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火星游记》对“大同社会”的想象

2021-11-22何世龙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火星人乌托邦游记

张 恒, 何世龙

(长江大学 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可能是最受科幻电影与文学青睐的星球之一了。近些年的科学探测虽表明在这颗星球上没有生命的存在,但河流存在过的痕迹继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我国于2020年7月23日正式发送“天问”号火星探测器,开启了火星探测的第一步。然在这之前中国文学对火星的关注从未中断过,民国时期的小说更是在多方面展开对火星的想象,其中的代表是老舍的《猫城记》和市隐的《火星游记》。老舍的《猫城记》以火星猫人为对象讽刺了国人的种种劣根性,把火星世界想象成一个堕落即将灭亡的社会。与《猫城记》相反,《火星游记》则把火星当作乌托邦,火星人不仅科技发达,而且社会清明,人民生活幸福,以此对比地球社会的种种丑恶与不发达。任冬梅曾对《火星游记》进行过简要介绍,认为《火星游记》《猫城记》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写的是“火星中国”,与《猫城记》相比,《火星游记》更具有空想的色彩,这是晚清以来的小说不曾出现过的[1]。李广益则指出以《火星游记》为代表的理想小说是试图向苏联学习的“社会主义”[2]。那么这种理想的描绘是怎样的,又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为李广益所言的“社会主义”,任冬梅等学者没有具体展开探讨,也少有学者注意民国时期的火星题材的小说。另据笔者考察,1927年成书的《火星游记》可能是中国本土最早的火星题材小说,按市隐之子吴镇之(满族有改姓的现象)在庚辰年即1940年作序“其书著于十三年前”,作品应完成于1927年,出版于1940年。之前虽有1915年蒋景缄的《火星飞艇梦》,但文内标注“钱塘蒋景缄编译”,老舍的《猫城记》成书于1932年,故中国本土最早火星题材小说应是《火星游记》。本文以《火星游记》文本为中心,对其“大同想象”进行探讨。

一、民国乌托邦文学的新发展

乌托邦(utop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没有的地方”。16世纪的托马斯·莫尔正式合成“乌托邦”一词,用来描述一个理想中的人类社会。西方的乌托邦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的巨变,乌托邦文学的发展才有了质的飞跃,产生一大批诸如《回顾》《新乌托邦》《未来种族》等代表作品。而中国乌托邦文学的产生则到了1900年后。庚子之役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社会逐渐感到失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去追寻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梁启超、吴妍人、蔡元培等在借鉴美国作家爱德华乌托邦小说《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发展愿景,写作了《未来中国记》《新年梦》《新石头记》等乌托邦作品,幻想数十年后的中国如何富强、如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试图用一种乌托邦的精神鼓舞国人们走出迷茫,努力建设新文明社会,由是中国近代的乌托邦文学正式诞生。据统计,1900年到五四运动期间的乌托邦作品大约有400余部,译著各占一半[3]。而《火星游记》正是这股文学潮流的延续。

(一)《火星游记》的写作意图

《火星游记》署名作者市隐,原名文实权[4],满族人,名文耀,又名燕市酒徒。《火星游记》最初刊于1925年的《交通丛报》[5],1927年成书,约三万五千字,讲述了慧耀居士在看到世间人们的种种苦难后,为了引导人们回归正途,劝人向善,于是用佛法神通选取了四个肤色(黄、白、棕、黑)代表黄慈、白善、宗福、黑德四人,带领他们到火星世界与火星人交流学习的故事。作者将火星社会描绘得美轮美奂,目的是让黄慈等人“见些真正文明的事业,然后回到地球上,宣传这些最高尚的道德文明,好叫人民真正脱离苦海,得享幸福”[6]。

二十年代的中国深处军阀混战、各种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有感于清末以来社会依旧动荡,民众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实权将救世的希望寄托于理想小说,认为中国从太平天国运动起到二十年代的国民大革命,死亡了几千万人,国家乱了几十年。辛亥革命也已经过了十三年,社会仍靡乱不堪,“尚不知几年后方能平靖”[6]。虽然明白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阻止战争与灾难的发展,但有感于“妙不可言的佛法”和慈悲心,作者希望创造一个没有战争与纷扰的理想社会,更希望用这样一种乌托邦精神劝人向善,去引导世人建设新社会,用作者的话说“说点儿慈善的话,度一度一方面的人”[6]。

