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视角
2021-11-22程胥张哲
程胥 张哲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体育文化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及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年,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论是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强国建设,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都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战略任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还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更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在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社会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个人价值追求偏向功利、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知行不一甚至严重脱节等问题[2]。所以,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与职责。
中华体育精神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其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具体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晶,其主要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中获得和形成的[3]。中华体育精神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其不仅有丰富的资源、广宽的教育面,还有深刻的内涵。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满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需要,而且还提高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需求。
1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厘析
1.1 二者思想形成的同源性
1.1.1 二者共同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成果
中华体育精神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很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保家卫国等思想,主要表现为敢拼敢斗及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自尊自强、超越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实事求是的实用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符合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理,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4]。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优秀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底蕴。
1.1.2 二者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样指导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样不仅保障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少走弯路,而且保证了中华体育精神在价值目标选择上不受其他思想意识的干扰。另一方面,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华体育精神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使中华体育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1.3 共同形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5]。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总体评价,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灵魂,是文化兴国的关键。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信仰、追求,才能引领国家前进而不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面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对当前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强有力回击与回应,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提高公民素养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及科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新的价值观不断冲击原有的价值观,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沉迷于网络,网络的复杂性及信息的混乱,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阻碍,迫切需要新的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助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在中国的确立。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中华体育精神能够有效改变部分中国人消沉困惑的不佳状态,中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激情场景能够激发起人们的自信心、自强心及自尊心。在平昌奥运会上获得短道速滑金牌的武大靖、“百米飞人”苏炳添及冬奥会冠军张虹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以及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的中国女排等,这些优秀运动员的奋斗精神及为国争光的精神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榜样,给后人以力量。
1.2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趋同性
1.2.1 二者在国家价值目标上趋同
在国家价值目标上两者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围绕“荣誉与梦想”等主题,运动健儿为国出征获得的荣誉首先是民族与国家的,其次才是运动员自身的。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的一种具体指向,爱国就是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总而言之,两者的价值目标都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岗敬业,为祖国的建设不断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2.2 二者在社会价值目标上趋同
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是两者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中华体育精神强调每一位运动参与者要“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这不仅是体育竞赛和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与规范,而且还是对体育运动员及体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奥林匹克主义十分恰当地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目标——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6]。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目标,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及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实现的根本保障。
1.2.3 二者在公民价值准则上趋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其对个人行为层面的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则是中华体育精神对公民价值准则的要求。中华运动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爱国奉献、遵守比赛规章制度、拼搏自强等形象,这说明两者所提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一致。
2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分析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与培育具有导向、教化、激励等功能,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2.1 导向功能
导向是使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及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其实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以中华运动健儿为例,他们在赛场上向国人展示了为国争光、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及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中华体育精神,这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参观体育博物院时,能感受到中华体育精神的魅力,在大学生教育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三观”。
2.2 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化都将遵循三大原理,即“人化”与“化人”相统一、对异在物的同化与疏离互成、精神塑造中的情理互渗[7]。体育作为教化手段,也要遵循此三大原理。首先,在“人化”与“化人”相统一方面,中华体育精神通过中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拼搏自强不断形成“人化”,中华体育精神中包含着人文精神、拼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很好地教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即“化人”。其次,在对异在物的同化与疏离互成方面,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教化大学生言行举止的重要载体,在弘扬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体育精神,重新认识自己。另外,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其实就是追溯体育精神的起初状态,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在精神塑造中的情理互渗方面,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就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及情感等方面的塑造,因为中华体育精神蕴含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崇高目标培育等。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对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3 激励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体制制度作为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各种形式的外力激励。中国运动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努力拼搏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的自豪场面,无不激发着中国儿女的爱国情怀;运动健儿一次次战胜伤病、一次次从失败中走过来无不激励着人们不畏坚强、勇往直前;运动健儿在比赛中的精彩、完美配合让人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价值与重要性。体育明星模范成为人们学习与效仿的榜样。
3 中华体育精神助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3.1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坚持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育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发挥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的基础性教育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历史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将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纳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课本基本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魅力,在学习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热情,以提升高校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以思政课为主阵地,还要结合体育课,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道德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每一位大学生通过训练、竞赛等形式感受团结协作、拼搏自强等精神,进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系统性与实效性。
3.2 以体育活动体验为平台,坚持以体育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体育教学,还需要实践体验。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性与交流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个体、集体,而且还包括国家与民族。因此,高校应树立“体育活动体验”的理念,以大学生为体育实践的主体,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首先,开展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中华体育精神,进而更好地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实现体育活动育人的目标。其次,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高校每年都会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但是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参与,而运动基础与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只能做观众,高校应该多开展参与性强的体育比赛与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使大学生能够在体育比赛与活动中感受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三观”。最后,通过校外体育教育相关的资源,把体育博物馆等作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外体育活动教育基地,邀请优秀的体育明星及知名的体育学者为大学生做中华体育精神的专题报告,通过其亲身经历及事迹激励大学生。
3.3 以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为载体,坚持环境育人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体育物质、体育制度及体育精神等方面的文化[8]。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与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培育终身体育意识及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等功能,以及具有激励、竞争、人文、健康与审美等价值。首先,要根据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及时代发展的特点建设体育设施,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具有良好的体育物质基础。其次,要在校园环境中实现中华体育精神全覆盖,通过定期组织体育比赛、体育活动、体育讲座及观看体育电影或比赛等方式展示中华体育精神的魅力。最后,要利用网络宣传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定期向大学生推送有关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的文章、视频等内容,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有效性。
4 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中华体育精神既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又能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大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很好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