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科素养 促进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2021-11-21王松梅刘晰凝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王松梅 刘晰凝

摘   要: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和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地理教师长期存在专业素养不高、学科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初中地理学科地位低;地理教师专职率、专业率低;所教非所学;后期专业培训跟不上等等。因此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就需要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学科专业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加强专业培训和校本研修,倡导终身学习;改革评价手段,激发教师潜能;吸引优秀人才,改善师资专业结构。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9-0045-04

党的十九大提出,未来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和正确的人地观念,也对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关键在课堂,重点在教师。教师是学科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的高低。

一、地理学科专业素养的内涵

学科基本素养是指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具体到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与学科专业学习关系非常密切,学科专业学习对教师学科能力、观点、方法的养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初中地理学科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所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正确人地观念的形成。

二、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几种表现

(一)对地理学科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

地理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中学地理教师往往没有从培养“有地理素养的人”的高度上去认识和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加上考试评价方式以及内容的影响,导致教学中教学目标设置层次较低,重知识、技能,轻方法、观念等。

(二)学科素养不够,地理思维能力不足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案例俯仰皆是。有的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将地理原理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而有的教师却只能照本宣科,使学生兴味索然。原因就是优秀教师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够用“地理眼”发现生产生活中的地理要素,找到地理的切入点,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地理眼”,用学科思维认识和思考问题是优秀地理教师的必备素养。

(三)地理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欠缺

地理教学是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功,要对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有深入了解。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挖掘不深,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无法发挥知识的迁移价值,也无法利用地理知识去促进地理学科能力、地理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培养。

(四)对地理学科教育技术掌握不够,运用水平不高

地理科学有很强的技术应用价值和日常应用价值。比如,3S技术、AR技术、景观生态设计、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等应用越来越广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许多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学习和后期培训,很难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更难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从而导致课堂节奏缓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课堂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于地理教学而言,一些传统手段特别是学科独特的教学手段仍然不可替代。初中地理主要涉及区域内容,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板书设计、地图绘制、教具演示、图表运用、板画呈现等传统教学技能,因为这些技能呈现的过程性和持久性,使用中的交互性和参与性,都是多媒体教学难以实现的。但是,由于教师的非专业甚至非专职,影响了教师对学科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不高的原因

(一)初中地理学科地位不高,其教育价值未被充分认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已被许多国家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但在我国,受教育体制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对地理学科抱有偏见,认为是“副科”,中考不考,不重要。有的学校在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对地理等非中考学科存在偏见,甚至出现不同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学科地位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着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发展愿望。

(二)初中地理教师专职率不高,所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

为深入了解初中学科师资专业结构现状,我们专门立项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并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其中的重点关注点之一,就是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结构现状。

通过抽樣,我们对河北省内近千名初中地理教师、2600余名初中语文教师和400余名初中美术教师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

经数据整理和对比分析,我们看到,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省内初中语文、美术、地理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94%、94.38%、97.87%,达到了相关部门要求。但通过进一步分析教师的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数据却令人吃惊:初中语文学科教师的专业对口率为83.6%,初中美术也达80%,而初中地理仅为37.9%,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对口率甚至低至17.9%,有的在整个县域内的农村都很难找到专业的初中地理教师。

同时,初中地理学科教师专职率也令人担忧。问卷结果显示,该省初中地理教师的专职率仅为78.87%,初中地理学科有五分之一多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57.36%的教师职称专业为非地理学科。

很难想像,在许多国家都被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地理学科,竟由大量的非专业甚至非专职教师执教,虽然这些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付出了几倍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努力,但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先天不足以及学科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制约了他们教学能力的发挥,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研究活动薄弱,后期专业培训不足

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初中地理学科周课时较少,一人独自任教一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目前许多学校实行的是年级管理模式,学科组研修活动只是在规定的时间(一周或两周一次)开展,从客观上限制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的日常交流;一些地理学科课程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研活动时间和效果就更难保证。

学科专业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多是通识性的,多面向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学科专业的培训基本没有。教研机构组织的学科教学研讨会,也主要关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不是进行教材培训,更难有计划地推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发展。同时,初中地理学科教师流动性较大,一些参加过学科专业培训的教师几年以后又转向其他学科任教,造成了大量学科专业培训资源的浪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8.93%的初中地理任课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学科专业培训,62.89%的老师认为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背景限制。

四、提升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主观能动性

学科专业素养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地理课的魅力,就在于对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根本上也源于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学科专业素养,学科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和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点,掌握科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之所以成为学科教师的根本。地理教师作为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地理素养的培养者,首先应该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进而应该内化和熟练运用地理观点和方法,了解地理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认识到学科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学习任务,更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让学生真正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资之深,则左右逢源”,如果教师不具备学科专业素养,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二)吸引优秀人才,改善师资专业结构

从我国中学地理教师年龄结构上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毕业的大学生面临退休,教师队伍处于更新换代、新老更替的关键时刻。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初中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地理专业师范生到初中地理教学岗位任教,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初中地理学科教师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三)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面对现有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学科平等;要尊重每一个学科教师,保持地理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要激发教师专业进修愿望,鼓励教师进行与任教学科相符的学历进修,并为教师专业进修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使其专业水平逐步提升,学科知识逐渐扎实,学科思维日臻严谨。

(四)跟随时代步伐,倡導终身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学科和学科教学不断发展,教师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习作为一个长期的、永不间断的工作来做。要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有选择地订购专业书籍,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及时反思,注重积累,善于发现自己专业素养的不足,及时跟进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夯实专业基础。

(五)加强校本研修,倡导同伴互助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问卷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教研组氛围和同事帮助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很大,这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的交流互动、随时的研究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有利。学校要为同科教师的交流从组织形式上创造条件,比如,采取年级组管理和学科组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地理、生物等学科以学科管理为主,为教师间的交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和条件。

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除了集体备课等日常的教研活动外,应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特别是小课题研究;应鼓励教师开发与学科相关的学校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跨学校、跨区域的同行交流,弥补初中地理教师人数少、交流难的不足。

(六)改革评价手段,激发教师潜能

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来看,“所在的学校经常采用哪些方式评价教师工作”一问中,选择比例居前四位的是:出勤情况(82.89%)、工作量(71.45%)、定期评课(55.72%)、中考成绩(51.19%),其中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相关的仅有“定期评课”一项。可见,学校在评价教师指标设置上,出勤率、工作量、中考成绩是最重要的指标,而与教师专业成长略有相关的仅“定期评课”一项。

那么,像地理、生物等非中考学科,中考成绩指标缺失,这些学科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业绩积累明显不如其他中考学科,教学积极性和专业忠诚度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的愿望也会受到打击。因此,科学设置学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专业素养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占比,对充分调动各科教师的积极性,营造教师自觉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著.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沈银华,孙宝奎.培养积极学习情绪,打造高效地理课堂[J].地理教学,2013,(8):14~17.

[3]舒德全,闫雪燕.关于“产业转移”一节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

[4]郑小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从应然走向实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58~61.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初中薄弱学科教师专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603088)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雅璇】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