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用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解读

2021-11-21韦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

韦伟

摘 要 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篇散发着璀璨夺目的话语色彩:感情色彩上的阴郁昏暗拓宽了文本的厚度,使其披上了一层蒙受苦难而超越苦难的悲壮面纱;形象色彩上的形神兼备涵养了文本的气质,以“我”观各拉丹冬而万物皆着“我”色;语体色彩上的灵动多变疏通了文本的交际通道,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而甄选不同的语篇话题。因此,此文实为语用解读之范本,教者该多加重视为上。

关键词 话语色彩;《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语用价值;语用功能

所谓“话语色彩”,指话语语篇在话语本身、话语结构和话语关系中所含有的某些附加色彩,这是超越话语理性意义之上的一种非理性内蕴。语用学观点認为:文本中闪烁的话语色彩是作家出于某种特定的交际意图和创作目的的结果,不同的话语色彩可能凝结着作者不同维度的情感偏向。质言之,文本中不同的话语色彩具有不同的语用内容,彰显着不同的语用价值,附带着不同的语用功能。

被选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下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散发着璀璨夺目的话语色彩,闪烁于词语、句子和句群之间,在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璀璨绮丽,五彩斑斓。基于此,笔者拟从语用学的角度欣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以下简称《长》)的话语色彩,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语用主体在语篇中作出超越理性意义的主观倾向和个性评价,带有或爱、或憎、或褒、或贬的附加意义。在《长》文中,作者多处提及她身体状况的逐渐恶化,几近麻木或窒息,感情色彩一度昏暗或阴郁。即便如此,作者对格拉丹冬的认识却越发到位,感受越发丰富,审美越发精致。在不断地“悖反”与“顺应”之间,文本的内在张力持续显现,思想内蕴逐渐凸显。摘录原句,阐释如下:

①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②“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③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①句承接上文介绍格拉丹冬的地貌、海拔和气候而来,写患有高原反应和发烧疼痛的她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旅行。此句的感情色彩偏于灰色调,但她却希望“不要影响心态”,格拉丹冬在她眼里是一种力量、诱惑和希冀,令人神往。于是,她义无反顾地向“高高尖尖的山峰”竟发,感叹于雪山的高峻、雄伟与神秘莫测。②句承接上文在冰塔林摔断“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而来,写她拖着沉重的身体置身于冰窟之中而发出“我要死了”的懊恼或哀怨。此句散发着晦暗的感情色彩,但她却并不感觉到寒冷,甚至要比想象中来得温暖,思绪也随着纷纷扬扬的雪粒到处飞扬,进而被这“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深深震撼。如果说①句折射的是从“糟糕的身体状态”到“喟叹自然的伟大”的“正向”联系,那么②句呈现的则是一种“逆反”的关联。③句承接上文作者欣赏琼瑶仙境的鬼斧神工而来,在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了深刻理解和独到体悟之后,抒发她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考或领悟:面对死亡,坦然相视,何不就长眠于此呢?此句弥漫着一层黑暗阴晦的感情色彩,阴森可怖,但极具“戏剧反转”意味的是——即便身体“似乎已经衰竭”,她仍在想象着长江的古老故事:冰雪化作甘泉,四处流淌,长江又将此化作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可见,感情色彩上的阴郁昏暗使《长》文浸染上了一层悲壮雄浑的话语色彩,正如有人说:“她以关注心灵的方式参与了对人终极命运的思考,在一种潜在的忧患意识的感性书写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1]自称“苦难美至上主义者”的马丽华就是这样,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在肯定苦难的同时寻求真我与自由,延展了超越苦难与生命的思想之路。

二、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指语用主体在语篇中呈现的话语(包括词语、句子和句群)有着超越理性意义之外的描绘性或比喻性的意义。在《长》文中,作者描绘的自然景物都带有浓郁而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是写实亦或是写意颇具形象性。一方面,作者力求描绘事物的逼真、生动与形象,在“绘形”上表现卓绝;另一方面,作者善于运用修辞以此捕捉事物的内在神韵,在“写神”上表现非凡。摘录原句,阐释如下:

①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③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①句巧用拟人,生动刻画出格拉丹冬主峰的“壮美”。比如,“骨骼”二字写雪山的峭拔挺立,“如刀削一般”写山体的光滑无痕,“棱角与层次毕现”写映入眼帘时的视觉冲击力。通过上述这些形象色彩浓郁的语句表现出的“壮美”是作者驶向格拉丹冬的主要印象,是主观情绪的原始表达,更是雪域高原的主导审美风格。②句抒发了作为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带给作者无穷无尽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由衷赞美,有着她深深的烙印,这一切源于她的“审美眩晕”和“自然崇拜”。其中,“奇美”二字足以见得这个出生于齐鲁大地的马丽华被雪域高原的壮美奇诡所吸引、陶醉和痴迷,由此产生了审美层面上的不适和昏迷;“无所不能”写出了她对大自然的膜拜与仰望,赋予了他如同神一般而成为一个有生命、思想和灵魂的独立存在的特殊意义,正如文中还提及到“各拉丹东是男性神”等。③句妙用比喻,形象描绘出冰窟内冰体下垂成穗子一样的“柔美”形态。作者以遗世而独立的女性视角,将写实与抒情有机融合,在别样的韵致中呈现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表达,恰如句中的“徐徐垂挂”和“长发披肩”意味着各拉丹冬在作者眼里俨然是一位典型女性,而非世人心中的“男性形象”。

