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1-11-22吴秀英关娇
吴秀英 关娇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外语与通识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167)
一、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民办高校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对促进文化强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建设,以学生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校园为文化建设的地点,积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并且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文化建设,因为精神是文化的目的,物质是文化的载体,制度是文化的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校园文化,教师所在院校已经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这也很好地反映了民办高校整体的文化形象。首先,学校建立了构建校园文化的综合机制,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体现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其次,学校树立全体人员的文化建设意识,因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各方面的工作都相互联系,这不仅需要学校团委和学生处等部门的合作,还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必要树立全员意识。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育部于2015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把“课程思政”引入到教学全过程,与教学相呼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单单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式。“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因素融入各类课程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价值观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实现知识领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和实施。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大学英语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即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只注重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育中挖掘思政元素,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灌输到英语课堂的教学各个环节,达到立德树人的任务,形成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大学英语课程现在属于通识课程,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授课时长四学期,占整个大学一半以上的学年,因此,该课程具有思政教育的优势。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把英语语言作为媒介,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让他们找到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学习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还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传播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利用大学英语独有的学科优势,把英语当作媒介,学习英语课程里面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底蕴。另外,《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和资源很大一部分选用外国的文摘、期刊和报纸等,学生可以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具有开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能够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时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解决以往存在的各种英语课程教育问题,有利于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作用,提升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在传授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必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首先,注重价值引领,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弘扬中国精神,如中国价值理念、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其次,巧妙地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手段等相结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培养正确的三观,把学生塑造成拥有中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程思政渗透到课堂之中,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目的。
四、《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合理用好课堂主渠道,积极发挥英语课堂教学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大学英语》如何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教风和师德
教师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总结。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典范,要处处给学生做好的榜样,于细微处见之著。教书育人,重在育人,育人先育己,自身正才能要求他人正直。一位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因而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耐心地指导学生全面进步,学生有困难时要伸出援手,真诚地予以方法指导,使学生对教师有尊敬感、亲近感。教育引导学生把读书和做人统一起来,处理好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成为学生终身的表率,这绝对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需要。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基本教学素质,而且要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做合格的“四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大局观。
(二)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育人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一般是语言目标和能力目标,如学生需掌握主旨大意及词汇;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作者的态度,学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应增加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注重人文学科知识的价值性。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是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和学习观。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多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减少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心态,达到寓教于动、寓教于情、寓教于乐。“90后”的学生常常缺乏独立性,团队意识不强,缺乏毅力,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要学会关爱他们,一句精准到位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没有温度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和爱的作用。教师可以用真心感染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勤奋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开发《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资源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开发“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挖掘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思想政治因素,如新闻报道、国际会议或名人演讲等;其次,教师也要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吃透教材、归纳总结优缺点,适当整合和补充课外教学的思政素材,与教材相辅相成,如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强国里面有很多宣传中国的英文纪录片,通过这些补充的资源学生可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从不同视角了解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提升视野格局、意志品质。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承担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人文知识素养的作用,把“课程思政”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是一个全新探索,也是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加入“课程思政”不仅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思想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应该坚持以建设大学课程思政为目标,承担起对学生道德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