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背景下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价值研究①

2021-11-22杨晨飞聂锐新徐虎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户外运动体系

杨晨飞 聂锐新* 徐虎

(1.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2.翠华路小学长大校区中学部 陕西西安 710064)

“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领土,47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1],养育了“13.9008亿人口”[2]。从“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3]至“-154.31米的艾丁湖”[4],造就了多元立体的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56个文化风貌迥异的少数民族。以长江、黄河为母体的多元水系,让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塑造出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民族文化、立体的地域环境,让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舞台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5]。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新时期同样担负着世界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1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融入“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不断发挥着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断提供着中国智慧与力量。尤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断探索气候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路径,全面推进经济、环境协同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倒逼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发展智慧。而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标杆的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国家气候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如何发挥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创新推动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这又关乎国家对于教育的战略布局。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为“美丽中国”建设与国家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与此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上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系列紧扣新时期国家改革转型与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指向,显示出党和国家对于新时期教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思考,也反映出教育的发展需突破界限,拓展学科交叉育人模式,摒弃单一育人路径,打通教育与社会在协同育人上的探索与创新成为响应国家发展理念的核心任务。

“一般来说,某个产业的资产通用性越强,其资产转换成本就越低,则该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生程度就越高[6]。”以教育为主体来看,体育是教育的外延,但又反作用于教育主体。体育在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强大的通用性。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体育与社会的多元行业产生着碰撞,不仅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与其接触行业的发展,也为所接触行业拓展着通用性。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教育转型、产业融合又给体育带来了新问题。但体育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地位,显示了体育在当前大环境下的充分准备。最为凸显的就是在社会经济迸发时期,体育与第三产业发生的激烈碰撞与融合,该背景下所氤氲而生的户外运动就充分证实了体育的通用性与在当前发展背景下所做的转型准备。

2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

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民众在生活刚需支出以外的剩余可支配量增加,从而推动了传统消费方式的变革。物质水平影响着理念的转变,从生存转变为生活是当前我国民众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亦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此大环境下,民众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反射出对社会产业、行业改革转型的诉求。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健康、教育等第三产业的点滴成为聚焦点;以“寻找自我、回归自我、面对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7]为出发点的个人需求,成为民众在闲暇之余的内心所向。由此,集民众生活聚焦点与内心所向于一身的户外运动便走进了民众的当下生活,滋养了其内心所想。

2.1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对新时期民众生活方式的指引

户外运动源于历史,新于当代,展于未来。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户外运动积累了种类繁多、应用性极强的户外技术、技能,创造出基于野外生存为主体的技术、技能的细化分类,并长期用于野外探险、田野科考等多元领域。户外运动经过长期与多元领域的碰撞、交融,汇聚出了围绕户外而衍生出的运动外延。在当代,该外延又根据与体育、健康、旅游朝阳产业的共通点,进行二次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与模式。同时,借我国政策导向与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呈现出具有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合作创新精神,并积极融入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大发展的浪潮中,努力为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提供着行业智慧。

当前,户外运动正积极与教育协同共建社会化、终生化的行业、产业面向。同时结合民众健康服务需求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建立具有指导民众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体系,成为户外运动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户外运动与生俱来的技术、技能行为教育特征与户外不确定场域背景,成为户外运动可简可繁的教育方式。开放场域能有效避免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利用多元化场域背景调动参与者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的参与度,让参与者的体验感倍增,潜移默化下让参与者掌握所学的技能、技术。同时,开放场域不仅是教育环境的开放,户外运动的开放场域亦可基于旅游背景下的康养、素质拓展、休闲等多重形式中展开,这就大大提高了户外运动在终生教育中的作用。此外,户外运动的教育内容不限于户外技术、技能,它包含了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文历史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等在户外运动场域背景下的教育拓展。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的形式多样,不仅让参与者感悟了自然,了解了自然,也让其释放了工业化、数字化社会所带来的内心压力。同时在户外环境下的教育又能唤醒参与者对未知环境的挑战欲,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进而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这为缓解亚健康等社会疾病起到了辅助作用,也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起到了指引作用,更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输出着行业智慧。

