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1-11-21刘超凡
刘超凡
(福建省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学科,其不仅包含着字词、短句的学习,部分文章中所包含的语文思维、结构设置、作者文风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注意的点。思维空白点,作为语文文本中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文章中的空白思维。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经典的文章,每一篇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度和多样的风格,从简单到深刻,类型多样。为了帮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极强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抒发,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文章字里行间的诸多设置。文章中的空白设置,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和思考问题。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的思维设计开放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找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将直觉与意象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的空白点,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全面掌握课本知识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思维空白点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创新的方式展现课本中生动多彩的画面,从而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1.关于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空白点”
“留白”一词来自中国传统艺术术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创造了“留白”的概念。以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为例,强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意境之美,作家常常会在画作中设置诸多的部分,一部分用来画出具体内容和想表达的意境,另一部分则以完全空白的展现,来给观看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利用空白空间创作作品,唤起欣赏者无限的幻想。要知道教育领域与艺术领域并不是完全隔绝的,其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留白”这一方式,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运用到了文章写作中。在文学作品领域,“留白”通常指的是文章的布局,以思维空白点的设置,增添内容的无限想象空间。比如转折处的情节和结尾的开放风格,人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进行“留白”。
所谓“思维空白点”,是指在叙事过程中,表达的欲言又止,以这一方式,给读者留下“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使得读者可以结合自身的观点对其进行解析。在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阅读和写作,往往都有这样的空白空间,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机会点,可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与文章作者产生很好的共鸣。通过挖掘文本主题中的空白,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思维空白点,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因为它会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另外,因为文中和文末有很多思维空白点,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些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文教材中思维空白点的有效利用策略
2.1 关注标点补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标点符号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标点符号在表达意思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作者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思考,然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经常忽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事实上,省略在许多文章中都有使用,这些省略具有“无限意义”的功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标点符号组合起来,思考省略号中隐藏了什么信息,并在补充材料中表达出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开展丰富的联想,从而可以在补充细节,或解析材料的过程中,更为准确地体验文本情感。
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分析时,结合文章中的省略号,以合理的想象填充相关内容。如“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些句子后面都有着省略号的设置。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省略号,联系上面的文本,思考这部分可能会描写什么样的内容,或者是你觉得可以补充什么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想象力于其中,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少年闰土的趣味生活。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如为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想象的工具,像是展示照片、视频、文章等。这样可以创造一个真实直观的情境,鼓励学生进入,教学工作也能更好的开展。通过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进一步的为学生扩展了学习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和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同时能够在之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标点符号,提高自身写作质量。
2.2 填补情节空白,发展趣味教学课堂。故事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断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理清事件的内外。课文的情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但是很多课文在高潮之后突然停止了,给人的感觉是意犹未尽。而在开展有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好情节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填补空白,让学生有自己的想象空间和深层思考空间,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的时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机智,而诸葛亮的这些特点都是通过周瑜的狭隘和嫉妒以及曹操的猜忌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期,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独立阅读过《三国演义》,对作者罗贯中了解多少,以此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教师在听了一些学生的介绍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行阅读理解。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抓住文章中心的情节,来引导学生精读,让学生反复体会和理解文本句子的丰富含义,力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联想。如看到诸葛亮成功借箭,士兵们庆祝时,教师可以结合思维空白点提问:“如果曹操运用火攻,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认为“诸葛亮会借箭失败,因为他会失信于周瑜,还有可能会被周瑜斩首”。之后,教师可以再提问:“曹操为什么不用火攻?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点。针对于故事情节空白点,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思考,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人物。在进行教学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有很多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是给人留下很多思维空间的。如果教师不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很容易造成学生未来对文本学习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需要教师做到的就是,大胆提问,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开放思维,在探究中逐步完善对文本的认知。
2.3 利用争议结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多样性、开放性和艺术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探究时,有很多的文本并不是有确定结尾的。作者有时不会在文本的前中段来设置思维空白点,而是以开放性的结尾来引发读者的争议。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从全篇出发,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开放性的结尾,引发学生的争议和探讨。让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结尾设置,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深入的探讨之后,真正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部分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会产生一些疑问,如这样一篇有着爱国情怀的文本,为什么不在结尾处的时候,进行进一步升华,而是用上课结束来简单收尾呢?要知道在文章快结束的时候,整个故事已经到了高潮,此时一个上课结束,使得整个情绪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补充情节,然后将这部分内容带回到文本中,感受充分的情节和这样戛然而止的方式,哪种效果给人的情绪感觉更为丰富。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即使作者想说的有很多,但是现如今处一个紧张的阶段,如果大家激动起来,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戛然而止的方式设置的十分有趣,但是也有着“沉默”的效果,对于环境的烘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思考探究中,学生会以自身的尝试对剧情进行填补,也促进了学生的二次创作,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复杂的情感。
2.4 结合课后练习,丰富学生知识积累。为了达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还应为学生安排适当的、高质量的课后开放性练习,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复习和知识整合。教师必须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提前设计课后练习,并根据课程核心和难度完成。课后练习丰富起来,学生也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练习设置中,可以指定一个主题和完成要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这样,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自我表达空间,更愿意完成各种形式的课后练习,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晏子及其生平后,结合教材内容中思维空白部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索补充资料,完善知识认知。收集中国古代著名使臣及其事迹,从各个角度了解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让学生树立历史观念,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史实,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了解古代国家和朝代之间的划分、合并和变化。同时参考《春秋》、《左传》等材料,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使节出差时的敏锐思维和爱国信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搜集资料,也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工具的掌握和利用,逐步为学生未来语文的更好学习,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一些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思维空白点,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无限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环境更健康、更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