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可视化分析*
2021-11-21牛潇菲李小江
牛潇菲,张 畅,李小江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08)
前列腺癌为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恶性肿瘤,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中国癌症统计数据[3]显示: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人数约为7.2万例,发病率为3.35%,已迅速攀升至第6位,位居泌尿系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我国男性的健康。
前列腺癌属于中医学“肾岩”“癃积”“淋证”“尿血”等范畴。现有的西医疗法主要以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为主,这些疗法存在一些弊端,其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目前西医对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尚缺少有效对策。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4]:可明显改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症状,有效延长观察等待期患者的PFS、TTP;应用于前列腺癌“放化疗、内分泌治疗”阶段能辅助增强治疗作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于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性”阶段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近年来,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以及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加强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使其临床价值更好地发挥,进一步揭示其科学内涵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5]。但是,现阶段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文献梳理和数据挖掘仍存在方法学上的落后,难以科学直观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热点及前沿,不利于研究学者准确把握研究方向,从而限制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5]。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文库限定为期刊文库,检索词设定为“前列腺癌”OR“前列腺肿瘤”OR“前列腺恶性肿瘤”,文献分类目录选择“中医学”“中药学”与“中西医结合”,检索时间设定为2001—2020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73篇,通过阅读文章摘要及关键词,人工剔除信息不完整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583条有效记录,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主题并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征稿通知、行业指南、人物专访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3)作者、年份、期刊等题录信息缺失的文献。
1.3 数据分析 利用CiteSpace 5.7.R3分别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对突现词的变化情况进行探测,参数设置:时区切片自2001—2020年,每2年1个分区,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阈值(TopN)设定为50。
2 结 果
2.1 年发文量分析 对2001—2020年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文献发表量进行统计分析,图1显示,近20年来该领域的发文数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06年该领域的研究较少,文献发表量处在较低阶段,年均发文量仅约为7篇;2007—2020年发文量呈“阶梯状”上涨,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年均发文量约为39篇,其中以2020年文献发文量为最高,为71篇,但相较于其他癌种的中医药研究而言,现阶段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仍待更多学者的研究和挖掘。
图1 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2.2 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 5.7.R3对核心作者及其合作网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共现图谱,以反映该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团队及其合作关系。(见图2)共线图谱密度(Density)为0.007 8,节点数为337个,连接线为444条,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数即发文作者数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共线密度则代表联系的紧密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发文作者形成了多个大小不等的自然聚类,提示该领域存在多个研究团队。表1列出了发文数量前10的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4个研究团队,其代表学者分别为陈志强、李小江、张亚强和曹宏文。其中陈志强研究团队的研究学者数量最多,发文量≥10篇的学者共有4位,各个节点之间连线多而密,团队内部合作密切;李小江研究团队研究学者数量相对较少,但代表学者发文量高,发文量最高的为李小江,发文数量为20篇,其次为贾英杰,发表相关文献18篇。但统计分析的结果亦显示,该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力量相对分散,暂无影响力大、贡献突出的领军人物出现,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2)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合作较少,优势资源不能得到良好的整合与利用,导致该领域尚未出现突破性进展。
表1 发文数量前10的作者及发文数量
图2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作者共现图谱
2.3 机构分析 首先对纳入机构信息进行合并整理,将医院各个科室合并至以医院为研究单位,学校各个学院合并至以学校为研究单位,数据整合后,绘制可视化图谱。(见图3)其密度(Density)为0.004 3,节点数为228个,连接线为110条,这说明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机构虽多,但机构间合作较少,大多数为机构内单独研究。表2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文量为23篇,其余发文量≥10篇的研究机构依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3中每个节点均代表1个研究机构,节点的大小代表该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图中各研究机构多独立分布,部分存在合作关系的机构多为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较少。
图3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机构共现图谱
表2 发文数量前10的研究机构及发文数量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可概括反映文章的主题,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热点[6]。运用CiteSpace 5.7.R3对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为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将意思相同或相近而表述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pc3细胞、pc-3、前列腺癌pc-3细胞统一合并为pc-3细胞,中医药治疗合并为中医药疗法等,得到共现图谱,其节点数为383个,连接线为520条,密度(Density)为0.007 1,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数,节点间连线代表了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见图4)表3列出了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高频关键词,其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关键词为前列腺癌(300),出现频数排名前5的高频关键词依次还包括凋亡(118)、pc-3细胞(55)、抗肿瘤作用(44)和增殖(41)。
表3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高频关键词
