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研究
2021-11-21张君陶广涛
张君陶广涛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研究
张君1陶广涛2
(1.天津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科学学院,天津 301617;2.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山东 聊城 252000)
阐述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课余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梳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将其开放性、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与课余体育训练的随机性、自主性及临时目标性等特点进行对比,寻找两者的相关性,为其在课余体育训练中的运用提供依据。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内容、负荷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划分,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应用于学生课余体育训练,解决“学训”矛盾,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增强训练质量,促使学生运动员在运动会及其他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由于课余训练过程、原则、方法手段、训练内容等均与专业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有所不同,则从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内容、负荷入手,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课余体育训练相结合,揭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学生课余训练中的研究价值。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的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的教育过程[1]。课余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参加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学生既处于训练之中,也处于教育之中,既要确保训练效率,也要保证受教育的质量,造成了学生“学训”矛盾;学校对课余体育训练的不重视导致训练时间不足、训练内容枯燥、经费不足、场地设备简陋等问题,影响了训练的质量与效率,严重的会对学生的机体造成损伤。课余体育训练是针对在校学生所进行的训练,这类学生在训练年限、技能基础、训练时间及训练设备场地等方面与专业运动员有所不同。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前苏联马特维耶夫教授所提出的划分运动训练过程一的种理论。李雪宁[2]在文章中对近20年中国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当前现状,认为分期理论应朝向自主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余红盈、王浩(2014)也对分期理论进行梳理,认为此理论是为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质量而建立的训练模式[3],王翾、吴润平(2019)在《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的再思考》一文中表示认同[4],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促使运动员通过运动竞赛将所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优异的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地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专业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训练均属于运动训练之中,两个概念类属平行,专业运动训练是对于专业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而课余体育训练是针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专业运动员所用的训练分期理论是否适用于高校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同时促进学生参加比赛。
1 研究方法
1.1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逻辑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判断训练分期理论是否适用于课余体育训练。
1.2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法将分期理论的特点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相比较,择其优处融为一体,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从而将分期理论应用于课余体育训练。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随机性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中的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是在学生正常上课之余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训练没有固定的时间,训练规律不确定,导致课余训练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
(2)自主性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独特性,针对的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中学生的兴趣有所不同,具有选择训练项目的权利,因而课余体育训练的自主性毋庸置疑。
(3)临时目标性
从课余体育培养作为培养运动后备竞技人才的途径上看,课余体育训练培养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针对基础专门进行的教育活动,课余训练因各种各样的学生运动会而存在,是为参加某种竞技活动或课余竞技比赛而组建的运动队,具有临时目标性。
2.2 训练分期理论指导课余体育训练的价值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者对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依旧未减。基于国内不同的专家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不同理解,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进行了相关的表述,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人士分别从分期理论适合的人群,划分依据、内容等方面对分期理论进行阐述。通过对观点的整合,认为训练分期理论适合于任何阶段的运动员,根据运动员自身竞技状态选择合适的训练负荷内容而划分训练过程,具有开放性、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虽然专业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训练在运动员来源、训练内容、训练原则、训练方法手段、训练经费、运动员出路等方面有所不同[12],究其根本目的均为提高运动水平与竞技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闫升[13]通过文章表明,对于基础弱、水平不高的运动员采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逐年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体、技、战等竞技能力均能取得全面的突破性提高。
表1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部分代表性观点及评述
作者文献观点评述观点 延锋 陆峰[5](2003.3)对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研究的认识训练分期与训练目的不可脱离,分期理论必须考虑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所需要的必要时间分期理论依据提高训练水平这一目的而存在 郑晓鸿[6](2003)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发展回顾否定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新发展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适合高水平运动员,并根据不同项群、项目划分合理划分训练过程分期理论根据项群、项目合理划分训练过程 李赞 熊焰[7](2013)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中的运动训练分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外因是竞赛日程的安排,内因是竞技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特征运动训练分期表征了竞技状态的发展规律和以良好竞技状态参赛的统一 胡海旭 邱锴李恩荆 杜长亮 张婉 陈世 杜翔[8](2013)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分期理论围绕着最大强度提高运动成绩和适时出现竞技状态高峰的训练设计分期理论的训练问题焦点在于逻辑、系统、有序地组织训练要素,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余红盈 王浩(2014)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分期理论将年度训练划分为大周期,训练内容全面,具有开放性,局限在于针对奥运会提出,普遍性不强分期理论适合高水平运动员 张健 孙辉[9](2018)对马特维耶夫经典分期理论的审视与思辨分期训练既适合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又适合一般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前提是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竞技水平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训练实践分期理论适合一般水平运动员 资薇 熊焰于洪军 黎涌明陈小平[10](2019)训练分期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不同运动项目属性、不同运动训练阶段、不同训练个体决定了运动训练分期的不同科学量化的训练负荷推动了分期理论的发展,为分期理论对不同个体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杨国庆[11](2020)整合分期: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经典分期理论在整体上已不能适应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对于高水平竞技训练模式,经典训练分期待于提高
