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1-11-22朱本飞

名师在线 2021年22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笔算

朱本飞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教材、预学导航是学生预习的载体。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预习时难以深入教材,即便有了预学导航的助力,学生间也存在个体差异,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学习差异性更大[1]。因此,教师更应站在“教材即学材”的高度,立足学情,获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认知障碍、思维盲区,重新定位教学起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策略,融倾听、点拨、补充为一体,真正将课堂还原为学生的学堂。

一、学生“知道”的,教师就“倾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些知识是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当然,这个“学会”不仅包括独立自主的自我领会与理解,也包括同伴之间通过交流获取的新认知。当面对学生“学会”的或者“知道”的知识时,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展示、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此时此刻,教师不妨在一旁做个认真听讲的人,有智慧地倾听学生的精彩研讨与交流。“认识容量和升”预习后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容量和升,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这部分内容,请先在小组里说说你学会的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预习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什么叫容量,比如一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就是这个水杯的容量。而且有的杯子大,装的水比较多,有的杯子小,装的水比较少,说明它们的容量是有大有小的。(说完之后,还特地拿出一个塑料瓶演示给大家看)

……

师:真好,知道得还真不少。

生2:老师,我感觉升的知识还是挺简单的,书上的题目我基本上都会做。但是有时候遇到连线的题目,我就会混淆。(说完,便拿出数学书,指了指那道连线题)

这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说道:“其实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连线的时候,可以先从最容易的或者最有把握的入手,这样题目会变得很简单。”说完,其他学生仿佛心领神会,照样子试了起来。

这时,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看客,在旁边静静地听学生的交流。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便可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通过预习,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不太懂的地方呢?

生1:感觉一个盆、一个水壶等能装多少升水,有点估不准。

生2:棱长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装满1 升水,有点看不懂。

……

对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要有耐心,给予学生展示与交流的空间。当然,这个“知道”既包括知道的知识,也包括知道的困惑。基于课前预习的自主讨论与交流,每位学生都有了充分思考和参与的机会,深化了学生的“学”。

二、学生“困惑”的,教师就“点拨”

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惑大多源于不理解或者经验式的认知盲区。这些困惑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有共性的“困惑”,也有个体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判断、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用适当的方式答疑解惑,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解决“困惑”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四年级上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预习后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 的除法”一课,(出示主题情境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900÷50 和900÷40),你能笔算出它们的答案吗?

在学生简单交流之后,教师请两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板书并讲解。

师:你们认可这两位同学的讲解吗?有疑惑的地方吗?

生1:他们都是用去掉0 的方法进行笔算的,感觉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小了,但是总感觉笔算起来怪怪的,比如900÷50 的商的首位数字1 为什么写在百位上,也就是9 的上面?

师:是呀,按照以前的做法,数字1 应该写在十位上呀!(教师说完之后,立刻呈现之前的不去掉0 的常规做法)

生2:书上是这样写的。

师:(看看大家,用手去掉被除数和除数中的最后一个0)把被除数和除数各去掉一个0,此时就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90 除以5。

教师出示了没有干扰的90÷5 的笔算,然后指了指黑板上的900÷50,说道:“现在看看,商的首位1 为什么要写在9 的上面?”

经过教师的一番点拨,学生立刻明白过来,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师:还有疑惑吗?

生3:第二题的余数2 很容易弄错,能不能在竖式上直接写成20 呢?

这位学生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回应,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生4:可以,因为余数2 指的是2 个十,所以可以写成20。

生5:不可以,如果写成20,说明还可以继续除呀,再说书上也没写。

这时,教师用红笔轻轻地写了个虚线的0,说:“为了不弄错,可不可以这样写呢?”教师的话刚一说出,立即得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在预习之后呈现的困惑往往是急需教师点拨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被学生的“假会”所迷惑。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捕捉,并针对困惑设计最佳点拨方案,这样的引导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学生“空白”的,教师就“补充”

受到认知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出现学习上的“空白”区,比如,只了解知识的表象,不知其中的道理,尤其是蕴含于教材之中或问题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此时,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时、实时、准确的“补充”。当然,这个补充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一针见血的。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预习后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昨天已经预习了“年月日”,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收获。

生:一年有12 个月,每个月根据天数的多少分为大月、小月、平月(或者闰月),大月有31 天,小月有30 天,2月有28 天或者29 天。

……

师:大月和小月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多好呀,又好记忆,又有规律,为什么出现7、8月相连的两个大月呢?

这个问题抛出之后,立刻引起学生的议论,但他们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呈现一段文献,并进行朗读,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听完之后,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7、8 两个大月连着的现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当学生认识范围受到限制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补充,及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结语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下,预习被赋予重要的意义。学生有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在课堂上,教师应顺应时代需求,变教堂为学堂,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笔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数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
怎样笔算加、减法
错中求对
如何在除法估算中求近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