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性体育人才路径研究①

2021-11-22郭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运动人才

郭林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临沧 677000)

实现“体育强国梦”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产业人才作为支撑,从根本上来说是践行终身体育核心战略的重要思想。体育产业人才质量与素质结构的高低关系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层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又关系到人才质量与素质结构的高低。新形势下创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践行落实“体育强国梦”重要战略的重要举措,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体育人才的重要基石。由此,要有的放矢地在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下功夫,提高他们的实践思维。

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作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以高校资源为依托,切实挖掘整合教育、体育和企业3个渠道方面的优势及资源,根据企业人才需要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练员,对于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以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要求为前提的,与社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相符合的,由此企业和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目标一致、方法得当及措施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1.1 企业冠名合作培养模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在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企业冠名合作培养模式就是依托于企业雄厚的资金资源来向学校及其运动队进行投资,通过企业冠名的方式来与高校及其运动队合作。目前,企业冠名合作培养模式针对的主要是高校运动队较为浅层次的资源交换方面,针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学校运动队队员身上,通过企业出资冠名的方式来让高校运动员参赛,对于企业来说高校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就是对企业最好的回报。从根本上来说,采用企业冠名合作培养模式来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优异成绩,也可以更好地解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资金断裂等问题。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大力推广普及企业冠名合作培养模式,由专门的教练员牵线搭桥,让高校、企业及运动员个人来签订相关合同,形成共同培养、共同监督和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综合性合作培养模式

综合性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与学校的科研各方面的综合性合作为依托,仍然以企业冠名形式来培养高校体育产业人才。以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产业人才培养为例,专门成立了针对大、中、小学学生的乒乓球俱乐部,形成“一条龙”且三级联网的乒乓球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俱乐部为依托和学校合作来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水平稳定发展的保证。这就需要准确把握体育产业企业方面对于体育产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结合他们的人才要求在企业和学校分别挂牌设立“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办“体育产业人才输送订单班”,让体育人才进行系统化的体育产业知识学习,并不断进行体育产业方面的技能实训,通过科研合作及顶岗实习来综合考量体育产业人才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1.3 合作共享性培养模式

合作共享性培养模式就是以学校与企业为核心,在课题科研、教学教练员、体育运动对队员、体育人才就业及招生等多方面形成资源共享合作的培养模式。以三峡大学足球队为例,这也是采用合作共享性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由学校与企业在科研、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形成合作模式,同时企业提供机会让三峡大学足球队队员能够参加足球职业联赛,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联赛及科研合作模式来提高他们的综合体育竞技水平。使用合作共享性培养模式来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所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学校必须要共同参与和紧密合作,对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解决。

2 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产业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实践实战能力,还需要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体育产业发展思维等。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传统的学校培养为核心,从学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与方案、体育课程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来强化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为提升体育产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创造条件。

2.1 更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尤其是经济处于关键转型阶段时应该也要让创新成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最强音,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来提升体育产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创新,就需要着眼于体育产业人才的个性、创新及实践来不断优化改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方向改变,让体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来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在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确保软硬兼备的人才保障资源,硬件与软件资源对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来说是双向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基础设备、体育投入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的基础上,还需要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体育运动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孵化基地。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软资源来说,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强化校内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源,以体育产业为核心来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体育学科带头人,让体育学科带头人与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实现互通互融,并不断挖掘引进体育产业企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学校校外教师资源库中,让知名体育企业与俱乐部的精英体育产业人员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提供指导。

2.2 更新优化体育产业人才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单学科、单思维的,而是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培养综合性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人才。因此,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更新优化学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促进体育学科、运动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融,形成体育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体育课程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体育运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体系,不断引进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打造专属于体育产业人才的学科生态群。同时,有必要增加体育产业人才的基础课程门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学习体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课程学分,并根据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去扩大体育选修课程的领域,促进体育运动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的作用,积极创建体育事业单位综合实习、中期见习实践活动、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切实去学习不同学科领悟的专业知识。

2.3 构建多元协同的管理实践机制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协同的管理实践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坚持开放办学的基本原则,以新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形成跨界融合、多元主体的制度保障。互联网思维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突破学校单一的培养教育模式,开放办学的基础上要挖掘发挥好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让学校教育部门配合发挥好主导作用,让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区域范围内的中小型体育企业成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合作指导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规章制度,以“请进来”为核心让体育管理部门领导、体育产业企业领导走进学生课堂来讲解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趋势等,让体育企业精英结合市场需求来向体育产业人才讲解体育产业市场发展需求、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管理等内容,为更好地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供方向引领;以“送出去”为核心由学校与体育部门及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派送体育产业学生走出校园去学习熟悉体育产业市场问题、运作管理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去策划、组织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引入体育运动实践平台、体育市场创业竞赛平台等,让体育人才去接触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通过不同岗位上的角色扮演和职能定位去锻炼学生,在真实的体育产业运作环境不断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活动载体人才综合培养模式

活动载体人才综合培养模式,是根据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法来总结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产业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新形势下要结合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挖掘体育运动和活动载体,为巩固体育产业人才知识学习创造条件。

3.1 体育理论学习活动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石,良好的体育理论学习活动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旨在更新体育人才的学习观念、思想政治素质、体育市场发展思维等,先进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制度和内容模式不可替代。一方面,组织体育产业人才加强对运动学、体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围绕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核心来挖掘内容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拓展体育理论知识的层面,带领大学生系统学习体育市场运作规律、体育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等知识,并围绕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他们积极收集民族体育文化、体育市场规律等,以讲座、座谈、演讲比赛等为载体来巩固他们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组织体育产业人才收集整理关于体育名城的文化、体育名人故事及体育领域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以学习与思考为基础确保大学生加强对体育领域知识的自学和集体交流,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思维。

3.2 “公开课”与送教活动

一方面,“公开课”是体育产业人才找到问题和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来说体育学生参加公开课、汇报课、观摩课等,可以让他们加强自我反思和学习,并引导他们做好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在各种课程之间去自我反思和寻找与产业专业人才之间的差距,通过反思总结学习掌握体育教学活动与体育市场知识。另一方面,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示范教学活动及体育市场相关的专题培训讲座等活动,让体育市场新理念新思想、发展趋势及企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等渗透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中,由他们自己收集整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为辅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产业人才专业知识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积极挖掘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让大学生集中观看关于体育市场的内容,通过个人学习点评和小组集中讨论等方式来总结学习借鉴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经验,加上辅导报告、座谈会、研讨会等来解决大学生关于体育学习方面的疑惑,为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3.3 专题研讨与进修活动

一方面,专题研讨是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活动,对促进体育产业人才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围绕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企事业单位发展、体育运动活动等要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让体育产业后备人才队伍去系统学习和反思体育教育内容,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开展中,共同挖掘学习内容、思考问题及改进措施,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具体的学习、反思和交流的平台。同时,要根据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组建“学习型团队”,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反馈整理,积极开展专题研讨学习活动,为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再者,要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将跨区域、跨平台的体育产业人才整合联系起来,让高校系统的体育后备人才聚集起来,针对体育事业、体育市场等进行专题研讨交流,由体育专家、名师、体育企业领导及精英为体育产业人才的讲学、座谈等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开展体育产业人才进修活动,组织体育产业人才相互学习和指导,并积极发展体育骨干人才,以“传、帮、带”等为核心来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学本领、练功夫,不断巩固体育产业人才的思想阵地。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运动人才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人才云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运动
体育产业之篮球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