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身体意象的体育文化属性研究

2021-11-22倪铭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意象运动员身体

倪铭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1167)

身体意象是多维度的概念,是人们对于身体这个物象而引发的各种内心感觉。身体意象,是指由身体这个物象而产生的关于身体的意象,在心理学研究中,身体意象一般指人对自己身体及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有时也泛指人类对身体的主观感觉[1]。由此可见,身体意象不是孤立的,它受到特定历史文化的浸润、穿透与塑造。女性身体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凝聚了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文化价值及某些特定的社会具体规范,从而体现了各个阶段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1 女性身体意象的规训理念

不同时期的女性身体意象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的影响。频繁的全国性群众运动,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观化、非日常化,个人的休闲娱乐被国家的宏大叙事所替代,以此从宏观角度指导人们生活的意义,从而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女性的身体意象更是如此,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规训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从当时拍摄的体育电影来看,也凸显出当时女性的身体被赋予了特定的、明确的政治内涵。如《女篮5号》和《水上春秋》这两部被称为体育电影中经典的作品,其创作主题、叙事模式均表现了女运动员在新旧中国不同制度下的境遇,在对旧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歌颂了新时期的体育政策及道德风尚。国家通过树立优秀女运动员为社会典型,对有社会影响力的女运动员或运动队赋予极高的社会地位,通过国家渠道将这种体育精神扩散到整个社会,用以约束和规训当时的民众[2]。

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被改造的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有对女性身体意象的规训与遮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潜在之意,以及女性体育呈现出的“去性别化”的时代特点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女性体育文化构建的真实写照。在旧社会,女性身体受到传统文化的严格考量,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体育空间在日常生活层面被压缩。而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所倡导的生产主体使女性能够获得与男子同等的体育权利,女性体育运动的意义也日渐被革命的话语所裹挟、塑造,这一点在竞技体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1957年11月17日,我国著名田径女运动员郑凤荣,在北京市田径运动会女子跳高项目上,以1.77m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创造的1.76m的世界纪录,这是新中国女子项目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了“宣布中国体育运动春天来临的一只燕子”。女运动员的出现,改变了旧社会女性被压迫和剥削的固有形象。可以说,体育文化向人们展示的是祛魅的女性身体意象,她们在祛除传统女性的娇柔、软弱、被拯救形象之后,被赋予中性甚或革命引领者、救赎者和献祭者的角色和意义,启蒙之后的身体政治前所未有地被凸显出来。

2 女性身体意象的体育消费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消费主义环境中,我国女性的身体迅速转化为消费体,具有政治意义的身体叙事迅速退化为围绕时尚与市场旋转的欲望化叙事。女性的身体在经历了特殊年代的规训与拘谨之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逐渐恢复了其本来的活力,对身体欲望的消费与追求不再遮遮掩掩。过去被严格控制在私人空间里的身体,在短时间内成为公共市场中的服务产品。女性身体广泛地参与到了当今的文化创造中,健身、美容、时尚、休闲等领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身体的魅影。与之相关的是体育运动也重新找回了被置换走的感性内涵与自然属性,在市场化运作的逻辑下呈现出消费性特征。对此,加拿大学者约翰·奥尼尔直言不讳地指出:“随着生活越来越案牍化(sedentary),不那么依赖体力(尽管某种迷思在这里依然起作用——注意有多少人感到精疲力竭!),经济也能够兜售体力活动,将其包装成休闲、健身和运动。身体经验的替代性消费是大众社会的又一项特征。[3]”

