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1-11-22安江宁宇陈宗杰
安江宁 闫 宇陈宗杰
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安江宁1闫 宇2陈宗杰1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以在校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课余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方面对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明确了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社会、学校、家长和个人四个方面剖析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存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的实际情况从行政、校园、家庭和学生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供参考。
课余体育锻炼;青少年;学校体育;体质健康
当前,国内教育正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及中小学课程结构性改革,然而与以往只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的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给青少年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开放自由、自主性较强的特征早已是青少年学生首选的体育锻炼形式,也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青少年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也是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1]。
但是当前各地中小学组织课余体育活动的水平参差不齐,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个体差异较大,家校两方面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要求和监督相差甚远,导致不少学生在青少年阶段的体质健康不达标,甚至引起肥胖之类的青少年常见疾病发病率上升。通过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探讨,青少年要注重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而仅凭几堂学校体育课是不能够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要的,这就使得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而很多学校和家庭的不科学的组织锻炼方法方式,导致学生不能保证身体锻炼的基本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为出发点,着眼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优化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并着重解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找到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2]。
1 课余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所指的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除掉体育与健康课程外的课余时间里所进行的一切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包括在课间、放学后的校园活动以及在家里或户外父母组织或自行进行的锻炼活动。除了学校之外,户外的一些公共运动场所、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都能够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场所,是进行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的平台。
在学校体育的大环境之下,课余体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学生学习成长和运用所学知识技术进行实践的重要环节,它跟体育课堂的区别在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和广泛性,不会受到学校和老师过多的干预和影响,并且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丰富和灵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的体育活动,区别于课堂上老师主导的课程形式,它弥补了体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无法充分展示和实践的不足之处。
2 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1 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的养成大多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随着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的提升,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和培养要求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往往是在物质生活上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注重精神和身体上的投入和改善。物质水平的提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的方面,同时,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许多新型的疾病蔓延,使人们的健康处于严重的疾病威胁之中。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人口死亡因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高达44.7%[3]。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有效防治现代文明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重要。在国家教育改革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各地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要考虑多方面地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完善相关的体育设备设施,从学校制度制定上和校园文化建设上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切实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课余体育成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4]。
2.2 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现实生活里,只有通过普及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教育,让人们自己能够理解真正健康的意义,才能从实际出发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才能认识到良好生活方式是维持身体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课余体育锻炼中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和经常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身体素质的表现上是完全不同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课余体育的锻炼中去,自然会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继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好习惯。坚持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是关乎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和强健体质的重要主题,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和锻炼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青少年学生在校园能够参与和接触的最直接最便捷的锻炼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学生进行课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光是技术和知识的探讨学习,还有文化课知识在这个不同环境下的碰撞而产生的良好反应。对于缓解课堂学习压力,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课余体育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独特的作用[5]。
2.3 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兴趣
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是最好塑造和培养的阶段,要让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最重要就是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养成自我锻炼的课余体育生活方式[6]。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辛苦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己真切运动过程中去收获快乐和满足感,才能积累到丰富的体育技能和经验,从而把兴趣变成一种习惯,从习惯再慢慢改变自己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有很多种方式,但是众多方式中课余体育占据着很多优势,在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构成中,部分内容是有相关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但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活动的内容和组织都是学生自主自愿的形式,如此的活动形式再不会受到体育课上那样的限制,所以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因此,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锻炼娱乐的绝佳方式,还是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运动能力,培养浓厚运动兴趣的良好途径。
2.4 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参与
青少年健康成长少不了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而运动参与又是体育运动所必需的条件,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实有许多原因和动机,甚至很多体育参与的现象并不是学生所主动愿意参与的。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下,体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学生素质的学科,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对自己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使得学生不仅要在文化课上争奇斗艳,还要在音体美上百花齐放。这样一来,学生面临着课业和体测的双重压力,于是不得不被迫进行体育锻炼,但好处是不管学生是不是主动参与,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当学生运动参与的量得到提升之后,就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质量上来了。课余体育作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直接方式,在校园的任何运动场地内都能较好地开展锻炼活动,并且学生们以各种形式的内容在参与锻炼,根本不需要老师直接的督促和引导,便能使学生如火如荼地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了课余体育在提升学生体育参与度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学生在高频度的体育运动参与下能够不断积累运动的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的运动参与动机进一步强化,最终发展为运动习惯。
2.5 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运动能力
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的养成,必须要有相应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来作为支撑,对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培养,就是要注重其身体的运动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当前和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塑造强健体魄,必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和不经常参加的学生相比,体能素质明显好很多。他们往往是在校园里最为活跃的一群人,无论是在运动场还是在课堂,也都是最积极和精力充沛的,因为在经常性的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积累了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能力。在长期的课余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大的时间、空间去应用、深化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当学生真正掌握了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后,就可以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身体锻炼提供有力的能力保证,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6]。
