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的实践与应用

2021-11-21杨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实践

杨光

摘 要 鉴于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朗读朗诵的训练,造成了教师朗诵教学手段和学生朗诵学习能力的缺失,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教学体系。我们探讨建立一种在“最近发展区”教育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朗诵教学法——“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即根据最近发展区教育观,每个学习者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帮助达到本应达到的更高水平,而这个提升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这就形成了分区接近目标,朗诵指导者根据分区目标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使学习者很快实现或接近最近目标,然后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分区接近;朗诵教学法;实践

“朗诵课”进课堂是近年来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在“阅读与鉴赏”目标下,“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表达与交流”目标下,“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必说朗诵,就连朗读的教学时数都保证不了。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自2000年起每个学期的语文教材都配置了《语文读本》,人教版的《语文读本》搜集了古今中外的近百万字的经典文学作品,但是因为繁重的课内学习任务,加上《语文读本》的选修性质,阅读读本几乎成为了个别学生的自愿行为或者全体学生的被迫行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设置主题为“语文读本”的搜索条件,共获得92条结果,在百度学术以“语文读本教学”为条件搜索到相关论文948篇,从标题和内容上看,完全没有将《语文读本》与“朗读”或“朗诵”联系起来的内容,几乎都是讨论如何把《语文读本》作为补充教材,实施常规化教学的总结。《语文读本》是高中生最容易得到的朗读或朗诵作品,也是最符合课标要求的“阅读与鉴赏”教学活动,朗读或朗诵《语文读本》尚且不能落实,何谈其他?

近两年,针对地方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在朗读与朗诵中存在的问题,在省“国培计划”的特色课程中,安排了一门“朗读与朗诵示范”课程,结合多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授课经验,我们摸索了一套“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并在有限的教学实践课时内进行培训,效果良好,省“國培计划”的语文老师们每年在结业晚会上的朗诵表演成为结业典礼的保留节目。

一、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的构架

“分区接近法”教学的核心理念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学习者一般具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在不经提示(点拨、激励)的前提下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现有水平,另一个是经过成熟技术掌握者的帮助和培训,可能达到的过去独立不能完成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已具备朗读朗诵的基本能力,但各自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启示我们,在教学上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学习者具有统一的水平或一定要达到统一的高度,但要观察学习者可能达到的水平,只要设定本应能达到的目标去激励、帮助使学习者达到了自己过去朗诵中从来没有获得的效果就算目标完成,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并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1.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朗诵教学法,是把学习者看作具备平均学习水平的受训对象,按照朗诵准备——朗诵技巧运用——实践表演(示范)这样的步骤进行一体化培训的。其中,朗诵准备又包括:朗诵内容的分析,画面或情景的再现,内部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等等;朗诵技巧则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语音节律训练;朗诵表演包括了体态语设计、配乐等。把朗诵当作一项技能,不分对象水平地传授给学习者,不去观察学习者的潜力区域(最近发展区),不去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审美鉴赏感受,还要强调学习者获得同样的学习成就。这种教学法容易把积极的、活跃的、形象的、生动的艺术创作活动变成呆板的、机械的、缺乏想象的量化指标达成课,把油然而发的情感、天马行空的感悟化为固化的、模版式的语音标准的苛求和声音符号整齐的排列组合。最终,对高阶段发展区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是一种艺术创作上的束缚;对于低阶段发展区的学员来说,只能是某种碎片式的单纯模仿,达不到朗诵水平最近发展区的接近。

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首先把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分进不同的发展区,这个现有水平不单纯地以学习者的朗诵技巧为标准来划分,而以学习者当前独立完成一个朗诵作品的综合水平来划分。朗诵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具备较大弹性的声音基础、灵敏的感悟力、丰富的表达能力等,在没有经过老师或伙伴的帮助之前,这些能力的综合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根据这个水平我们把学习者分为初学者、爱好者、特长者和表演者等发展区,但并不把高水平的表现作为低水平者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只要在教学时间内,低水平者能在教学者的帮助下完成本可完善得多的、能满足自我期待值的朗诵创作,能对继续提高创作水平产生动力,目标即为实现。因把学习者分成不同的发展区域,按照现有水平确立最近目标,所以把这种教学法概括为“分区接近式”教学法。

2.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的优越之处

在逐步推广这种朗诵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该教学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老师们学习朗诵的积极性。授课之前,教学者会衡量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并据此推测学习者未来可能接近的最近目标,即最近发展区。最近的目标只是学习者“跳一跳”就能够摘得着的“桃子”,因此学习压力不会太大,指标的实现不是同他人比较而是和自己比较,所以容易树立信心。

(2)施教者转变为帮助者,学习者只是调动过去忽视的潜能去提高现有水平,从被动灌输对象转化为施教者共同学习的伙伴。施教者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指出学习者能自主改进的区域,充分挖掘和发现学习者的潜能,把教学者的地位和学习者的地位拉平,没有了严格的正误区分,只有尝试的成败。在宽松的外部学习环境下,共同讨论和互相鼓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

