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概念出发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2021-11-21于保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规定性大概念教学内容

于保东

摘 要 大概念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首先要考虑单元大概念的统帅性和统领性;其次要考虑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还要考虑这篇课文应该承载的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操作性和达成的维度、向度与效度;还要考虑具体学情。依据以上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设计适切的教学任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科学地评价教师教的科学性与学生的学的有效性。从大概念教学的要求出发,规定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大概念;教学内容;规定性;《老王》

大概念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首先要考虑单元大概念的统帅性和统领性;其次要考虑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还要考虑这篇课文应该承载的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操作性和达成的维度、向度与效度;还要考虑具体学情。依据以上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设计适切的教学任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科学地评价教师教的科学性与学生的学的有效性。从大概念教学的要求出发,规定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在大概念的统领和统帅下,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既不能按照教师自己确定的内容来教,更不能随意肢解文本。

《老王》被選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大概念经过梳理、整合、聚焦、萃取后,提取“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为本单元大概念,本单元教学就应该用这个大概念来统帅。这个单元共选入四篇经典叙事类文章,在大概念和大任务的统帅下,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作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散文《老王》也承载着大概念和大任务统帅下本文所独有的教学任务和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老王》是杨绛先生的散文代表作,文本丰富的内涵再被精致的艺术表达所包装,就产生了更加丰富和意味无穷的读者心中的《老王》。因为这样,《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才具有无限的可能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很多教师根据自己对这篇文本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教学。就笔者所了解,中学语文界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有这篇课文的经典教学案例,这篇课文的教学甚或引发了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场大讨论。无疑,这些教学都有其时代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放在当下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背景下,这些个性化教学是否符合当前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是否符合语文教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积极建构的目的,还有待于学界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审视追问。

本文试结合对本单元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的梳理,探究从大概念出发到适切教学内容规定的方法与路径。

一、适切文本解读的理解

对《老王》这篇经典散文的解读,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用“我之心”去解读,因此就产生了读者心目中无数的老王、杨绛和《老王》,语文教师的解读也是这样。语文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和教学解读,这本身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教师的个性化解读能否成为教学解读,还要看这些解读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单元教学的要求,是否符合大概念教学的要求,是否符合具体的学情,等等。如果不适合以上这些,哪怕这些个性化的解读再独到、再新颖,也不能作为教学的解读在课堂上被使用。

1.作为教学的文本解读也要深入文本

作为教学的文本解读也要深入文本,深入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只有深度解读,读懂文本才能为教学做好准备。《老王》是典型的叙事散文,每一篇散文中都隐藏着一个独特的人。这个独特的人是在借着散文的独特体式表现“我之心”,每篇散文的文学性和独特的个性皆源于此。《老王》无疑是表达杨绛先生“我之心”的最好呈现。《老王》这篇文章的每一块砖瓦都有故事,我们要透过呈现和遮蔽的双重空间才能慢慢读懂《老王》,读懂杨绛。《老王》被读者大量解读,尤其是被语文教师大量解读,但很多解读者往往忽略了杨绛表达经验的独特的精致形式,而试图借助大量的印证资料解读出杨绛和老王在那一段时期的痛苦经验,这显然是偏离教学解读的所谓“深解读”。这种解读有时非但于教学解读无益,甚至由于受到这样解读的影响,严重干扰教学解读。因此,作为教学的文本解读必须坚持以教学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作为教学的文本解读要符合大概念教学的要求

放在单元体系中和单元教学系统中,作为教学的文本解读可以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对解读的角度进行校正,对解读内容进行删减或者纠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也就是说,作为教学的文本解读一定要围绕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学”展开。首先,是明确本单元的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的深刻内涵,深入理解这个大概念的层级“多重意蕴”“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认真研读教材的编排系统,研读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研读课文下的注释、文中的插图、练习,研读教参中的单元说明等,以厘清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老王》在教材的预习提示中这样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阅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在老王眼中,杨绛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只是对学生预习提出的要求,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基于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教学要从学生作为独立阅读主体的感受出发,要基于学生自主阅读问题的发现,学生在读几遍课文后,就不难得出老王和杨绛都是“善良的人”的结论。《老王》是一篇散文,教学解读就要顾及到这篇散文独特的体式特征,课后练习题(三)就是将这篇文章的内容聚焦到“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这一经典细节描写段落上,并提出了如下探究要求:(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2)在这部分中,为什么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这显然是立足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规定了教学内容,这就是编者的意图。可惜的是,很多教师首先是研读不懂这些要求是从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入手,重点研究的是细节是如何刻画人物的。教参中对本文的学习也给出了以下三个教学重点:(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意,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这里显然忽视了杨绛先生及其家人身上的人性之美)(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伤感。教参课文研读(二)素养提升也做出了这样的提示:(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几乎白描的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深情。(2)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关注前后文之间的呼应,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通过研读课标、教材、教参,不难发现,《老王》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首先指向了对老王、杨绛这两个人物品格的理解;其次指向了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是如何刻画人物品格的;第三是通过细节探究发现人物行为在逻辑上的合理性。这与本单元的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是高度吻合的。

