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也是按照知识点难易程度或是教材上的先后顺序来讲解软件开发中的知识点,授课的重点也大多侧重于软件开发课程中开发语言的语句、语法和命令;在课后的复习中基本上是列举典型例题,仅从编写程序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无法灵活运用于软件开发实践中,课程学习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3]。为此,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软件开发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应用需求脱节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企业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认为在学校中所进行的课程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对实际的就业意义不大。造成这种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两极分化所致[4]。在高校的软件开发课程中,是以人才培养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为指导而撰写的教学过程文件。该文件的主要作用是示范、指导、组织和评价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但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综合能力,同时更加看重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5]。然而,目前的软件开发课程标准的制定仅仅是由授课教师个人制定,缺乏行业和企业的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制定的的课程标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应用,造成与课程标准脱节。
(二)缺少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优质与否是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指标,而实用的教学资源是人才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软件开发课程方面的教材、资源、课件等数量不少,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6]。当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授课教师在领到授课安排之后,根据个人的想法和安排提出的临时征订,导致其随意性较大,无法保证教材与学生技术能力的适配性。作为辅助材料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与教材内容相符,而教材如果质量不高,则教学课件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缺少企业中使用的真实项目的案例,所使用的教材案例一般来自互联网、教案或是实训指导书。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材案例与实际就业后的项目差距较大,对自身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提高来说,缺乏实用意义。
(三)授课教师企业基层工作经历缺乏
在软件开发课程的授课教师中,一般都是在自身学业毕业之后,通过统一的招聘考试,到另一所学校中任教。很多教师都没有企业的基层工作经历,对企业中真正的软件项目设计开发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缺乏接触[7]。入职之后,又没有较好的机会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长时间脱离企业实际项目与市场,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能力以及掌握的知识陈旧。这对于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同时也受自身能力原因制约,对软件项目开发实践缺乏与时俱进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项目设计开发规范的形成受阻,能力提高迟缓[8]。
二、改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构建企业、高校“双联盟”培养机制
针对目前软件开发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对软件开发课程进行改革,并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构建校企合作“双联盟”培养机制,主要就是高校、企业联合办学,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高校就业相关负责人牵头,成立类似于“学生与后勤联动办公室”或“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形成企业与学校多方联动办学办公,整合软件、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资源,为学生的教学、就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从高校、企业抽调教授、工程师等人员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指导,实行绩效考核策略,奖优惩劣;在教学课程中,对教材进行共同研发,寓教于研,为“产学双联盟”协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改革
在软件开发课程中,教学资源需要以就业作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第一任职能力为首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软件开发运行机制中的详细分析过程,在实践中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致力于提高教学资源施教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也是教学资源中重要的一环,软件开发专业依据课程教学规划,将知识点应用到软件开发程序设计过程中,增强软件程序设计授课的有效性。另外,除了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在教学资源中适当增加相关的后续软件系统管理、配置和维护等方面的课程,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是在于指导学生完成编写、调试和配置一个实用、规范、可读性的软件程序,根据所学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涵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基本语言结构以及编程知识点,设计并实施实际运行、维护一系列完整的软件程序流程。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发掘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校外的企业实训基地
在软件开发课程改革中,为了弥补授课教师的企业基层工作经验,全方面提高教师在真实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各项技能,可以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学校内部的实训室,虽然能够提供实训和综合技能训练的环境和场地,但是与实际的企业开发环境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校企合作企业建立校外的企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到企业的资源,有针对性地从实际项目出发进行技能的开发与训练。对于教师来说,带着任务到企业顶岗,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项目设计开发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在校外的企业实训基地,能够得到企业工程师的指导,完成各项针对性的项目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岗位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毕业后都能达到各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三、结语
“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主要方式,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在这种模式下对软件开发课程进行改革,能够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以企业用人需求为视角,对软件开发课程的知识点以及学习路径进行重新的规划与安排,结合软件开发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面向软件程序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开发工作需求,在实际应用技能中切实培养和增强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发的能力,培养其过硬的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第一任职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当前软件开发课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加强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发展中能够起到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