(二)融入幻想的天文学

《火星游记》与它“前辈们”(如《未来中国纪》《新石头记》等)的幻想空间相比,完全脱离了地球的范围,到了地外的火星世界,这主要和民国以来天文学知识的逐渐传播有关。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成立,随之《中国天文学会会报》《观象丛报》《气象月刊》等专业天文学期刊开始出现,向社会大众传达天文学观念,同时的各类教课书也开始普及天文学的知识。同时西方科幻小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英国作家威尔斯,他的名字和作品简介频频出现于各大报刊中,《世界大战》《新乌托邦》等小说更是多次被翻印,老舍曾回忆在1928年花了很多时间读威尔斯的科幻作品。于是在这种知识环境的影响下,有关星际的科幻题材作品开始出现,除了《火星游记》外,老舍的《猫城记》、周楞伽《月球旅行记》等也是此时的代表作。

再者,在当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还未形成定论,很多人都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美国人在1893年专门建立了火星天文观测台,并宣布观察到了火星表面存在38条“运河”。这些传到国内后也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如《大陆报》对火星运河之事进行了报道,认为火星的运河在“热带及较暖之处”[7],还对火星的天文知识进行了科普。之后人们纷纷猜测火星生命的问题,并给出意见探索与火星人建立交通的可能,《东方杂志》甚至还贴出过一张火星人的照片[8]。随后,天文常识性的著作大量翻译出版,在一些西方学者的影响下这些著作“都大概承认它是有生物的”[9]。教科书也充满了对火星生命的推测,如顾元和竺可桢主编的中学教科书《天文学》推测火星上的生物“木则挺然而高,兽亦庞然而巨”[10]。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大多人相信火星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于是作者将一个想象中的高度文明社会安排到了火星之上。另外从《火星游记》的内容来看,作者也是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如火星颜色为赤色,公转687天,拥有两个“月亮”等,作品中均作为基本设定出现。

二、火星的大同社会

《火星游记》是一部科幻乌托邦小说,所谓“科幻乌托邦”,就是在乌托邦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科幻元素,它与“社会乌托邦”一起组成近代乌托邦文学,但后来与社会乌托邦逐渐分化,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幻文学。《火星游记》结合晚清以来的“乌托邦”理想形态的同时,融入了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还有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以小说的形式将火星描绘成一个空想的乌托邦。

(一)公所包办——高级的公有制

作者对火星大同社会的描绘体现在多方面。首先火星政府的职责是全面的。火星世界有六十个都城,每个都城下有六十个市镇,每个市镇设一公所,公所下设农业、教育等各分管机构对居民的生活进行管理。“头大如斗,面黑如墨,鲜红的毛发”的火星人虽其貌不扬,但其生活秩序却在政府的安排下井然有序。普通人的若干大事都由公家负责管理,儿童两岁入幼稚园,政府一直义务教育到十一岁。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十岁而嫁,结婚对象也需要由政府审核,独一而终。结婚后的年轻夫妇由公所统一分配房屋、田产和家具,并在公所管辖下的农、工、商、矿企业或公所行政岗位工作。结婚后如有外遇,一经证明,公所将嫌疑人即送到疯人院。到了三十岁后(火星一年相当于地球两年,三十岁即人类六十岁)入颐老院享受优等待遇,个人全部财产归还公所,终年后政府也负责处理尸体。公所的公共设施如电车、飞船等免费让民众使用,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完全由公所号召进行建设。在这样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幸福,政治清明,没有瘟疫、战争、自然灾害的威胁,于是“五十岁为中寿、四十岁为下寿、享高者有至百岁之人”[6]。在这样的一个想象中,公所政府的责任全面,不仅负责人一生的生老病死,还负责分配人们的财产,这样一来削弱了财产私有制,不可谓不极度的空想化。

(二)求同灭异——绝对的平等性

《火星游记》中的火星社会倡导绝对平等。慧耀居士从火星人口中得知,这种平等的渊源是火星人始祖“妙喜佛”所倡导的“世界大同主义”,妙喜佛的九条训戒其一就是要“人类同一饮食,同一居舍,同一衣履,同一田产,同一教育,同一起居”[6],消灭人之间的高低贵贱差别,甚至要“同在一时吃早午餐,同时安眠”。慧耀居士等人在会场看到居民穿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会所的委员长也不异于平民,城市中的楼房也没有分别,一律五层,都是这种绝对平等思想的外在表现。这样的社会虽看似单调,作者却对这样的绝对平等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大同世界的基础:

大凡世界上的物品,愈寻常愈减少人的分别心。火星世界,全数人类,服一色之衣,住一色之屋,食一色之粮,劳逸平均,学识相等,所以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大同社会。[6]

作者想象中“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上就是单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要最小,如此“人民大同平等思想发达”之后,才能消灭世界的界限,“统一世界乃成”[6]。而在地球的人们却不知“同为彼世界之人,毫无分别”,作者简单地认为“今姑以其有国界而设想立言,亦可急速治理之”就可以“渐近世界统一,得大同平等之乐”[6],这显示了其十足的空想性。

(三)重科尚礼——高度的文明性

文实权笔下的火星人具有高度的文明性。作者在文中的一些细节地方有意地表现火星居民的高素质。如五人在演讲时,即使在几万人的大会场上也都异常安静;火星人遇到五人也都脱帽行礼;参会者遇到五人也行特殊的“抱腰礼”,城镇环境整洁干净等。其次是有意营造发达的科技环境。如在火星的世界里没有黑夜,是因为人工创造了三个人造月亮,会场还有所谓的“顺风耳”通讯等,都显示了火星人的高科技。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海底城市的描绘是全篇最具科幻想象的部分。黄慈等人在参加完第一都会的会议后,在火星人潜蛰的带领下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建设在一个海岛旁,整个海底城市南北长十里,东西三里,二十年完工后,可出产供一百万人食用的食品。海底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可以升降的大船,各个大船之间有通道连接,大船中的氧气、电力、淡水等都由小岛的工厂供应。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垦海底庄田,种植海菜、海稻等农作物,还收集鱼骨用于制造生活用品。火星人认为陆地上的植被受到天气温度影响比较大,而海底水温相对稳定,稳定的环境下海稻可一年收四次,产量较高,所以开辟海底庄田增加粮食供给。作者还解释火星人高科技的基础是其教育“不重文字,专重实验”。

(四)近代“大同理想”的延续

《火星游记》在政府管理、社会平等和文明性等方面所描写的乌托邦,固然与社会主义的某些主张相似,但它更切近于近代康有为等人所倡导的“大同社会”学说。所谓“大同”,来源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到了近代,内忧外患之下,大同理想的集中表达尤为突出,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都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畅想,这其中的以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最为系统。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的理想社会是在“九界”除去的前提下,建立一个民主政府领导下的世界国,在他所构想的大同社会里,没有国家、种族、阶级差别,人人平等。梁启超曾分条概括《大同书》的内容:

一、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

二、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

三、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

四、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

五、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

六、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

七、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为各区最高之设备,入者得最高之享乐。[11]

同时梁启超认为《大同书》内容最为关键地方在于“毁灭家族私产”“佛法出家,求脱苦也”[11],这些内容在《火星游记》中多有体现。《火星游记》中世界政府、成年人分配生产和财产、老人入养老院等主张,更是康有为大同主义的翻版,作者也在文中点明了对火星“世界大同主义”的赞扬。更重要的是,近代的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有明显的区别,社会主义更注重如何改造社会的问题,而大同主义重在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在实现路径上,社会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来改造现有社会制度,而大同主义则主张通过道德和社会宣传来建立理想社会[12]。《火星游记》的整篇皆为火星乌托邦的描绘,没有现实的社会改造思路,目的是让黄慈等人回到地球“宣传高尚的道德文明”,所以说它更接近于近代的大同主义学说,而非是李广益所言向苏联学习的“社会主义”。

《火星游记》将火星社会描绘成完全公有、绝对平等和科技发达的大同社会,火星的人类生活幸福、安于现状、不争不抢,而地球的人类千百年来却征战伐戮不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在文中甚至还将地球称为“暗星”,其写作意图不言而喻,即通过写一个高级的乌托邦来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如同《火星游记》封面写道“诠真救世,理想小说”。任冬梅概括《火星游记》内容时,认为其有四个方面的想象,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政治体制和文化水平。任冬梅的概括虽全,但却忽视了作者根本的主导思想,即倡导绝对的平等观,有了平等观,作者心目中的政治体制、科技文明才能建立起来,所以作者说火星世界“全数人类,服一色之衣,住一色之屋,食一色之粮,劳逸平均,学识相等,所以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大同社会”[6],而这种绝对平等观又和佛教思想密切相关。