图4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运用CiteSpace的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可视化图谱,其模块性值(Modularity Q)为0.332 3(>0.3),证明该聚类结构显著;轮廓性值(Mean Silhouette)为0.974 9(>0.7),证明该聚类令人信服[7]。图中相同颜色代表一个聚类,共得到14个聚类标签:#0 pc-3细胞、#1凋亡、#2前列腺肿瘤、#3作用机制、#4肿瘤、#5研究进展、#6中药、#7 lncap、#8增殖、#9中医药疗法、#10前列腺癌、#11抗肿瘤作用、#12淫羊藿苷、#13槲皮素。每个聚类均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组成,表4分别列举了14个聚类的规模、轮廓值、年份及代表性关键词等信息。其中聚类规模最大的聚类#0、#1、#2(Size=34),其主要围绕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等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展开;轮廓值最大的为聚类#9、#10、#11(Silhouette=1.000),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医药疗法、前列腺癌、抗肿瘤作用、内分泌治疗等;年份距今最近的为#12(Mean Year=2017),表明淫羊藿苷等有效抗肿瘤成分的机制研究为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见图5)
表4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列表
图5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2.5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以引文发表年份为X轴、聚类ID为Y轴,绘制2001—2020年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研究热点时间线图谱。(见图6)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发展紧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网络药理学、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作为新兴的研究手段被应用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近几年来,该领域的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以及探讨中药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等方面。Wnt/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1信号通路、batman-tcm、前列腺癌骨转移等成为近两年的代表性关键词。
突现词是指通过对词频的考察,探测特定时间内词频变化率较高的关键词,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8]。如图7所示,持续时间最长的突现词为前列腺肿瘤、细胞周期和pc-3细胞,持续时间均为6年,且三者均较早出现。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为前列腺癌,强度为9.165 1,同时前列腺癌也是出现时间最早的突现词。近几年来,作用机制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等成为突现词,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基础实验的机制探讨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两个方面。
图7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突现词分析图谱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前列腺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医药在前列腺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和优势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与学者的认可。但与其急剧增加的高发病率相比,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文献发表数量却相对滞后,虽总体呈上涨趋势,但基数较低,最高年发文量仅为71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存在滞后性,亟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地挖掘和探索。
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李小江、贾英杰、陈志强等为代表的作者团队发文量较多,不同的研究团队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李小江、贾英杰研究团队主要侧重于名医经验的传承[9-11]。相关文献统计分析[12]发现,前列腺癌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病变脏腑主要责之肾与膀胱,涉及肝、脾、肺等,基于前列腺癌“脾虚湿困、气虚毒瘀”的关键病机,贾英杰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自拟“健脾利湿化瘀方”[13-14](黄芪30 g,刺五加15 g,补骨脂15 g,姜黄15 g,王不留行30 g,生大黄5 g,蛇六谷15 g,白英15 g),健脾以补先天,利湿以祛浊邪,化瘀以消癥积,共奏“黜浊培本、扶正抗癌”之效,临证效果显著。陈志强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癌,侧重于分子机制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如参附注射液[15]、蜂毒注射液[16]、补肾抑瘤汤[17]、重楼皂苷Ⅰ[18]等中药注射液、中药汤剂及中药单体的实验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
研究机构的分布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重点研究机构多集中在天津、广州、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这一方面与各地区科研水平差异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前列腺癌的发病因素密切相关,前列腺癌被认为是一种“时代病”,其发病率的激增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临床研究[19]发现,高脂血症与前列腺癌发生与临床进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前列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流行病学统计数据[3]显示,我国城市前列腺癌发病人数为5.3万人,农村前列腺癌发病人数为1.9万人,城乡差异明显。这也与研究机构的分布结果一致。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这可能与不同专家学者对前列腺癌中医药治疗的学术思想各有不同相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领域的合作发展。
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近几年来前列腺癌的中医药研究大多围绕分子机制等基础实验展开,临床研究及名医经验等占比较少。近两年来,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除了基础研究之外,更多集中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作为前列腺癌的晚期阶段,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的现状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西医治疗中的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并未给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带来良好的生存预后,中医药的介入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0],扶正法[21-22]、补肾法[20-22]、健脾法[23]等治法的辨证用药,以及中药汤剂[24]、中药注射液、中成药的应用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5]。目前,中医药防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用药靶点及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5]。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展示了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领域的发展现状,探究了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认识提供了参考。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处在探索与发展时期,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在前列腺癌各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加强团队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