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有新招,数学易学习
2021-11-22吴声
吴 声
(江苏南通崇川区跃龙桥小学 江苏 南通 226001)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需要不停更新,才能够走在教育教学的前面,为学生学习带来更精准、更优质的内容与方法。情境教学能够让富有抽象逻辑思维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但是部分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存在机械化、形式化的问题,以“伪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直线下降,学习成效受到消极影响。为此教师要在“旧”情境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以“真”情境带给学生有效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构建数学知识。
1.传统情境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情境教学理念上存在误差,认为只要根据数学知识构建一个情境即可,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知识与情境形式的匹配度、形式是否多样等问题,使得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产生机械化、形式化的问题。其次,生活情境是教师的首选,好像也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便造成了情境教学形式的单一性,学生在长久的接触中也会产生“枯燥感”,因此学习效果下降。根据以上现状的描述,通过分析与总结,其出现主要由教师对情境教学理念认识不深刻所造成,且教师没有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打磨一份“优质”的情境教学案例,因此所呈现的情境还有进步的空间。
2.数学情境教学的优化
2.1 悬疑中充满幽默,情境更具趣味性。情境丰富多样,平淡无奇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状态无法产生影响,但悬疑又幽默的情境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四年级《观察物体》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教师创设了一个悬疑情境:“传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你只要进去,站在这个地方的主人面前,他便可以把你看透,不仅能知道你前后左右各种状态,还能够揣测你心中所想,无一例外,每次都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你的信息。你猜这是为什么?”通过悬疑性的故事将学生的学习“胃口”吊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三棱镜”折射的视频,并让学生思考“主人能不能透过三棱镜看到一个人的多面?”学生纷纷回答:“镜子可以折射出人的后面,主人便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这个人的后面,就了解他的信息。”由此教师便引出今天的所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此时,教师继续以此悬疑情境为例,学生们充当故事中的“主人”,教师走进学生中间,让学生自己的座位上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教师样子。此时学生们在一言一语中能直接感受到“不同角度,所呈现的物体各有不同”。为了突出重点,让所有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行集中,教师:“你们口中的我,已经不是完整的我了,只是我的一部分。因为你们站在四面八方看我,自然看到不一样我,但是你们没看到的一面都是我的一部分。”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在该情境下增设了许多具有幽默属性的话语,不仅能够惹得学生哈哈大笑,也能够让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状态下,更好地理解、记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如教师改编了一段歌曲:“我的身后有尾巴,但是你看不到,想要看到它,你应该怎么做?你站在我旁边,只能看侧脸,但是我正脸美,你是否想看?……”在唱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做出一些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课堂的乐趣。
2.2 生活中充满问题,情境更具思考性。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容器”,数学知识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材内容设计朝着生活化方向靠拢,数学教师也深刻体会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数学问题作为核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探索数学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以《圆》教学为例,教师从学生们最常见的“硬币入手”,询问学生:“大家知道硬币是什么图形吗?”学生回答:“圆形”。教师:“你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圆形?”学生:“自行车轱辘、钟表、瓶盖、圆圆的月亮、杯子……”大家兴致高昂地说着,此时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们加深了对圆的生活作用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圆”这节课中,让学生认识圆、观察圆是一个重点内容,而引导学生学会画圆是重中之重。此时教师继续提问:“圆有这么多用途,你们会不会画圆呢?”此时学生们的脑海中必定浮现出“直接画圆会变扁,怎么画呢?”的疑问。但是有疑问便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大家尝试自己画一画圆。”有的学生直接在草稿本上画圆,无法画出标准的圆形;有的学生用自己圆形的橡皮比着画,画出来的圆相对标准;还有的学生用直尺确定几个点进行画圆,效果也不如人意。
当学生有了挫败感之后,教师教学生用圆规进行画圆,首先确定圆心,然后根据半径调整圆规的大小,最后圆心不动进行画圆。此时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知识点,还学会了画圆方法。最后,教师再将圆与球、其他平面图形进行对比区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相关知识。总之,生活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一味地创建生活情境,缺乏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会导致情境教学价值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等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之前,一定要多加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提取更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数学问题,并与授课内容形成一定关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
2.3 实践中充满未知,情境更具探索性。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从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不会选择实践教学方式,都希望以“讲述式”方法快速地完成知识讲解,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实践教学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会突出情境教学的探索性,能够让学生“亲力亲为”感受知识的形成,并深刻理解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以《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当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时,便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证。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问题情境,如:“如果我们要给大家手中的长方体(实物道具)套上件衣服,你们觉得应该买多少面积的布料?”此时有的学生拿出直尺,测量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在求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面积相加得出了布料的面积。但是还有的学生直接用“纸”代替布料,包裹长方体,然后计算“纸”的面积,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实践尝试下得到验证,都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但是在实践情境中探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因此教师选择以每个面积相加的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将其进行推导,得出长方体面积=2×(长×宽+长×高+宽×高)。紧接着,教师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问学生:“现在我们用四个小长方体组成一个大长方体,如果我们从大长方体中拿走一个小长方体,你们觉得剩下图形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呢?”此时,教师可以四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大家通过实践方式进一步探索发现:“拿走小长方体之后,那块空的位置,依旧要计算表面积,并不会影响它的表面积结果。”由此,学生在实践中开展了数学探索,不仅深刻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也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2.4 表演中充满实物,情境更具真实性。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时候,无法从现实层面给予学生更好的体验,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困惑。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认知层面较为浅显,甚至对很多事情并无接触。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高出了学生的认知,便会让学生的思考注意力集中在情境本身,而不是问题本身,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为此,教师可以开展表演式情境教学,并用实物道具增加情境的真实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情境中,并从中关注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从“圆柱、圆锥比大小”方面入手,设计一个对话剧本,并提前找好学生们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演绎。为了让整个情境更加有趣、更有真感,教师为两位学生缝制了圆柱、圆锥的衣服,两名学生套上衣服,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圆锥:“你不要以为你胖嘟嘟就比我装的东西多。”圆柱:“你是尖脑袋,注定装不了太多东西。”圆锥:“但是我地盘稳又大,肯定比你装的多。”圆柱:“我不仅地盘大,顶也大,一定是我装的比较多。”圆锥:“你过来跟我比一比,看看是我的地盘大?还是你的地盘大?”圆锥与圆柱进行比较,发现是圆锥的地盘大,但是圆柱说:“你地盘大又如何,你的尖脑袋又放不下东西,还是我的多。”
这段演绎完成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谁装的东西多?”学生在思考过后不得其解,此时教师继续说道:“如果圆锥和圆柱的地盘一样大,他们谁装的东西多呢?”大家纷纷表示是圆柱,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质疑:“依旧不知道是谁多谁少,因为高也不一样,无法判断。”此时教师便顺着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探索“什么情况下圆柱装的多?什么情况下圆锥装的多?同等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倍?”通过问题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圆锥体积计算”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想要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必须立足现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学需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事件”,并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的真谛,由此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最后,教师应在未来的教研活动中探寻更“新”的情境教学方法与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