可见,形神兼备的形象色彩使得《长》文中的景物描写偏向于主观化、印象化和个性化,正如有人说:“她以一颗敏锐的灵动的纤细的洋溢爱恋的心和一支美丽的色彩缤纷的细腻柔美的笔,摇曳出西藏自然令人心醉的美丽。”[2]的确,马丽华以她独具特色的诗意语言和独到深刻的审美表达呈现出对美景的迷恋、对异域的思索以及对自然的寻味。

三、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语篇中的话语根据各自的适应范畴而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分别带上语用主体所附着的不同语用色彩。在《长》文中,作者时而化作西藏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搭起牛毛帐篷并喝起长江源头的水;时而成为西藏特有风貌的记录者,浓墨重彩地描绘冰塔林的奇美;时而变成西藏地域文化的传播者,饱含深情地讴歌那座有脉有灵性的圣山。于是,这一切使得文本基于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了不同的语体风格。摘录原句,阐释如下:

①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①句交代了创作背景,《长》文诞生于作者在担任人文记录电影《万里藏北》的编剧期间;此外,文中多次提及的“大部队”便是该电影摄制组。30多年来(1976-2003),作者用宝贵青春和旺盛精力积极投入到西藏的社会生活之中,致力于藏民族的区域性改革发展,并自觉关注民生与经济,还时常自诩“西藏人”。②句引发了深邃思考,作者面对冰山上的波纹,联想到周而复始的时空年轮,进而叩问对永恒生命的哲学思考。如果说冰山裂纹的横向与纵向表征着空间的远方与近处,那么冰川的前进与后退無疑就象征着时间的过去与现在。因此,作者在看似死寂沉默的冰川世界之中却看见了生命的神奇迹象,感受到生命的微微颤抖,领略出生命的蓬勃力量。质言之,在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亘古不变的是息息的生命,即“宁静中生命的躁动”。③句书写了深情礼赞,作者在砾石堆上细细辨别“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感受到那是有节奏感的轰鸣声响,是生命的脉搏在跳动,是辉煌的文明在发扬。不禁让读者去观摩、去品味、去膜拜这位养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她以实地踏勘的一手资料和满腔热情的深情挚爱,将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藏地文化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其璀璨绚丽的文化气质惊艳了岁月,涤荡了灵魂,澄清了人心。

可见,灵动多变的语体色彩赋予了《长》文丰富多彩的交际功能,满足了各式各样的交际需要,正如有人说:“作家十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就是不断地深入西藏的自然、历史、社会与文化之中,不断地缩小‘距离……”[3]这是马丽华“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诠释,她以文化摆渡人的先锋形象谱写了这首雪域高原的华美乐章。

一言以蔽之,《长》文的话语成分及其关系之间弥漫着璀璨夺目的话语色彩,在补充理性意义的同时附着着多种语用功能:阴郁昏暗的感情色彩拓宽了文本的厚度,形神兼备的形象色彩涵养了文本的气质,灵动多变的语体色彩打通了文本的交际。这些话语色彩所蕴含的语用义丰富了文本承载的内蕴,疏通了情感抒发的渠道,点亮了文化传承的花火。因此,教者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中多加重视和研习。

————————

参考文献

[1]谢丽.真情与理性写就的雪域高原——马丽华纪实散文论[J].当代文坛,2006(5):89-90.

[2]张吕.雪域高原的审美沉思——马丽华与她的西藏写作[J].唐都学刊,2004(1):5.

[3]马丽华.灵魂像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

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底数核查机制

记者 高毅哲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的精准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底数核查机制。

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双减”机制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县核录情况进行巡查,确保底数无遗漏、信息摸准确。各县(市、区)要组织开展拉网式自查,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摸排、分类建档、逐一标记,应纳尽纳,不留死角和遗漏。

通知指出,各地要通过“互联网+监管”的方式,对线上线下校外教育培训开展常态化、智能化监管。教育部已建设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各地要通过平台,形成校外培训机构底数。校外培训机构要通过平台,完善机构、培训人员、培训材料、资金等信息并实时更新。同时,要注意严格区分线上教育和线上教育培训。

通知明确,2021年10月31日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本地区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在平台上登记入册。11月15日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填报的信息进行逐一核查,标记运营状态,形成本地区校外培训机构底数。11月中旬起,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底数核查情况组织抽查,并对各地完成情况、数据质量等进行专门通报。

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认识摸清校外培训机构底数的重要性,务必提高政治站位,从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精心组织,加快推进,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于数据不清、弄虚作假、瞒报欺骗、不担当不作为的,将严肃问责。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浅析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语用功能
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广告英语中的话气隐喻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英语商业广告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解读
英语课堂中教师模糊语的使用及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