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族地区藏羌彝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程设计的新路径探索
——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例

2021-11-22康静雯

现代英语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政民族英语

康静雯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一、四川民族地区藏羌彝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四川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说困难”现象异常严重,其中以藏羌彝族大学生最为典型。教师在对四川民族地区的两所代表性本科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及访谈后发现,造成藏羌彝族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包括多语转换、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及母语图示的阻碍,文化差异的影响,焦虑情绪导致的听力学习自信缺乏,高校听力配套设施和师资培训的薄弱,听力课时不足等。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各类课程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使命,它是一种以各类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后,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强大的协同关系。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助力学生更为全面发展的大趋势。

外语教学的过程是多元文化融合和碰撞的过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受众的外语教学更是如此。在英语学科中,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对比等均是非常好的育人契合点,其教学内容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更宽泛的视野和更深的人文情怀。同时,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课时多、周期长、受众广的特点,更容易与思政教育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作为大学英语的主干科目,听说课程兼具人文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工具性。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三方面着手,既能为大学英语“教什么”“怎么教”指明方向,又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

二、四川民族地区藏羌彝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优势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独具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难度。目前,单一的思想政治课已不足以满足加深民族团结教育、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因此,若能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以大学英语听说课为代表的、受众广泛的基础课程中,充分发挥非思政课的育人渠道,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通过在听说教学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授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凝练深厚的民族情感、相存相依的社会经济联系等,既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也能引导各族学生学会相互包容、理解、尊重与关爱,促进各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实现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同时,在英语听说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批判的视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为进一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充分理解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

藏羌彝族学生听说学习的过程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他们既要接受主流民族文化的影响,又将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有时会引起“文化冲突”的现象。对异文化的难以理解或认同影响着英语听说知识的输入效果。中西文化差异巨大。对本民族文化的习惯性和依赖性使得部分藏羌彝族学生对于理解和接受只存在于书本上的西方文化感到苦恼和困惑,有时甚至出现“文化排斥”的现象。教师通过课堂观摩发现,相较于听说练习和技能讲授,文化背景知识较少被提及,且大部分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反馈。另外,文化冲突和文化排斥现象在听说课堂虽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极易被教师忽略;由于被忽视,教师会更多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教学成效差归咎于语言层面或是学生自身原因,却未究其根本。

将思政教育与英语听说教学相结合,能促使教师深入挖掘听说材料中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编排与设计,与知识、技能和训练一同被学生吸收与接纳。教师既能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充分理解,又能引导他们在语言和文化碰撞的环境中辩证地看待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学生对主流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从而消除听说理解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排斥现象。

(三)有利于强化听说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习的内在动机,消除焦虑情绪

据课题组调查,藏羌彝族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学习基础、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听说学习的自信心缺乏,内在动机不强,焦虑情绪明显。大部分教师了解这些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在英语听说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促使教师有意识的通过拓展教学素材、更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格局,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及他人。通过开拓学生的视野,能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能力才能在今后就业、国际交流和社会发展中赢得优势,以此加强他们对听说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自然地,学生对于听说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将得到提升,学习的内在动机也会加强。动机是外语听力学习中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也是外语听力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听说焦虑及听说成绩紧密联系,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提升,焦虑情绪得以降低,听说学习成效性便会增加,听说成绩也将大幅提高。

三、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设计案例

在此将选取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一个单元,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以此作为藏羌彝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程设计新路径的案例。

本教学材料选自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视听说第三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幸福”,主要训练学生对大意、细节信息和百分数的听力理解以及学会“比较和对比”的口语表达。视听说材料词汇量不大,难度适中,在筛选性利用的同时,还应补充与主题相契合并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材料。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将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对“幸福”这一主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引导学生从个人、国家和世界(人类)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深入挖掘“幸福”的内涵并探讨实现幸福的方式。每一层面包含一个思政要素,最终利用学生分组制作的“幸福公益广告”评估听说技能和思政教育是否成功实现“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落脚点为个人层面的幸福与世界(人类)层面的幸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上,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具体思政教学设计如下:

(一)个人层面: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幸福”;树立“奋斗的幸福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问题出发(“What is happiness?” “What makes you happy and why?” “How can you attain happiness?”),利用小组讨论、组长发言、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幸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获得幸福的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幸福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必须通过艰苦努力和高尚情操“奋斗”而来,帮助学生树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不谋而合的“奋斗的幸福观”;将构成“幸福”的因素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重点辨别“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财富的累积(富有)能够但并不一定带来幸福;物质财富的缺乏(贫穷)也能带来幸福,因为“富有”和“贫穷”都具有宽泛的内涵,“财富”可“显性”(tangible)也可“隐性”(intangible),引导学生认同对幸福的追求不应局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应(或更应)包含对诸如创造、奉献、助人等精神财富的追求,以此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深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国家层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依托教材中的听力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思辨并回答“为什么说丹麦是全欧洲最幸福的国家?”“当今中国是否是世界上幸福的(或更幸福的)国度?”“你的生活幸福(或更幸福)吗?”等问题,有意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并忆苦思甜,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唤起他们珍惜当下的意识,加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一个更强大的中国、更小康的社会及更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世界(人类)层面: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的幸福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

结合教材中的视听材料,补充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金句,引导学生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思考幸福的内涵。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及和谐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幸福的终极目标,又是人类幸福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小我)必须融入进社会和人类发展(大我)的命运共同体之中,只有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才有个人幸福实现的可能性,以此培养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要求学生以“小小努力,大大幸福”为主题分小组进行公益广告视频录制和海报制作,并进行同伴互评和小组展示,回答“为了创造更幸福的世界,我能做些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地球村”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本课堂将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问题导向式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奋斗的幸福观”,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幸福这一价值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惜当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思政要素正能量满满,能使课堂充满温度;家国情怀、爱国精神的注入能唤起学生对主流民族的文化认知和认同,树立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个人幸福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培养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能彰显时代精神,激发人文关怀;通过小组任务展示及同伴互评任务,能够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的内在动机。

本教学设计还将在探讨国家层面的幸福这一部分讲授记忆百分数的笔记技巧和“对比和比较”的口语技能,这些技能工具性、实用性强,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也能为民族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自如打下良好基础。多主题多任务的听说训练能强化并扎实学生的听说技能,帮助他们消除听力理解中的焦虑情绪。

四、结语

为四川民族地区藏羌彝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开辟新路径,以此探索改革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对于四川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改革提供可参考的范例。“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之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针对课程特点,整合教学实践与研究资源,通过有效的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使外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人教育”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民族英语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MINORITY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传承 民族 文化
读英语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酷酷英语林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