在消费社会中,女性身体的本体地位得到了确立,对身体美的礼赞,对肥胖、衰老的恐惧,对体育运动养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使健康成为国民的基本意识。中国第一本健身健美杂志——《健与美》创刊,设立了减肥瘦身、魅力、塑身地带、减肥行动、瑜珈普拉提、健身商务、健美运动等栏目,介绍并推动了大批女性健身项目的流行,紧身健美裤成为当时街头的时尚标志。陶东风指出:“消费社会之所以特别突出身体的外观、身体的审美价值而不是生产价值,是因为在消费社会中,原先被赋予身体的各种职责、使命与功能现在大多被削弱、消失或转移了。特别是身体与生产、生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分离。这使身体的实用功利被解构。对于快感、欲望、差异、风格、外表这些非功利性因素的强调越来越突出,而且成为自我认同的核心之一。”尤其对很多女性而言,她们在参与、选择体育项目时更多地倾心于能起到塑造形体的瑜伽、普拉提等时尚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追求苗条、性感、美丽。在消费社会中,体育运动形式作为身体消费的平台出现,只有放在消费与审美的框架之中才能获得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体育成为身体产业、休闲产业、健康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消费社会中的各种身体体验与展示,不断加速人的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的商品化,意味着对包括性别和社会差异在内的社会等级的捍卫。尤其是过去尽量回避或淡化的性特征被一再地强化突出起来,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体育文化的身体意象毫不回避对性感的追求,甚至在向性感献媚。在这种身体美学的观念下,只有“性感的”才能俘获大众的审美眼光,才能让大众体验到体育的愉悦与快感。

3 女性身体意象的视觉审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传播技术的进步,道德伦理与革命生产等清规戒律失去了往日的统治力,身体在经历了特殊时期的缺席与失语之后,在新时期迎来了感性自然与本能欲望的恢复,成为视觉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形式。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借助于电视、网络等影像技术,人们对体育明星、啦啦队员、篮球宝贝等身体的观看被赋予了合法的形式,不必再顾忌受到道德上的指责。不仅如此,人们利用摄影机镜头,通过拉伸、特写、慢镜头、回放等转播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看体育比赛,甚至对一些肉眼无法捕捉到的运动员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也会尽收眼底。视线蕴含了人类的各种欲望,构成了视觉文化的复杂面貌。对此,周宪指出:“视觉欲望不仅包含了一般性的视觉快感,而且还隐含了更为复杂的欲望,那就是满足感。”体育赛事的情节很简单,但丰富多彩的身体意象却承载了最原始的抒情符号,速度、激情与观众的身体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21世纪以来,女子体育的发展更是大大拓展了体育文化的感性空间,钢管舞、沙滩排球、水中芭蕾、女子跳水、艺术体操等项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女运动员的身姿在服装与动作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轻盈曼妙[4]。可以说,体育运动集中了各式各样的身体奇观,视觉文化与身体呈现成为体育文化的两翼。在运动视图中,特别是对于性感的女运动员,身体越来越占据核心地位,而运动中的身体又是视觉化和图像化的[5]。新媒体平台上,女性运动员的纹身随处可见,体坛美女裙摆的长短及女性运动员做出的各种庆祝动作等,都因为粉丝的关注而演化为更具社会意义的身体展现[6]。对此,南帆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为什么明星市场诞生于演员、运动员、歌舞表演者之间?身体的魅力是造就明星的前提,他们均是身体表演者。”与建国之初妇女在做广播体操时害臊脸红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崇尚个人躯体健美的健身操运动开始风靡,1985年,央视为马华教练专门开设的一档“健美5分钟”栏目,迅速火爆全国。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私人身体控制的放松及女性生活领域的拓展,身体的话语空间得到释放,身体在体育文化的构建中获得了更多的出场机会。这一点,比基尼在女子体育中的脱颖而出最具说服力[7]。1986年11月,深圳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力士杯”男女健美比赛中,中国女子健美运动员第一次着比基尼比赛服,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比基尼健美服是国际健美协会竞赛规则规定穿的服装,这与击剑运动员穿的击剑服,摔跤运动员穿的摔跤服一样,是比赛的需要,评分的需要,不应该大惊小怪[8]。

4 结语

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身体呈现出国家化、工具化的取向,体育文化基本回避了身体的感性欲望。改革开放以来,身体获得了自由与解放,体育文化也随之呈现出消费化、休闲化、视觉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身体意象的角度探讨体育文化,可以透视出我国当前体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理论转变及社会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身体意象的角度研究体育,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要限制理性主义对体育的控制,提升体育中的感性因素。身体意象在体育文化中的展现,促进了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叙事风格,促使当代体育文化日益向世俗化、休闲化、感性化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意象运动员身体
抚远意象等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意象、形神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