3 当前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3.1 社会大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致使国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发展的失衡也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课余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身体健康和健壮体魄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教育水平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如何配置。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体育教育水平较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也相对较高,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己,对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的认知都是西部地区难以比拟的。但我国西部地区面积之大,影响人群之广,各方面发展受限,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注重文化课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就重文化、轻体育“一边倒”。无形中早已形成从社会到学校再到家长和学生的一条根深蒂固的认知闭合链,使不重视课余体育作用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难以根除。
3.2 校园文化只注重升学率的影响
在国际上我国现阶段为体育大国,是举办过奥运会等许多大型赛事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离体育强国还任重道远。单从学校体育来说,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和模式不容乐观[7]。作为每一个发展个体的学校来说,体育资源的匮乏、体育人才的培养欠缺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培育。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学校只有校园文化,缺乏体育文化;其中更多的是大部分学校只注重课堂文化,忽视体育文化。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灌输给孩子们的思想也是要努力考好成绩才能上好的学校,往往给学生的反应就是只要学好文化课,其他的都不重要。更有甚者在校园打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精神标语,以鼓励学生们埋头苦学文化课。在学校体育文化上的缺失直接导致的是学生在校园环境下对体育兴趣的丧失,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漠视,最终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
3.3 家庭教育中课余体育的变相缺失
课余体育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家庭教育中的课余体育锻炼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发展空间是学生周末及假期的绝大部分时间,与校内时间相比较为充裕[8]。但家庭教育里的课余体育锻炼,受到家长的影响极大,绝大部分家长的固化思维都是重文化学习,轻体育锻炼,导致青少年学生大部分周末及假期时间只能用来恶补文化成绩。就算能有暇余时间给孩子,也都是给予吃喝玩乐上的溺爱,而不是在体育锻炼上真爱。当下的家庭教育,家长更多的是在周末假期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文化补习班、艺术培训班、兴趣爱好班等,却很少有家长给孩子报一些体育类的培训班。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家长们在业余时间基本很少有业余体育活动,无法给孩子从行动上去正面影响[7]。如此在体质与文化上失衡的家庭教育,培育出的孩子也是一样根深蒂固的重文化成绩的思想,而很多体育失衡严重的家庭,则是培育出了体质严重不达标的孩子,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3.4 个人存在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越来越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业余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活动,越来越注重文化学习与考试成绩的排名。孩子在学校不仅有文化课带来的繁重压力,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压力,造成青少年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变成了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业压力上的不堪重负,要承受着来自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多方面压力,由此极大压缩了其他活动时间,致使了课余时间不能正常投入课余体育的锻炼中去。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一个文化课与体育锻炼的矛盾,并且是较难改善的矛盾之一。其次,在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性下,很多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孩子们不仅在学校课业压力过大,回到家后的课业压力仍然不小,于是课余体育锻炼的家庭体育环节往往被忽视,孩子难以有时间养成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就会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优先的错误认知,青少年学生在认知上不能很好地把握体育锻炼的优势和长处,长期下去所以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与体能出现极大的差异化。
4 促进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措施
4.1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制度保障
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备,但制度保障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不断扩大,但制度上的更新还有待完善;只有从相应的体制和制度上去落实校园体育工作,才能培育出更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向问题。制度的完善伴随着的不仅仅是框架的确立,更要从实际上去开展工作,把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真正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总去,成为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就会从大环境下形成锻炼的习惯,而不是被动和督促。在政策性的宣传工作上,更要加强引导,给孩子们灌输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能带来的好处。相关部门要建立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体质健康的考评制度,对不合格不达标的学校给予相应的帮扶调整。在社会舆论大环境下要让人们对体育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强身健体上,更是让青少年养成好习惯、培养坚强意志、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2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学生体质保障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机制
学校是每一位青少年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大平台。校园文化里体育文化的缺失和发展的不平衡,或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的严重下降,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建立学生体质保障机制极为必要。学校不能局限于体育课的层面去发展学生体质,往往在短短的体育课时间里学生根本不能够充分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负荷量和锻炼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的课余体育锻炼就能够以多种方式去开展了。例如早操、课间操、跑操等,都能以不同形式去组织。要保障体育课不被占用,还要保障课余时间有体育活动,形成一套学生有时间、有效率地锻炼机制。另外从家长方面入手,学校可以以自身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大型亲子课余体育活动,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其中,形成家校联动,以实际行动与效果从思想和认知上改变家长的看法、学生的锻炼习惯。同时以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组织来形成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保障学生体质健康,还能让学生劳逸结合地去更有效的学习文化知识[9]。
4.3 家长要改变思想观念、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很多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上的不科学,导致孩子的成长可能存在某些误区。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开明的态度去引导孩子成长锻炼。家庭课余体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家长要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就不能局限于艺术和文化的培养,体育才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在家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课业压力,反而要让孩子从繁重的家庭作业里释放出来,多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同时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作为孩子家长,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多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其次就是要以孩子第一老师的姿态去影响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10]。这样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课余体育环境,改善的不只是家庭教育方式,更是养成了良性的健康生活方式。
4.4 青少年学生要养成课余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当下的青少年学生,有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的多方面学习压力,所以导致学生课业繁重,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甚至是学生根本没有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的危害是不敢想象的,正是因为如此,加上饮食上的不规律、生活习惯的不健康,致使很多青少年学生体质严重下降,青少年肥胖症患者极度上升。青少年群体要想从重重压力中解脱出来,唯一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改变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运动健康及体育保健常识,把体育摆在等同于文化课一样的重要位置,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改变当前的课余体育锻炼不足的现状,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5 结语
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从娃娃抓起,对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的深入研究是增强青少年群体体质健康的源头保障,能够增强青少年自身锻炼, 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提升我国国民体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1]。同时加强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也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及其学科的发展,完善学校体育相关制度建设,突出体育学科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中的重要地位。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强健体魄的优质建设者。
[1]陈国芳.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健康发展[J].考试:教研版,2008(12):22-22.
[2]谢军.基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学校体育工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24-129.
[3]李萍.我国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7(1):45-46.
[4]王国营.课余体育在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64-66.
[5]]张华.课余体育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8):121-122.
[6]王凯.兰州市城区广场健身舞现状调查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张兆红.山东省滨州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
[8]程小坡.革命老区农村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2):27-29.
[9]神瑞梅.顺德区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管理与组织形式的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10]汪静.浅谈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J].内江科技,2013,34(12):93-94.
[11]林江.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阶段与现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405.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and Suggestions forAfter-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of Young People
AN Jiangning,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安江宁(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