2.2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对户外运动产业改革转型的动力

户外运动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其背后也显示出户外运动产业在未来发展的走向。从当前国家对于经济发展与行业、产业改革转型的政策指引,多元渗透融合创新产业模式,提升行业质量成为国家对于行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向。户外运动产业在此背景下显示出了改革创新与渗透融合的活力与动力,旅游业、康养业、教育业成为其重点碰撞交融的部分产业,促成了围绕户外运动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但是快速的发展,也曝露出户外运动产业在模式、质量、面向等问题上存在的漏洞。漏洞的流出凸显了户外运动产业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同时也显示出户外运动产业在当下对于社会的价值与民众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得到了民众的高度认可,并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让户外运动产业赚足了在人口红利条件下的产业繁荣。在以消费模式搭建的桥梁上,户外运动产业带动了从生产制造业到产业发生主体上的户外文化建设,围绕户外文化为主体的探险意识、冒险精神被高扬,而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则出现滞后。滞后的问题带来了户外活动人员伤亡、自然与人文历史资源破坏、户外活动服务无责任主体等冲击户外运动产业良性发展的障碍。问题的发生引起了行业、产业的反思,如何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指引下科学地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成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由此,国家体育总局委托中国登山协会建设了涉及户外运动多门类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挂钩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这为户外运动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了一道清流,使从业人员更加规则化、规范化,也使活动的开展更具科学化、安全化”[8]。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建设围绕的主体是户外运动从业人员,以从业人员入手打破问题桎梏。在户外运动产业中树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努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社会、深入民心,户外运动从业人员便是思想理念的主要输出群体。因此,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不仅是扭转户外不良文化风气转变的先手,也是促进多元产业科学合理协同发展的先头。在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引导下,户外运动产业的改革转型才会有理念指引、理论指导,才能更好地“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5]。

2.3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对“美丽中国”理念的践行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核心是“户外”,而户外的面向是“自然”。以自然构建的教育背景,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具有体育特征的行为教育,这使得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囊括了自然涵盖下的所有教育行为。在自然涵盖下的教育行为又以人为主要开展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由此成为户外教育体系的不同层级开展教育活动的输出点。亲子教育、历史文化教育、道德规则教育逐而成为户外教育体系分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在围绕核心主体“户外”概念的教育上,除基础技术、技能教育外,LNT法则(环境最小冲击法则)与户外安全教育成为突出户外运动特性的教育亮点,该亮点与“美丽中国”理念不谋而合。

LNT法则作为所有户外活动开展的基础,成为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不论是以家庭、青少年、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营地教育,还是是以探险、冒险、征服、科考为主题的户外活动,均涉及了LNT法则所包含的内容。LNT法则包括提前计划与准备、在可耐受的地面行进或露营、妥善处理垃圾、保持自然原貌、合理野外用火、尊重野生动物、为他人着想共7条法则。在引入中国后,又根据中国多民族特征加入了“尊重民俗民风”,由此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8条法则。这8条法则作为目前中国登山协会推行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成为户外从业者从事户外活动所践行与推广的环保理念。LNT法则广泛走入户外活动参与群体,使参与户外活动的人群从行为方式上得到了转变,带有数字化、工业化气息的蛮横暴力的回归自然方式得到了科学扼制,进而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广泛推行。

户外安全教育是科学合理开展户外活动的基础,户外安全教育不仅关乎户外参与者的人身安全,还关乎着培养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自然界的多变,让自然可以是秀美磅礴,也可以是危险强悍。户外安全教育是指引户外参与者时刻谨记每一次走入自然的目的,秀美的山是在眼前,但去征服它的心是需要抱有一份尊重的。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信息平台时刻更新的事故信息,反映的不仅是一件件历历在目的事故,它透露的是户外参与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漠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9]。”户外安全教育在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内的价值就是让户外参与者清晰地认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户外参与者以尊重的态度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

