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象似性视角下的《诗经》英译策略研究

2021-11-21李润轩

现代英语 2021年16期
关键词:英译译文译者

李润轩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一、引言

当认知语言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撼动了曾经在语言学界占据半壁江山的说法“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地位。认知语言学认为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必然且自然的联系,人类对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感知一方面形成了概念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另一方面感知经验经加工形成了对应的语言结构,语言结构形式和表达以及概念信息都是人类“观世界”的映射,因此所谓的能指和所指都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经验结构,因此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有理有据的。

因此,认知层面上的语言象似性原则就应运而生,象似性原则又称“临摹原则”,单从字面上理解,语言符号或语言单位尝试去“模仿”人类“观世界”、体验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以达到语言结构与人类的经验结构在一定层面上的高度相似。

二、语言象似性与诗歌翻译

语言象似性可以阐释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语言现象,现实世界的物像会以各种方式经诗人加工呈现在诗歌中,而象似性就是其中一种手段。诗歌的语言形式结构会还原并再现诗人的经验结构(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感知),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模仿”外部世界,这是象似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当翻译诗歌时,就是译者通过使用目的语重现原作者“观世界”的方式,以“象似”译“象似”,才是译文忠实于原文最理想的状态。文章选取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并结合标记象似性,针对《诗经》部分选篇中的典型英译例句进行分析,探讨语言象似性在诗歌英译中的使用策略。

三、《诗经》的语言象似性与英译

(一)顺序象似性与《诗经》英译

事件在现实世界的发生顺序被映射在语言形式中,通过语言字符按照线性顺序表现出来,依此为顺序象似性(Iconicity of Order)。按照现实事件呈现在人类认知大脑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语言通过编码的方式对实体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置于语言表达形式中,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用语言去还原现实世界,这便是时间顺序象似性和空间顺序象似性。人们在解码概念信息时,不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即可获取真实信息,也就是可测度越低,在提取信息时越不费力。

1.例如,其中为人所熟知的经典名篇《小雅·采薇》的末四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许渊冲译文: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简短的四句话将今非昔比的景象透过两种自然物像描述出来,译文也通过用词明显交代了时间的自然更替,“昔”指代过去的时光,译者通过使用when加过去时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将其离家时的景象定格在一个时间点中。相对比,“今”指代现在,此刻,想起离时是春天,归时却已是冬季,四季变换,一年中经历了什么早已不言而喻,译者利用时间副词“now”标记此时此刻的情景,译文将原文中一昔一今时间跨度的体现用在词汇表达上做到精确还原,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对相关时间信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编码,便是时间顺序象似性在《诗经》英译文本中的代表体现。

(二)数量象似性与《诗经》英译

沈家煊(1993)对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的认知原理有一简要的梳理,他认为当说话者向听话者传递某一特殊且重要的信息时,则信息所承载的认知概念将会更复杂、信息量会更大,相对于听话者来说很难预测,依据关联理论的中心原则——最佳关联原则,在不考虑说话者编码语言时耗的前提下,言者会期望接受者在提取信息时能利用最少消耗获取最佳的交际意图,而言者会适量增加句法成分和丰富表达形式编码可测度低的语符。当一个正常的表达被刻意地增加了一些语言单位,言者的意图会很容易被引起注意,其所蕴含的内容通过被强调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数量象似性在《周南·采耳》一篇中关于汉语叠词的英译策略中有所表现。

2.例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译文:

Pick, pick, I pick the cockleburs.

《卷耳》第一章作为话语现象被典型分析,四句描写仿佛勾勒出一幅画面若隐若现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采采”二字若被看为单字动词的两次重复,可解释为动作“采了又采”;若被看为叠词形容词对“卷耳”的修饰,可解释为“采摘茂盛的卷耳”,显然译文采用了第一种理解角度。增加了“pick”的使用频次是译者重现了汉语叠词在原文中所展现的妇人辛苦劳作的重复性,并且经过反复推敲在抽象时间线上埋下的伏笔,时间线被拉长的同时,妇人的思夫之情也被无限放大。译者遵循了数量象似性原则将译文在形式上对原文进行了深度地还原,汉语双字符叠词使用与英语单音节字符的重复使用相对照,同样传达了原文当中的视觉意象。