2.3 训练分期理论在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3.1分期理论的开放性与课余体育训练的随机性
运动训练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系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阶段时限不同,竞技状态变化的时长不同,每个项目的比赛日程不同,要求运动训练的分期应根据不同调整,不违背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并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如何划分运动训练过程都是合理的。训练分期是运动训练的大势所趋,但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盲从某一个模型是不能解决所有运动训练问题,要依据运动员训练需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4]
课余体育训练中“课余”的性质决定了训练的随机性。分期理论应用于课余体育训练,根据课余训练的具体情况安排训练周期,保证如期参加比赛。表明分期理论可以很好弥补学生训练时间不固定,训练没有规律等缺点。
2.3.2分期理论的客观性与课余体育训练的自主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训练分期的理论基础,是“理论”通过训练的“实践”检验进而应用于训练,不以主观意识改变。正是如此,以竞技状态发展为核心的训练分期理论的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课余体育中,学生对训练的项目具有自主选择性,选择兴趣较高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分期理论是具有客观性的,可以在遵循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保证竞技状态客观规律的变化,从而科学地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在课余训练中学生自主选择的影响下,提高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增加训练质量,保证参加比赛的成绩。
2.3.3分期理论的全面性与课余体育训练的临时目标性
运动训练分期将年度训练周期分为三个时期,准备期、竞赛期以及过渡期,这三个时期与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与消失分别对应,要求从体技战心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能力的发展决定竞技状态的出现及时长,每个训练时期均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课余体育作为培养后备运动人才的途径之一,总体上进行的是体技战心智、德智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方面,二者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将训练分期的负荷降低到符合学生基础发展水平进行应用,合理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根据学生课余训练时间安排训练分期
按训练分期的特点,将课余课时训练作为基础性训练(基础期),在集中假期时间中进行提高训练(提高期)。在竞赛前集中时间保持和提高学生的运动竞赛水平,根据学业时间、文化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基础内容,保证体能基础牢固;在寒、暑假等假期中,重点抓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技术水平。运用分期理论结合学生实际“学训”情况,解决学生“学训”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课程学习与排球训练的时间,保证学生运动员如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
3.2 根据学生课余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分期
依据学生各阶段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坚实、基础的课余训练内容安排。在训练分期的指导下,使教练认识到学生竞技状态的重要性;在训练安排中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在训练内容中促进竞技子能力的全面发展,延长竞技状态的时长,保证竞技水平的提高。课余时间训练时,训练内容主要安排一般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基础体能,为下一阶段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做准备;集训时,训练内容由一般训练向专项训练转移,集中训练时间保证教练、学生的技战术教学和学习质量,着重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技战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3.3 根据学生课余训练负荷安排训练分期
现代训练中,训练分期理论适用于任何运动员,课余体育训练与专业运动训练相比训练负荷有所不同,在准备期应针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任意方面的缺陷进行专门训练,提高训练效率,竞赛期对机体进行积极调整,保持良好的有氧供能能力。[15]“课余”性质导致极限负荷不是课余训练的追求,但可以在某个阶段内做适宜“强化”的训练,以学生能承受的亚极限负荷进行训练。在年度训练计划中,基础课余训练阶段,训练负荷是“循序渐进、留有余地;在提高阶段训练,逐渐增加、逼近亚极限;最佳竞赛水平阶段是在高水平区间起伏;保持水平阶段,负荷应是保持强度、明显减量[16]。合理的负荷安排,能够控制学生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7.
[2]李雪宁.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动态演进及发展方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余红盈,王浩.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4):343-348.
[4]王翾,吴润平.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的再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9):82-85.
[5]延锋,陆峰.对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研究的认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1):34-37.
[6]郑晓鸿.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发展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4):32-36.
[7]李赞,熊焰.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中的运动训练分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136-139.
[8]胡海旭,邱锴,李恩荆,等.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6):91.
[9]张健,孙辉.对马特维耶夫经典分期理论的审视与思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2):96.
[10]资薇,熊焰,于洪军,等.训练分期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J].体育学研究,2019(1):70.
[11]杨国庆.整合分期: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J].体育科学,2020,40(1) :1-12.
[12]杜向锋,吴爱华.我国专业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训练异同之理论辨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66-67.
[13]闫升.传统分期理论和现代板块周期理论训练实践运用的研究——以排球训练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60-67.
[14]胡海旭,金成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实践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114-125.
[15]龙斌,李丹阳.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现代适用性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4):84-89.
[1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1.
AStudy on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in the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ZHANG Jun, etal.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1617, China)
张君(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