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1-11-22滕艳
文/滕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指出,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当代大学生既是当前国家建设和社会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未来潜在创业的主流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我国高校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呈现的价值观问题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中研究,从学生成长成才视角优化创业价值观培育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而有益的理论借鉴。
一、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通过研究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理论,准确把握创业价值观被认同和践行的现状及其辩证互动关系,形成切合群体特点、专业特色以及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创业价值观培育机制,以此来科学引导学生真正认同、内化和践行的创业价值观,促进高校“双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有益探索。
(一)大学生创业价值观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是其创业伊始在动机、行为、志向等要素上有较为明确、稳定的判定和选择,是对其创业过程中意识、潜能、品格的提升凝练,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深刻体现,是指导学生可持续创业发展的前提保障。高校学生要修炼创业进取心、凝练回报社会责任心,认同创业价值观;要顺应外界环境变化、整合创业资源、具备创业技能,努力践行创业价值观[1]。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能帮助高校学子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要运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从构建创业价值观认同的科学导引体系、内在循环机制,实现创业价值观践行引导机制、内驱机制、推动机制,促进高校大学生认同和践行创业价值观,使学生能认同和接受创业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信念等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1.创业价值观认同
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对创业的思想认同,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品质,使其深刻领会价值观真谛。在学生创业期待中激发对创业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实践磨炼中强化对创业的情感认同,在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养成中固化对创业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2.创业价值观践行
学生在进行创业实际规程中容易受到创业价值观多样性的影响,正确的创业价值观犹如纷繁复杂的创业环境中的一盏明灯,为有创业意向、能把握创业机会的学生指明方向。明确学生创业认同目标是践行价值观的前提基础和精神支柱,个体创业需要践行创业价值观的本能召唤,创业带动就业是创业价值观践行的本质要求,尊重个体面向社会是创业价值观践行的行为机制,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创业价值观,来达到自我创业价值追求和社会创业价值要求和谐统一。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人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大驱动力,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输送的重要职责。
通过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子获得了意识、技能、信念等创业基本要素,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践行到认同,再从认同到践行的过程,强化“双创”教育效果,让他们在创业时具有属于自己的创业价值追求和回报社会的创业责任感,使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双创”大军,给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实现学生创业目标、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近年来,一部分高校学子开始选择自主创业,把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生产力。然而,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呈现创业选择随意盲目、创业心态不稳定、功利性取向明显等多元性特点,阻碍了创业的良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业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和重心,指引学生创业方向,教导学生把握机遇,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引导学生以积极态度投身“双创”大潮之中,提升创业成功几率,从而实现自身的创业追求及人生价值。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养成对其创业成功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学子创业价值观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以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既符合高校青年人群体特点,又适应科技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明确学生认同和践行创业价值观的学理依据,深入探寻重构认同内在机制,重塑践行动力机制,科学规划培育机制,为更好地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明确思路和方法。
(一)重构创业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制
当前,社会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实践需要高校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为基础。如何让高校学子自觉认同和践行创业价值观,需要对认同内在机制进行重构。
1.认同的科学导引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引领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建立创业理念、意识,发挥创业潜能,将创业技能全方位融入到日常“双创”理论教学中,贯穿于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能够服务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责任感、踏实肯干的创业精神、遵纪守法的创业习惯,让创业价值观能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2]。
2.认同的内在循环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上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创业价值观的外在指导作用,并做好内在创业价值观思辨的引导,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过渡到思想转化,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坚定创新创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将创业价值观纳入到自身价值观体系中。
(二)重塑创业价值观践行的动力机制
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养成,不仅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还需要通过制度规范、机制约束来进一步夯实大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的创业价值观践行。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着重强调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学生价值观践行导引机制。建立“双创”价值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学生自觉践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活动,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增强其创业信心和技能。发展创业成功榜样示范教育模式来鼓励在校生自主践行,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和报道创业大学生的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向创业典型人物看齐。健全创新创业价值教育制度导引学生持续践行,加强个人创业价值观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顺利创业做好前期准备[3]。
以满足创业发展需要为目标,实现动态的创业价值观践行内驱机制。实施创业能力分阶段提升计划,加强有潜能学生的发掘和培养,倡导创业技能提升带动创业价值观践行的理念,尊重以实现学生职业规划发展需求驱动价值观践行的成长规律。充实在校生、校友创业信息库,并定期做好相关创业信息的完善。及时完成创业学生的跟踪反馈工作,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创业状况。建立完善的创业奖励制度,以激励创业成长驱动,对于在创业中涌现出的综合素质高、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要从技能培训、免息资金、创业政策解读等方面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建构一个引导学生践行创业价值观的推动机制。它包括拓展学生创业实践渠道推动学生全面践行,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推动学生深入践行。借助学校自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来推动创新创业基地功能的完善。在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增加创业实训模块,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模拟练习、实地操作等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途径,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培养学生创业合作意识,强化创业意志力[4]。
四、结语
高校的创业价值观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在校生创业成长成才实际,以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对创业价值观认同、践行进行优化,形成对高校创业学生针对性强,同时又能适应创新创业时代发展要求的创业价值观,从而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