3 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

3.1 建立节约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户外运动源自自然、长于自然、繁于自然,户外的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一切都是自然的孕育,人类同样也是自然界最杰出的作品。对于自然来说这一切都如同它的孩子一般,它竭尽所能让它的孩子们在其怀抱中和睦成长。但是,在众多孩子中,人类这一顽皮的孩子却想尽办法索取一切可以使自身快乐的资源,抢占着原不属于人类独有的一切。当与人类一起成长的其他孩子开始远离人类、躲避人类,甚至再无相见之时,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错误。这正如从青春期走进成熟期阶段的孩子一样,随着思想意识的逐渐成熟,人类开始理性地挽回手足间的友谊,挽留住自然母亲老去的步伐。因此,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单是利用自然开展相关的教育与活动,在当代户外运动教育体系有其更艰巨的任务,即是如何通过户外教育体系让参与户外活动的人群或即将走入户外的人群建立起对自然的节约意识。

自然的节约是指对一切供户外活动开展的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资源的节约,同时也包含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资源的节约。随着可支配资源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征服欲也愈加膨胀。高山、深海、洞穴这些相对隔绝的环境已吸引了仅为满足探险、征服欲望人们的眼球,甚至空中资源、千亿万年形成的地貌资源都成为满足己欲的演武场。他们何曾想过往复多次对这脆弱环境的冲击,这都将是数千万年后才得以再恢复,甚至是不能恢复的自然风貌。因此,通过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全面推广,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发展理念,普及自然资源节约意识,利用户外环保技能、技术的教学使广大户外参与者与民众在亲身感受中熟练化、习惯化,从而培养民众“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9]。

3.2 建立保护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9]。户外运动产业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户外运动开展所围绕的主体就是绿水青山。解决好户外运动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就解决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也是解决户外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10]。”这为已完成旅游、教育、体育融合的户外运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文件中提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健身气功养生等体育旅游,将城市大型商场、有条件景区、开发区闲置空间、体育场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连片美丽乡村打造成体育旅游综合体”[10]。这充分展示出户外运动在当前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透露出国家对于户外运动产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方向指引。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部分虽贫困,但美丽的乡村是户外运动发挥产业平衡经济建设与绿水青山的主阵地,利用户外运动产业多元融合活力带动该区域民众意识转变、创新经济模式、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成为逆转老旧意识形态模式、倒逼传统分散落后生产方式转型的突破口径。借助美丽乡村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思路,引入户外运动产业落户当地,以当地特色重点开发户外运动教育体系建构,促进培养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人文历史,且掌握户外运动技能、技术的专门户外人才留在当地、服务当地。从而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百姓家,进而使保护意识成为民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支撑点。

3.3 建立自然恢复意识,助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

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循环代谢系统,随着外部干预的弱化或消失,自然界会随时间的推移重新焕发生机。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早期处于文明形成的摸索阶段,对于自然的依赖与干预格外强烈。但随着人类文明走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于自然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弱,但对于自然的依赖却越加突显,这反映出的是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后人类内心欲望的迁移,迁移的结果便是以多种形式去享受自然。

享受自然与对自然的依赖感是较早期人类文明形成的摸索阶段所不一样的,以多元化的方式走入自然,使自然界无所遗留地展现在人类面前。两极旅游、珠峰攀登、深海探险等极端环境的大批量人类涌入,让本身脆弱的地理环境雪上加霜。“户外运动既要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遵循自然的空间容量和承受能力,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否则户外运动本身将失去存在的意义[11]。”像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不仅留有大量的生活垃圾难以从山上运送下来,而且上山攀登路线上还留有许多长眠于此的登山者。自然从不拒绝人类的探索,但是自然拒绝过度的滥用。在科学、安全、环保、文明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规矩地享受自然,成为缓解自然压力的有利途径。户外运动教育体系中的环保、安全教育理念与内容是在户外运动参与者不断积累沉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经验不仅有痛的感受,更有血的教训,可以说户外运动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教育体系,这对于人类环境保护、环境节约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利用户外运动教育体系的广泛推广,推动民众对于环保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关系的认知,促进户外运动协同旅游业、康养业等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理念的贯彻,推进行业、产业绿色化科学转型,给予自然更多的喘息空间,让自然也能有自我的发展空间,让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让绿色成为发展动力、成为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户外运动体系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冬季户外运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