(3)分区接近式教学法可以持续指导學习者不断进步,不断发现需要实现的新的目标,不会因为完成了某一阶段就裹足不前,因为当最近的目标实现以后,下一个目标就在眼前,可以激励和诱导学习者连续地学习。

(4)分区接近式教学法不再以指导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而是由指导老师协助学习者收集或自己有意收集、自我欣赏的个性化朗诵作品作为学习素材,使学习者具有更广泛地视野和创作冲动。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忽略的长处和习惯性的缺失,这种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的是克服惯性缺点和激发潜在优势的启示——激励机制,而不是琐碎的、不成系统的教师技巧示范。

(5)指导教师因为对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综合考察,对学习者的朗诵特点和风格十分明了,在设计培训计划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习者声音特点、艺术表现力、情感类型的作品来进行专项的培训。做到因人施教,避免揠苗助长或遗珠之憾。

3.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的局限性

我们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衡量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标准是个动态指标,不是静态的,因而不能精确地区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朗诵水平高低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对朗诵者本身来说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对听众来说是“达于耳,入于心”,受到启发、获得体验、享受到声音和画面美感,还能因相似或相同的经验而引起共鸣等,而所有的这些参数都是个性元素,因人因时而异。第一步区别分区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过程,与指导者的水平紧密相关。目前的解决办法是:我们认为朗诵艺术或者所有的有声语言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其终极的目的是为了传情达意。因此我们衡量一个朗诵学习者的水平,就依据其在朗诵过程中传情达意的程度来确定,依照满足尽可能多的、多元的受众的期望值来确定。

(2)学习者的规模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分区接近法使得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现有水平和最近目标,即使总体水平接近,但是也会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个体特征上各有不同,而我们提倡的分区接近法是需要指导老师针对学员各自现有水平进行点拨、诱导、启发、鼓励和评价的,学习者的规模过大,指导教师不可能顾及全部。

(3)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我们提倡的分区接近式教学法,要求指导老师能秉持“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念,不能在教学中拔苗助长,操之过急,也不能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式而作为接近目标,更不能以个人志趣来评判水平的高低。需要指导教师把自己从评判者转变为学习帮助者,教师本身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朗诵水平,不仅具备较深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示范能力,还要能与时俱进,广泛观摩和善于总结评判各个级别、层次、区域的朗诵活动的得失,做到眼界开阔,阅历广博。

二、“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在“国培计划”培训中的实践

我们发现“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比较适合“国培计划”语文教师素质培训特色课程的教学。原因在于:其一,参与“国培计划”的语文老师大多来自农村中小学,朗读朗诵教学的意识和方法都非常欠缺;其二,这些语文教师本身作为语文教师都是朗读与朗诵的爱好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基础,朗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学活动,所有的朗诵技巧都源自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再创作,但是有了文学基础欠缺的就是技巧了,“朗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属于技巧性的问题”,然而县级以下乡村中小学因为没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师指导,朗诵样式更多地呈现出原生态或某些公开课的模仿,所以朗诵水平具有较多的提升空间;其三,参与“国培计划”的语文老师是分批轮训,人数不多,满足了分区的精细化;其四,本课程在“国培计划”中所占学时不多,而且没有考核目标的要求,只要“有所得”就达到授课目的,这与“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发展观相符。

1.激发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我们首先通过独立朗读作品来评测学员的现有水平,在自备作品朗诵之前,详细阐述了朗读与朗诵的本质目的是传情达意、悦己悦人,而不是展示各种技巧和美妙音色的表演,从而降低学员的期望值,从最远目标的实现降低为最近目标的实现,达到减轻负担、轻松上阵的目的,消除了某些语文老师认为朗诵高不可攀的顾虑。

我们选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的朗读作品60篇作为评测依据,其目的有二:一是这些朗读作品是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题的,语音涵盖全面,语法简单,通俗易懂,而且情感起伏不大,这些作品适合各种层次的朗读者,稍有基础就可以朗读;二是借此可以考察朗读者的语音标准程度,毕竟朗诵是需要比较标准的发音作为语音基础的,最重要的是跟语文老师的上岗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作为语文教师都非常渴望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朗诵也需要老师们具备较高的普通话水平,这种相同的诉求容易激发语文教师对纠正语音的内在驱动力。当然我们并不全然以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作为现有水平的衡量标准,某些语文教师地处偏远,年龄较大,普通话水平较低,但不妨碍其人文素养的展露和情感浓厚的抒发,我们把类似这种水平的老师归属到“语音发展区”,其朗诵学习的最近目标设置为“用更标准的语音来朗诵”;而把语音比较标准,但不擅长表达情感的老师归属为“朗诵发展区”,其朗诵学习的最近目标设置为“用更真实的情感来朗诵”。当把不同水平老师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后,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分配给划分为不同各区的老师,比如,语音发展区老师练习普通话朗读作品,朗诵发展区老师学习文艺作品演播。