二、正确的学习内容建构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积极吸纳编者编写意图,教师在理解、提炼、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关注编者意图,要认真仔细揣摩编者在这篇课文中意欲突出的教学内容。还要基于具体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师的解读不等于学生的解读,学生能不能读懂文本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设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具体支架和具体驱动任务,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去深入阅读。因此,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研究,依据具体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正确建构和确定就要基于编者、文本、教师、学生这四者的高度协调才能确定,教师不能仅仅凭自己个人的认知、经验选择自己想教的内容。

1.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老王》教学内容的正确建构,要尽可能遵循“这一类”的文本特征。因此,虽然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探究(一)要求理解老王和杨绛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但这不应该是基于本单元大概念的重点教学内容,而应是重点教学内容的理解性铺垫和前提,对这个内容的学习要基于学生自主的阅读感受,是居于这篇课文前学习地位的,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基于自己的阅读感受,谈出对老王和杨绛这两个人物性格的认识,这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散文中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理解,是学习这篇课文的认知前提,缺乏了这个认知前提,学生是不能进一步深入文本的。因此,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围绕教材要求和大概念的要求设置以下目标。

(1)文本初读,概括出本文写的我们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具体事情,进一步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意。用几个具体的词结合具体实例,说说老王和杨绛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关注前后文之间的关联呼应,并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细节的丰富内涵,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3)从文本的整体性上,用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理解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伤感。

将学习目标二放在本单元大概念的统领下进行重点内容的学习,順着这个重点内容,以这个重点内容为辐射源,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架构系统的有逻辑的认识,即从文本的系统性、整体性上理解这个重点内容,又从文本的重点性、代表性上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以这部分内容为突破口和抓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深度地理解。

2.再次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审视和解读文本

确定了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就要遵从大概念的引领,在文本的整体上再次审视和解读这部分内容,防止简单地割裂性解读、学习。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4]主要教学内容确定为“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个情节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从文本的每一处细节入手进而关联到整篇文本(甚至勾连本单元学过的文本)进行系统细致地解读,如“直僵僵的、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一段描写与前边的“有人说……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究竟如何勾连,老王“愿意给我家带送,车费减半”,但我们不要他减半收费时,老王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却坚决不收钱,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如何与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具体联系起来,探寻人物行为背后的合理逻辑。再如,如何审视和解读杨绛的行为逻辑,当老王说起那几间破败的小屋不是他的家只是“住那儿多年了”的时候,杨绛并没有对此作出深思,杨绛不要老王送冰减半收费,送默存去医院坚决要给老王钱,所以当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时,杨绛仍然坚持要付费(这也就是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贯通性解读,才能深刻理解杨绛行为细节的一致性,“愧怍”才表现出更符合逻辑性。这样的审视和解读才不至于让教学解读跑偏,才有可能在大概念统领下设置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字斟句酌进入精读熟思。再如,如何理解课后练习题三第三问: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的糊涂了?”面对像骷髅一样的老王,杨绛是无力应对的,杨绛的语言和行动都表现了杨绛内心潜意识的真实想法。面对老王这样的情形,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教学解读,要字斟句酌。再如,杨绛的“强笑”“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等表现,让老王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换,这就造成了老王精神需求上的极大失落。杨绛非常清楚老王来的意思,当杨绛转身进屋去准备拿钱时,老王赶忙止住杨绛说:“我不是要钱。”老王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不是要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追问:不是要钱,那是什么?处在当时情境中的杨绛理解、深思“是”这个隐语的深刻用意了吗?如何看待杨绛都不请老王到屋里坐坐?只有这样不停地追问,才能探寻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才能深刻理解杨绛多年以后反思得出的“我只知道拿钱侮辱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杨绛和老王之间出现了一种极大的错位,老王最后来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杨绛的应对方式注定了杨绛必将走进对老王愧怍的境地中去。这样的再次审读才会逐渐探寻到杨绛“愧怍”的深层原因。

