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助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

2021-11-22林育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工作者

文/林育芳

我国高校从2007年起开始贯彻落实高校资助政策,截至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基本建立起以“奖助补贷勤免”为主的资助体系,有效解决了贫困生因贫辍学的问题。然而,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资助工作又遇到了诸如假贫困生、双困生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有限的资助资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努力的方向[1,2]。

“精准资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相对于粗放资助而言的更为细致有效的资助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针对不同家庭的贫困生,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资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升学率。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精准资助方面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不妨借鉴中医的“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方法,努力做到标本兼治。

一、“四诊合参”,助力贫困生认定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目前的贫困生认定虽然能整合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的大数据,精确度较之前已有很大提高。但是,因为高校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第一手资料,导致在贫困考察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认定偏差。而且,目前的贫困生认定针对的只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况做出全面诊断。认定结果只能成为物质资助的依据,而无法据此对贫困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帮扶。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高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全面呢?笔者认为,不如让“四诊合参”来助一把力。所谓“四诊合参”,是指高校资助工作者,充分利用“望闻问访”的手段,多方面了解贫困生的状况。

(一)望

“望”是指在不惊动学生本人的情况下,远距离地冷眼旁观。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其日常消费、与同学的相处以及学习、活动情况,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经济、人际交往、学习和心理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闻

“闻”是指通过听取周边同学及任课老师的介绍评价,从侧面间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同学评价一般会比较全面细致,当然在听取同学评价的时候,要尽量注意同学的立场是否客观公正,务必要避免偏听偏信。任课老师一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多与任课老师沟通,也能帮助资助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到贫困生的学习表现。

(三)问

“问”是指通过与贫困生面对面的谈心沟通,从贫困生自身的讲述中掌握学生家庭经济、学业、社交等情况。面对老师的关心与询问,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如实反馈自身的情况,从而帮助老师掌握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如果学生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有经验的资助工作者也可以从学生的神态、语气和一些下意识的举动中看出端倪。当然,这样的交流不是一次就够,需要经常性进行。

(四)访

“访”是指实地走访学生家庭。其实不管是“望闻”还是“问”都还不够,无法让资助工作者真正了解贫困生的真实家庭状况,这些手段在贫困生认定中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只有实地走访,才能让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真实地展现在资助工作者眼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高校才能全方位地掌握更多贫困生成长情况和资料。但是高校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数量庞大且范围广,要想一个不落地全部走访,也不太现实。所以,在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批分地域进行,一方面能切实了解贫困生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对个别假贫困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访”还包括到学校一卡通中心了解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到图书馆了解学生到馆借阅情况,如果有可能,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提供微信、支付宝消费账单,了解学生消费情况。

总而言之,要想精准认定高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就需要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者的“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

二、找准“病”因,分清贫困生症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收入无法承担学杂费用及日常生活开支的学生。但在实际中,家庭贫困的情况错综复杂,由此而造成的贫困生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精准确定贫困生的“症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望闻问访”四诊,对贫困生就能作出较为可靠的判断。贫困生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急症现象

急症就是指本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正常,由于学生本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或遇到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突然造成了贫困。这类贫困发生得比较突然,往往使学生家庭措手不及,无法应对,一旦处理不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实症现象

实症是指学生家庭因为各种原因,经济情况一向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所需的各种正常费用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但是学生能正确对待贫困,生活节俭、学习勤奋、处事乐观。这类贫困虽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往往越挫越勇,更多的时候,贫困反而变成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

(三)虚症现象

虚症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实症学生一样,所不同的是,学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求上进或过度自尊,种种原因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而处处碰壁,各种问题也可能因此愈演愈烈,有时甚至会发生伤人、自杀等极端情况。这样的学生,我们一般称之为“双困生”。贫困已经成为他们身上的巨大包袱,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后续发展。

三、对症施治,精准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确定了贫困生的各种“症状”之后,就需要对他们“对症下药”,只有用“药”准确,才能“药”到病除,标本兼治。否则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滋长学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针对贫困生的三种“症状”,以下方法值得一试。

(一)特事特办,后续跟进

针对“急症”学生,不妨启动学校的特殊救济金,或者通过募捐等形式发动更多人参与到救援中来,及时缓解学生家庭的燃眉之急。之后,再通过正常的渠道,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各类资助。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可以向学生推荐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自食其力,从而走出家庭突发贫困造成的困境。

(二)按章资助,树立典型

对于“实症”的学生,除了要根据“奖助补贷勤免”的政策给予适当帮助,确保他们能安心完成学业之外,关键还在于想办法保持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学校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他们影响并带动更多的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真正实现资助的育人功能。

(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虚症”的学生是贫困生中问题最严重的群体。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可以缓解这些学生的经济贫困,但对他们而言,仅仅解决经济贫困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还需要下大力气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贫困”。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帮扶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3-6]。此外,还应该适当地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向他们传授一些社交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业问题,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学困帮扶小组,发动有爱心的老师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对他们进行辅导,逐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最终解决学业问题。当然,针对个别问题确实严重的贫困生,只能采取一些惩罚性措施,比如对于因不努力而造成挂科太多或者违纪的学生,就可以取消他们享受各类资助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警醒作用,杜绝他们“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逼迫他们自立自强、自主学习。总而言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办法,目标都是为了真正解决“双困生”的困难,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四、结语

“精准资助”政策不仅关系到每一个贫困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资助政策能否良性运行,能否真正起到资助育人的功能[7,8]。原先将资助资金一发了事的粗放型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的资助工作者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想方设法做好“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因人施救、对症开方,才能做到标本兼治,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