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让数学教学更有“深度”
2021-11-22钱晓娜
⦿钱晓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数学教学更有“深度”,不是指数学题目的难度加深,而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不仅要掌握知识的概念和定义,还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问学课堂”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问题引导,使数学课堂更有“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问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深度
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堂提问比较单一,缺乏知识连接性,让学生缺少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问”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数学学习不再是流于形式、肤浅的学习,而是“深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启发学生围绕数学问题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表面积指什么?如何计算表面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展开图,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展开以后的图形面积和原来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教师又问:“认真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长方体的对面相等”,教师继续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如果将一个长方体中间切开,表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鱼缸需要计算几个面的表面积?给教室粉刷需要刷几面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不断深化思维,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知识再到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问学课堂,深度解读知识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而是肤浅地讲解知识,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仅限于表层,不能深入解读知识本质。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将问题领悟透彻,深度解读课本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应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纵向链接,把握知识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中,教师首先由一道例题给学生引入:3×4=12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并给学生介绍了因数和倍数的基本含义,教师让学生对刚才的等式认真思考并分析以下问题:因数有最大和最小吗?一个自然数有多少个因数?倍数有最大和最小吗?一个自然数有多少个倍数?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例如,12的因数有1、2、3、4、6、12一共6个因数,但有一些数只有两个因数,就是1和它本身,由此引出了质数和合数的知识。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可以有无限个,12的倍数可以有12、24、36……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让学生思考:“2、3、5的倍数都有什么特征?”“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的倍数我们又叫什么?”通过这节课程的讲解引出了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奇数和偶数等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将单一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链接,深度解读知识本质,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问学课堂,深度延伸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深度延伸课堂教学就是提高学习难度,超范围讲解课本知识,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让深度延伸教学做到在掌握本节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与已知经验相结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掌握并拓展所学知识,积累学习经验,最终实现课堂的深度延伸。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中,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圆柱体,教师提问:圆柱体底面积怎么计算?圆柱体一共有多少条高?圆柱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根据教师这些问题,先找到圆柱体的底,并根据圆的公式计算出底面积,然后沿着圆柱体的底面画出高,每一位学生画出高的位置都不相同,那么高是相等的吗?老师通过动画效果为圆柱体画出了高,学生发现圆柱体有无数条高。由此学生总结出了圆柱体体积公式。教师让学生思考:“底面积越大,圆柱体的体积越大吗?”“圆柱体的高越长,体积越大吗?”你在生活中遇见哪些需要计算圆柱体体积?学生在“问”中学到了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合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和提升,让教学课堂得到深度延伸。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向“深”积极思考,掌握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