三、关键的学习活动设计

《老王》的语境模糊,带有极强的隐藏性,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我”和作者“我”及文本“我”之间会出现很大的阅读“空白”,这些空白的意义应该在学生与文本的相遇中互相激发、相互问答创造性地参与中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要依据大概念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设置巧妙的学习活动,完成透过文本形式去探索作者的内在冰山这一艰巨任务。在进行教学解读的同时,就要按照大问题的思路进行解读程序的设计。如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描写,言语形式细节背后的丰厚意蕴是什么?甚至要字字句句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文本中字斟句酌,去仔细探寻文本形式的秘妙。

基于学习内容的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关键是如何设置教学活动。语文是语言实践与运用的学科,语文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在单元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的统帅下,依据适切的文本解读和正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老王》学习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每个课时依据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与活动。

第一课时简案

【学习目标】文本初读,用简洁的概括本文写的“我们一家”与老王之间的具体事情,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意。用几个具体的表示人物性格的形容词,说说老王和杨绛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活动一 学习探寻】自主探寻,在初次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老王眼中,杨绛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你眼中老王和杨绛是什么样的人?

活动目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学生的素读,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提炼、概括信息能力。从实施上看,学生不难得出“善良”是闪耀在老王和杨绛身上的最高贵品德的。毫无疑问,“善良”是《老王》中闪耀的高贵词汇,是贯穿全文的文脉,初读就要让学生厘清这篇散文的文脉。

【活动二 学习印证】学生在再次自主阅读课文基础上,围绕课后练习题一提出的几个关键词用印证的方式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活动目的:这个活动要看学生的课堂生成,基于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对文本的理解。这个活动也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学生的素读,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提炼自己对两个人物的深刻认识,并用具体例子印证的方式深刻理解这篇文本的丰富内涵,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复杂性。

【活动三 质疑发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为主,在自主阅读课文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这篇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并在全班内进行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这个活动也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基于学生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质疑与发现,把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质疑问题当作第二课时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依据具体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第二课时学习资源。

第二课时简案

【学习目标】关注前后文之间的关联呼应,并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细节的丰富内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

【活动一 系统寻脉】从文本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依据具体事件中老王和杨绛的具体表现细节,探寻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目的,探寻杨绛感到“愧怍”的逻辑合理性。

活动目的:这个活动要求学生从文本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建构对文本的整体性认识,防止简单片面地割裂文本的浅表化理解,进而通过再次梳理老王和杨绛的行为细节,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

【活动二 聚焦关键】字斟句酌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细节中字、词、句的丰富内涵,进而深刻理解这段文字的多重意蕴。

活动目的:将学习的重点聚焦在核心内容上,围绕本单元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从细节描写的类型出发,建构学生细节描写思维的模式,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字斟句酌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活动三 迁移训练】 依据刚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分析杨绛与老李的对话部分(最好是没有改动的原文),继而理解老李的话语是进一步推动杨绛“愧怍”的重要推手这一观点。

活动目的: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杨绛与老李的对话分析中,揣摩两人对话背后的丰富意蕴,深刻认识老李与杨绛的对话进一步将杨绛推进了“愧怍”的境地。

四、恰当的教学评价量规

《老王》这篇经典散文的学习,围绕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设置评价量规。一是可以围绕大概念中重要概念“多重意蕴”“细节描写”“凡人品格”进行过程性的嵌入式评价,这要随着学生学习的进程,有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进程中对学生呈现的学习过程、结果及时做出跟进式评价。二是在第二课时中,要将学生在本篇课文中学到的围绕大概念“多重意蕴的细节描写刻画凡人品格”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杨绛和老李的对话分析中。

总之,大概念视域下的单篇课文学习,教师既不能随意确定教学内容,也不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自由化的解读,应该围绕单元大概念去解读教材体系、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活动,才能保证大概念統帅下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规定性大概念教学内容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及其把握——基于“中国模式”之争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