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记》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启示
2021-11-22吴艳
吴 艳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1.师生双向交际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中所使用的语言。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语言以提升教学效率、拓宽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为功能。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师生观点碰撞的重要媒介,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语言清楚明确,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增进学生情谊、沟通学生心灵。可以使学生更加尊重和爱戴教师,也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李海林认为,“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是说(写)给人听(读)的,也就是说,是交际的。”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它有着固定的听众和交流对象。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直接指向学生主体的语言。课堂的知识技能能否被学生理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教学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教学语言作为课堂的主要传输媒介,它不仅是教师本体发出的教学行为,也是师生的双向交际过程,包含执行部分和接受部分。执行部分指教学口语的发出阶段,着眼点在教师。接受部分则指学生对教学口语的理解思考阶段,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当前人们多停留在教学语言的执行部分,关注教师的技能训练,较少关注学生的接受阶段。
学生步入高中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向成年人。他们在这一时期,心智大半成熟,逻辑思维水平从“经验型”逐步转向“理论型”,开始拥有辩证思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发展。面对现实问题,他们能相对客观地认知和表达,有着敏感的自我意识。教学语言需要深刻,富有哲理性,力求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非用现成的语言模板来阐述现象。但在这一阶段,学生常常出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矛盾倾向。他们一方面憧憬未来,能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幻想破灭,容易自暴自弃。教师还应针对不同情况,灵活使用语言,做到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场合而异。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理论旗帜的呼喊落实到具体课堂实践。教学语言应该帮助学生们理解学习内容,促使他们思考,为思维的拓展提供素材和方向。如何提升教学语言的可行性是学界亟需关注的问题。除了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传统教学思想也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2.《学记》三个维度的教学语言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关注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学记》从功能视角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概念进行阐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娴熟的歌者声音美妙,还能使听众主动跟他一起唱。优秀的教师传授知识,还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随他学习。《学记》将教者与歌者进行类比,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像优美的歌声一样使人受感染。学者第一次关注了教学语言的接受阶段,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趋向与教学语言的关系。
针对教学语言,《学记》从简洁性、形象性和启发性这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学语言,要简要明确,精炼透彻,说理微妙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法。这样才能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引进行学习,坚定志趣。
2.1 约而达。简约而流畅是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简要明确,有针对性,以便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意图,从而及时思考。一方面,教学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少用深奥孤僻词汇。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的,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过多的生僻词语和复句结构会带给学生们理解负担。追求语言优美的同时,教师也应尽量使用短句和常用词汇,让学生及时跟上自己的步调。另一方面,教学语言应有着单一指向性,避免产生歧义和无意义的重复。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规范使用教学语言,并应有意识地指向教学目的。授课过程流畅而清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微而臧。精妙而完善是教学语言的重要要求。教师在说理时用词微妙而精善,重在逻辑性的培养,承自荀子的“知微而论”“诵说而不陵不犯”等观点。教学语言切忌随意,过多与教学任务无关的内容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理想的教学语言应该曲尽其妙,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语中感悟道理。微妙体现在细处。教师需要用直观的语言带领学生体味相似概念的细微差别、感情语调的微妙变化。精善着眼于深度。教学语言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耐得住学生们反复思索。这对教师的思维品质和语言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要而内涵丰富、精彩且引人入胜。
2.3 罕譬而喻。合理的留白是启发教学的前提条件。举例不多而诱导得法,契合孟子的“言近旨远”观点。列举适当的典型事例,留有思考想象的空间。切入事例的时机和方式也应恰当合理,以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果全程不举事例,学生将很难理解抽象理论的具体内涵。但若举例过多,就会模糊教学重点,学生们被大量的事例吸引,无暇顾及理论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点拨性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和方法,使其有感而发,最终让学生的言语响彻课堂。
《学记》从以上三方面对教学语言进行界定,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教学语言的一些期待。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表达技巧,课堂语言兼具简洁性、形象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目标。[1]为了实现这种效果,教师还应仔细地研读教材,把握所讲内容的重难点,才可从根本上实现主次分明与精讲譬喻。
3.《学记》思想启示的教学语言
作为母语学科,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仅关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也影响学生对汉语美感的感知应用。依据《学记》关于教学语言的三个维度论述,笔者认为教师们可以从语言风格、语言逻辑和语言示范等三个角度来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3.1 养成规范简洁的语言风格。母语学科的教学过程,对口头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规范准确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传达信息时,应该发音准确,咬字清晰,语法规范,流畅连贯,具有示范性,让学生准确体会重点内容,切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词不达意,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复语句,不仅不能清楚的传递相关知识,反而会误导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影响短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会降低学生长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对整个语文课程的错误认知。同时,课堂时间毕竟是短暂而有限的,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风暴,还需要教师认真筛选和组织教学内容,反复锤炼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简洁清晰,以便学生们更快地接受信息。
养成规范简洁的语言风格,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储备知识容量。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知识、语文专业知识及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还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多积累素材,从语言现象中提炼语言规则;多反思实践,完善语言逻辑;多交流合作,在语境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
3.2 训练清晰鲜明的语言逻辑。与逻辑严密的理科课程不同,语文课堂主要由多元的文学形象组成,对各种文学形象的解读欣赏,既需要清晰的结构逻辑来支撑,又需要鲜明的节奏逻辑来相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教学语言可以探明教师的思考路径和思维方法,进而丰富学生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不断提升思维水平。语言学习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撑和发散,语文教师在解读课文时,无论是创设情境激想象,还是提出问题促思考,抑或是多元解读引批判,都离不开清晰的语言逻辑。同时,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更加讲究节奏性。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表现于声音形式的变化,如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语重的轻重高低、音节的长短停顿等。”[2]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节奏性更需要教师用丰富形式变化的声音来进行教学。
清晰鲜明的语言逻辑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训练来增强。首先,紧扣文本,避免内容的过度发散。教师在课堂上应紧扣文本特点进行解读,增强学生对汉语的热爱之情,规范使用语言。其次,明确重难点,理清教材思路。当对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难点熟记于心时,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分清主次关系,语言逻辑也有了训练的依据。最后,目标有始终,关注课堂的完整性。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来一丝不苟地完成日常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灵活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
3.3 进行鲜活真实的语言示范。“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的语言范式往往来自教师的语言风格。通常来看,语言习得大多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生的模范对象往往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让每节语文课堂都变成语言训练课,正是语文教学语言榜样示范的理想境界。从内在气质到外在语言,语文教师如同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提供真实有效的示范。为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不仅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要自觉地提升教学语言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性表达的学科,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充满激情,激情澎湃的语言更容易感染学生,使他们真切感受教师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此,学生不仅能准确掌握知识,更能受到思想情感上的培养,可谓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习动力源于兴趣和热爱,语文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课堂灵活生动。让学生自觉地根据其指引的方向来认真学习。这从侧面说明了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带动学生自发学习。[3]作为母语学习的课堂,语文课堂是传授知识和传达美感的地方,教学语言就是鲜活的知识素材。因此,教学语言需要将丰富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触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由新知联想到头脑中已有的旧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并能够引发真情实感。
语文教育具有社会性、生活性、无地域性、无时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语文课堂的历史厚重感。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学记》对教学语言的阐释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但从具体论述中可看出它对学生的主体性已经高度重视,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启发甚多。教师在选用教学语言时,应明确自己的交流对象,平等高效地与学生沟通。双向交际的课堂上,学生也会更加尊敬教师,提高学习效率,热爱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