(三)标记象似性与《诗经》英译

标记象似性(Iconicity of Markedness)可定义为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及组词的一般顺序。关于人对语言的认知,不得不提到语言的“标记项”,标记项尤指那些带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语言单位,这些成分更具备了特殊意义,有凸显主题、强调内涵的功能。从可测度的角度观察,有标记项的语言符号因其特殊和重要性更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因其形式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所以呈现的可测度相对较低,而无标记项的语言多是可预测的成分,因此可测度相对较高。由于某些语言表达被附赘了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标记项,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人在解码语言信息时会着重推敲这些表达所具备的额外意义。标记象似性在英译《魏风·硕鼠》篇中有着巧妙的运用,即复数相对于单数而言是有标记的形式,表达了额外的意义。

3.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译文:

Many years you have grown far;

No care for us you show.

We'll leave you now, I swear,

For a happier land.

诗人以物拟人,将贪婪可恨的剥削者形象视为“硕鼠”,将诗人的愤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诗中通过使用“我”和“汝”的词汇表达明确揭示了两方的对立关系,“我”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代表了受压迫的穷苦人民,而“汝”所代表的是贪婪可恶的剥削者这一群体。译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人称数的变化上有所加工,“我”用了“we”和“us”,“汝”用了“you”,人称代词关于数的变化达到了引起读者关注的目的,激发引导读者了解本首诗的创作背景,围绕这强烈的代入感,会不自觉地引起读者对旧时社会背景下百姓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痛恨。

(四)接近象似性与《诗经》英译

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可以被理解为某两个实体在概念上接近相同,从相似程度来说,同属于一个范畴甚至一个义群(一个语义场),视为概念距离相近,那么表现在语言形式中,距离将会越接近,即语符距离越短。原理就是当两个实体欲述一致性较高的信息时,当处理这些信息时,人们的思维认知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编码,导致两者语符共现的概率极高,语符距离也随之缩短。

接近象似性应用在诗歌英译策略中可实现为一词多义,这样做是为了避重、避复。在某一构建(construction)中,多个词汇共现时,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空间上的接近,人脑将不会在纷繁复杂的词库中逐一检索不相关的词汇,其余词的概念信息将会被自动激活,那么译者就不会一一对这些词进行画蛇添足、重复累赘地翻译。在《诗经》的译本中,不难发现,“一词多义”的翻译策略更关注于文本的语境意义和词的选择相互照应,也就是探讨译本中的互文性。

4.例如在《国风·关雎》一篇,对于“君子”一词的翻译。

理雅各译文:

prince

“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多次出现,附有多个语义项,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下,它所富含的概念信息是不尽相同的。解读该篇中主题意义与译词之间的互文性,还需要理解此诗的主旨。若简单将“君子”译成“gentleman”或“good young man”恐有不妥,从诗中细节“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可以推测出来这位“君子”家备琴瑟和钟鼓,想必是相当有地位之人。另外,男子承受相思之苦并单向奔赴时,也只是一人辗转发侧,他的感情流露是有节制,这样的追求体现了这位“君子”的地位和德行。由此可知,“君子”是对贵族的泛称,译为“prince”再好不过。正因为“prince”的概念与本诗的主旨意义所蕴含的概念在认知层面上的抽象距离十分相近,故择其作为译文参考。

四、结语

简而言之,认知语言象似性探讨了现实世界实体的发生与其概念信息相互反应产生的“化学作用”如何在概念信息与语言形式表达上相互作用产生同样的效应。从翻译策略的视角看,译者是在尝试如何将原文对读者造成的影响同样反映在译文中,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达到许渊冲所提到的“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在保留原文语言特色和文化因素的前提下,译者需要同样还原诗歌原文所传达的语境氛围在译文中。文章通过梳理语言象似性范畴下的四个“范畴成员”在《诗经》英译策略上的具体展现和运用,仅通过少量实例进行佐证,但在以《诗经》为代表的国家古典诗歌中仍存在大量特殊且典型的语言现象可以从认知层面上的多重视角和相关理论来解释,无论是从原文赏析还是译文翻译策略上,今后还需要学者在相关领域上做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英译译文译者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