三、佛教色彩

《火星游记》中的佛教色彩是明显的。文实权有一定的佛教背景,其曾在二十年代创办《佛学月刊》,序言也说他精悟佛法旁及诸子之学;《火星游记》开篇即是“大宗教家释迦摩尼曾说,我在刹那间可能旅行三千大世界一周”[6];主人公慧耀居士虽形容为“非僧非俗,亦僧亦俗”,但后文的“善哉善哉”与“佛法神通”,还是表明了主人公佛教徒的身份。这些都可以看出作品的佛教色彩。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火星的设定及对现实的批判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平等观是佛教的基本观点之一。现代社会一般认为平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13]。而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对于平等的解释是“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深浅等曰平等”[14],也就是说佛家认为真正的平等是没有差别的。佛家还认为万物在“缘起”本质的基础上是相同的,表面的“差别”不过是过眼云烟[14]。文实权设定火星人的各种待遇、表面穿着、生活作息相同甚至学识相等就是要突出这种绝对平等,尽力消除“高下深浅”的差别,希望在这样平等的表象下能减少人之间的分别心,安于现状,减少争斗,进而维系整个大同社会千百年不变。当然,作者刻画这种绝对平等社会的目的还在于批判现实。如作者借宗福、白善之口对印度的种姓制度、资本主义的丑恶进行了批判,尤对资本主义批判较多,认为资本主义下的自由平等是虚伪的:“观夫美洲所谓托辣斯大王,钢铁大王,煤油大王,坐享其成,日进千万之利,而劳动家终日摩顶放踵,手足不停,仅得温饱而已,便知今日之欧美各国,所谓自由平等,平民政治者,直是一种妄想梦语耳。”[6]并认为与欧洲古代的封建主相比,资本家虐待平民有过之而无不及:“盖彼等役使平民之心理,无非以糟渣喂食牛马耳,至于牛马死亡病疲,与彼毫无关系也。”[6]还有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鼓动政府发动战争,战后资本家大获其利,而平民在战争中则“徒死无益”,作者发出感慨“世界不平之事有甚此乎者”[6],揭露欧美是金钱阶级的专制国家。

佛教有“五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第一戒就是不杀生,杀生在佛家看来是最重的罪行,所以有佛教背景的文实权对火星人设定就是“不杀生,不食肉食”。在这样信条下,作者对地球的一切战争持否定态度,将历史上的亚历山大、秦皇、汉武、拿破仑等都视为杀人的屠户,极力反对社会领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认为这样的主张破坏了平等性,引发了“种族竞争,国家竞争,社会竞争,个人与个人之竞争”[6],由是“既相争,须有相争之利器,于是制造精巧之枪炮,研究残忍之战略战术”[6],造成了世界大战的悲惨事实。基于佛学的唯心观,作者把爆发战争的原因归结于人们相争之心、贪婪以及缺乏慈悲心,希望地球人类能以民生为重,像火星人一样“以潜水艇巡洋舰,助人民生计”[6],铸剑为犁,把战争利器转化为造福人民的技术。

综合来说,《火星游记》的主导意识是佛学思想,全文中的“佛”字也不下二十处。作者想象中的火星世界的行为规范是佛教化的,批判现实生活也是佛教的立场,可以说《火星游记》描绘的乌托邦是一个佛教的极乐世界。文实权本人虽有一定的佛学修养,但将宗教思想与大同社会学说相结合,并非是其独创。二十年代后,一些宗教宣传将大同社会学说杂糅其中,意图扩大其接受程度。如基督教曾宣扬要促进教会的团结互助,帮助人们“达到天下一家基督教的大同主义”[15]。近代宗教思想的杂糅与济世情怀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本土第一部火星题材小说,虽有科幻色彩,但被佛教、大同理想等元素削弱了不少,这体现了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杂糅性与稚嫩性。作者吸收了近代乌托邦文学模式、天文学知识以及康有为等人的大同社会学说,描绘了火星上的乌托邦,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奇思妙想。此外作者还批判整个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平等与战争,现实关怀的视野较为宏大。尽管它的文学性是缺失的(情节基本是慧耀居士等人在火星开会、参观等),但作为一部中国早期的火星题材小说,引导人们望向天空、向往高级社会,反对战争的思想倾向是值得肯定的,应该在中国本土科幻乌托邦小说发展历程中留下一笔。

猜你喜欢

火星人乌托邦游记
我们去抓火星人
走进摄制组
从冷战到乌托邦:《四门城》的政治主题释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乌托邦
火星探险
超市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