2.提高鉴赏品味,不必拘泥模式

利用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便利,把积累多年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媒体视听资料作为朗诵鉴赏作品,提高学员们的鉴赏品味,廓清学员们对朗诵艺术的认知,开拓见识,不断拓展新目标,以刺激学员们掌握朗诵技能的愿望。指导教师这时候要隐身于幕后,观察学员们在品味、鉴赏影视作品的兴奋点和迷惑点,适当点拨,鼓励积极尝试,使学员获得在朗诵过程中的新体验,语音发展区的老师会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理解,产生追求高水平解读原作品的意愿;朗诵发展区的老师挖掘自身潜力,借鉴并丰富个人的朗诵技巧,继而无形地提升个人的朗诵水平。

过去,教师给学员们的示范作品大都是教材中選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由于早期的某位名家经年累月的演绎,已经在语文教师的脑海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朗读模式,这种名家模式往往会固化朗诵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被忽略和压抑,情感不能真正的投入和阐发。这种状况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训深刻,所以我们有意避开那些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资源,而选择一些当代艺术家甚至一些隐身网络的播音员、主持人、教师和其他爱好者创作的符合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或者一些经典作品的颠覆性表达,大大地刺激了学员们的胃口,极大地丰富了普通语文教师对朗诵艺术的认识。比如:我们过去树立齐越、孙道临、夏青、方明、李默然、陈铎、虹云、瞿弦和、濮存昕等为代表的朗诵样板,现在我们则树立李易、苏扬、任志宏、徐涛、孙悦斌、李立宏、张涵予等一大批影视配音演员演绎的朗读作品作为经典,学员们惊讶于徐涛在诗歌摇滚会场现场朗诵《相信未来》中歇斯底里的呐喊,也沉醉于孙悦斌在《再别靠桥》中温婉华丽的呢喃。这是学员们或者非广电艺术类从业人员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朗诵表演模式,给他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审美体验,完美的朗诵表演能反哺学习者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也能刺激部分高水平区学员强烈的创作欲。

对于语音发展区,我们坚持使用耳熟能详的篇幅短小的唐绝句宋小词来做学习的“开胃菜”,篇幅短,普及率高,语音熟,目标达成容易。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先满足学员参与朗诵的欲望,然后不断地进行字音类别错误的纠偏,而对于朗诵发展区的学员,我们则打破朗诵作品必须在诗词文赋中选择的藩篱,选择一些制作精良的公益广告、影视配音、新闻通讯等作为朗诵范本,吸取其他有声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段,使朗诵活动真正成为美育活动,鼓动学员的创作热情,激发学员的创作美感。

3.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表演并举

运用分区接近式朗诵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指导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帮助者,通过开发学员们自觉学习的巨大潜能,变被动为主动,不再死记结果、定式,而是掌握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来指导学员们掌握朗读朗诵教学的方法,将来也能积极的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朗诵艺术教学,不刻意追求学生们提升朗诵水平的目标,使学生们对朗诵的本质具备较全面的认识,不再把朗诵看成高难度的表演或对考试毫无帮助的雕虫小技,而把它当作是抒发性情、有益交流的语言艺术,当作是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文学美育活动。

对于现有水平较高的学员,我们则选择的分区是使之成为表演者的最近目标,作为帮助者,使学员进一步丰富个体对作品情感的感知,不断细腻地刻画情景,展现出多层次地语流样式,使书面文学作品成为有声艺术作品。还要有针对性地完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观摩各层级朗诵比赛和影视朗诵作品,提醒学员体态语的表现,帮助学员们选择配乐和服饰,与学员一起排演,帮助学员联系舞美和表演场所,提供音响和训练麦克风使用技巧,最终使之走向舞台,实现梦想。而这些短暂的朗诵表演经验,将随着这些国培学员传播到各地方中小学,使朗诵艺术和朗诵教学方法得以更广泛地推广。

[作者通联:湖北轻工学院文学院]

公  告

根据湖北大学财务处要求,编辑部从2020年5月起,不再通过邮局汇寄稿酬,改为财务处审核后交由银行转账。请作者来稿注明以下信息:1.姓名 2.身份证号码 3.手机号 4.银行账号 5.户名 6.开户银行 7.银行行号 8.工作单位。收款人必须与作者姓名一致。

自2020年5月起,上、中旬(下旬没有稿费)已经出刊还未收到样刊及稿酬的作者请加QQ群:1075370102(账户信息见群附件)。

请在2021年11月20日之前填写完整附件信息并发QQ群,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相关信息的,视作自动放弃稿酬。

《中学语文》编辑部

2021年10月27日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实践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