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2021-11-22李鑫鑫王昀博孙华聪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

李鑫鑫 王昀博 孙华聪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公布2020年研究生招生比2019年增加18.9万人[1]。在基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作为体育学科下属二级学科,专业指向性更强,毕业生多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用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新时期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实践性高和应用性强是体育专业的学科特性,同时确定了体育职业工作者的特殊性[2]。传统模式中,“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3],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始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以培养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学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高尖人才为主,在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为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是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支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谋划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实现[4]。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毕业生也不再拘泥于高校、科研院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基层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也应当进行改造。长期以来,高校对学术环境的营造极为重视,但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管部门往往依靠“点名”“签到”的形式维持现场气氛,使学术活动流于形式;技术类课程数量捉襟见肘,学生上课萎靡不振,训练热情低滞,技战术水平下滑;不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对教育实习放任自由,导致学生学不能教;由于一度的“赛事泡沫”导致校园活动无人问津,活动现场门可罗雀,学生只沉迷于网络空间,不切实际;培养单位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忽视,造成“断崖式”就业场景的出现。对此,培养单位应当主动调整培养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走上一条集科研、训练、教学、竞赛、应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

2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设想

2.1 发挥制度优势,集中教育资源营造学术氛围

2016年7月1日,在党的95周年成立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学校作为教育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进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持四个自信的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科为支撑,搭建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校园学术交互云平台”,指引青年学生学术前进方向。平台建设要切实发挥专家、教授影响力,带动研究生,吸引本、专科生,鼓励跨学科讨论,在全校范围内打造一个氛围浓厚、理论扎实、道路正确、思想端正的学术环境。同时沿用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体”概念,联合兄弟单位,共享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人才,实现实质化的联合办学,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弥补单一培养单位软硬件设施不足的缺陷,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

2.2 开放培养理念,拓宽研究生发展道路

主体意识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尊重学生个体主动性,实现以人为本,是我国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动力源泉,也是体育学科研究生发展的客观要求[6]。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至少一项出色的专项技术,在开足技能实践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训练,提升技能水平。同时,在教育实习中学校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有成效的实习,重视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实习效果的评价,杜绝形式主义。

2.3 效仿《奥运争光计划》,增强研究生业务能力

《奥运争光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由国家制定的加速竞技体育发展的一项“滚动式”战略计划,要求以奥运会为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纵览全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7]。经过此前3个周期的探索,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学校作为教学资源有限的基础院校,因校制宜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校的“校园版《奥运争光计划》”,以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技能大赛为目标,以院级、校级比赛为练兵场,以赛代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打造独特的校园名片,为学生、学校的正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路径

3.1 搭建“校园学术交互云平台”,树立“共同体”意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培养单位是在读研究生获取学术资源最便捷的场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用便捷而又有效[8],基于互联网平台搭建起一个以学校为框架,各二级学院为模块的学术交互平台(类似于微博、知乎、贴吧等社交平台的形式),不定期举行线上主题交流活动,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进行线上分享优秀学术论文、会议活动、专家讲座等,允许个人发帖,线下成立“工作坊”,定期开展线下交流,为师生创设一个课堂外的公众学术交互空间,允许跨学科参加学术讨论,使学生在线上交友互动的动态行为中获取最新的前沿知识和理念,“愿意、经常、经济、方便、实用的进行学习”[9]。

发挥单位主导作用,主动聘请校外专家来学校兼职,承担一定的指导、教学工作,弥补学校资源薄弱的缺陷,同时鼓励本单位专家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实现联合办学,为研究生的培养创设最佳环境。

3.2 横向拓宽实习路径,纵向增多技能课程,提高就业竞争力

现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通常禁止跨专业实习,对部分有跨专业就业需求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束缚,另外自主实习也为部分学生伪造实习证明提供了便利,造成实习的形式化。故建议学校横向拓宽学生的实习路径,由学校牵头,各二级学院负责,与社会建立足量的实习基地,然后统筹安排实习工作,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实习岗位,并认可实习成绩。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保证实习的有效开展,同时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纵向增加技能类课程学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技战术能力编入本科教学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发展一项及以上专项技术。

3.3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以比赛作为驱动力,提高学生素质,打造校园名片。赛事主要分为三大类,身体技能类比赛、职业技能类比赛、就业技能类比赛。身体技能类比赛以省大学生运动会作为目标,职业技能类比赛以教师技能大赛、学术会议作为目标,就业技能类比赛以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目标,同时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校级比赛作为基础练习,提升学生素质。

4 结语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其就业质量、增强一线体育教学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园学术交互云平台”的搭建、学生实习路径的拓宽、以赛代练的实战练习,保障了研究生培养的外部条件。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学术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