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下的散文翻译研究
——以夏衍的《野草》及其英译版为例

2021-11-22秦映雪

现代英语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主位野草主语

秦映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引言

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使用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和简洁的特点,人们通常会用“体物言志,形散神聚”来概括散文的语篇特点,所以在实际翻译时,对译者而言,除了原文的写作风格、主要思想和目标语言外,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要考虑在内的。译者需在译文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文章的信息发展结构,进而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思想。主位推进模式作为研究语篇的重要理论之一,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主位推进主要指在话语或者语篇中分析各个句子的主位或者主语是如何构建并产生联系的,以实现语篇的宏观结构。因而将其广泛应用在译文中,来完成对原文信息的保留与传达。

二、主述位理论与主位推进模式

(一)主述位理论

主位(Theme)和述位(Rhyme)是由布拉格学派最早提出的,后来韩礼德以系统功能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发展,逐渐成为语篇功能领域的重要理论。主述位发生在交流的任何时候,一个简单句、一个语篇,或者一段对话,都会产生。主位和述位不单是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代表的信息也不同。主位居首,指谈话双方都知道的信息。述位在主位后面,指的是要传达给听话者的新消息。总体而言,从句子的表面结构来看,位于起点的会被认为主位,后面的围绕主位加以论述的部分则为述位。

韩礼德接受了布拉格学派对于句子结构的划分,从系统功能学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主位化”是语篇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从句子层面到语篇层面的过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将主位定义为“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message”,即信息的起始点。述位则指“the other part of the message”,要加以论述的信息,他认为从主位结构的安排上能够分析语义的传递。

(二)主位推进模式

众所周知,语篇发生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许多学科都对语篇进行研究探讨。根据其定义,一般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它不是由单一的句子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者句子构成。根据韩礼德所定义的,文本具有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当人们之所以可以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因为一个语篇要实现它的交际功能,每个句子之间就要有所联系,我们称之为衔接(胡壮麟,2017)。在一个完整的语篇中,前后句不止语义上的关联,形式上往往也有所联系,如前后句的主述位就会发生联系和变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整体。在语篇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把这种信息推进过程称为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进而为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布拉格学派Danes提出了线性推进、持续推进和引申推进三种形式的主位推进模式(张妍,张建,2020)。国内学者也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熟知的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平行性、延续性、集中性和交叉性等四种模式(徐盛桓,1982),胡壮麟也总结提出了放射型、聚合型、阶梯型和交叉型等模式(胡壮麟,1994),朱永生提出了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四种模式(朱永生,1995)。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学者的努力和深入探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连续性(也称为梯型)

指语篇中的前一句的述位部分将会是后一句的主位部分。

T1—R1

T2(=R1)—R2

2.交互性

指在语篇中的前一句的主位部分将会是后一句的述位部分。

T1—R1

T2—R2(=T1)

3.主位同一性(也称为平衡型和放射型)

指在语篇中的一段语句中,所有句子的主位是一样的,而每一个句子的主位又能带出不一样的述位。

T1—R1

T1—R2

T1—Rn

4.述位同一性(称为集中型)

指在语篇中的一段语句中,所有句子的主位不一样,但句子中的述位是一样的。

T1—R1

T2—R2(=R1)

Tn—Rn(=R1)

三、《野草》及其英文译本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

从整体上看,夏衍的《野草》主要对野草生命力和拼搏力的赞美与肯定,对它身上所绽放出的强大生命力,有非常细腻的描述。所以在译文中译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主位推进模式,进而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思想,来构建全文连贯的语义脉络。

原文: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译文:The seed(T1)does not choose to fall on fertile land but among debris.If it(T1)is filled with life, it(T1)is never pessimistic or sad, for it(T1)is tempered by resistance and pressure.

上文中采用了连续性的主位推进模式,都将seed,it(seed)作为句子的主位成分,在原文中后面的句子都省略的主语成分,但是在译文都将其翻译为it,这种通过强调的表达方式,英文表达中喜用强调句型,作为一种凸显主观色彩的手法。不仅能够将种子坚韧不拔的特征传达给读者,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整理效果。

原文: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译文:It(T1)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R1),the force(T2=R1)will show itself(R2=T1)as long as there is a life.

上文中采用了连续性和交互性的主位推进模式。在汉语散文中逻辑关系不太明显,文字呈现散落的排列方式,句子的关联性不高是因为关联词不大会被作者采用,以此来符合中文写作的习惯。而英文较中文而言,句子的关联性更高,因为英文中擅用连词或关联词来组织语言。在译文中,为了凸显这种力,接连采用连续性主位推进和交互性主位推进的模式来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风格和主题思想。

原文: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译文:The rock above it is not heavy enough to prevent it from growing,because it is a force(T1)that keeps...,because it is an elastic force(T1)that can...,because it is a tenacious force(T1)that will not....

原文:为了达成它的生之意志,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

译文:In order to get the sunshine, it will wind its way up irresistibly,its roots drilling downward and its sprouts shooting upward.

上文采用了主位同一型的推进模式。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性很常见。在语篇构建上,汉语多采用短句、省略句或者平行、并列的复合句。而英语中多采用从属复合句如宾语从句、主语从句等。另外,例如考虑到句子中的修饰语,汉语中会使用长句来做主语,如原文中……力前有许多定语。而在英文表达中,为避免头重脚轻的情况出现,会采用it来做主语,也说明英语中没有生命的主语通常用it来指代,如在第二个例文中,可以看到频繁出现it来做主语的情况。那么翻译时就有必要对英汉的表达进行调整,因此在汉译英时,不仅要分析中文句中的主语成分及主位,将话题主语变为主位主语,还需将汉语中的短句进行重组。

综上所述,译者就已经充分考虑并看到了中文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推进句子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不再保留使用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而是通过主述位变化来构建了出新的模式,可以给读者直接传达原文信息和语篇上的结构(刘富丽,2006)。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由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由于两种语言体现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的不同,一篇好的译文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于译者而言,不仅要保证原文信息的正确传达,还要组织文章的连贯和衔接。通过文章对于主位推进模式的阐述及其具体应用,发现这一理论在翻译散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用来归纳原文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对于构建和组织译文来说,译者可以轻松把握句子之间的连贯性,进而构建具有完整意义的语篇。

猜你喜欢

主位野草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小心野草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盘点高考中的特殊句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