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1-11-21孙运宏

当代旅游 2021年23期
关键词:苏北文旅融合

孙运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4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灵魂是文化繁荣,文旅融合发展恰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决定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本文以苏北地区实地调研为例,分析了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人才基础薄弱问题,提出了以人才建设促进苏北地区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 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业态

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了乡村产业的整体联动效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结合乡村文化资源、乡村农业,打通一、二、三产业,通过优化乡村文化供给方式[1],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农耕文化传承功能,重塑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文化治理体系等[2],有效链接特色乡村农业、文化手工业、田园餐饮服务业,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效益。比如,徐州市马庄的“文化兴村”、宿迁市双荡村的“生态古栗林”、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的生态湿地。

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生态涵养、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农民可以在“不离乡”的情况下“离土”就业。在苏北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基于本地难以找到工作岗位,才背井离乡到外地谋求工作,要是能获得与外出务工相当的薪酬收入,他们心里更愿意在本地就业,可以满足情感需求,充分照顾家庭。因此,乡村文旅融合有效带动返乡的农民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开设田园特色餐厅、创办乡村文化民宿等,从而有力加快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文旅融合推动乡村美丽宜居建设。乡村之美在于乡村的文化和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就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产业振兴,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都是增强美丽宜居环境“底色”的重要举措。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发掘乡村生态文化的过程,是将乡村特色农业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盘活的过程,是以乡村为主战场应对新需求、构建的新业态的过程,让乡村不仅宜居美丽,而且充满“乡愁”温度、更具文化韵味、富有生机活力。

二 人才基础薄弱制约苏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

近年来,江苏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苏北农房改善项目、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不断改善苏北地区发展环境,为文旅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苏北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人才基础薄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大量流失

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已经成为制约苏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然会有一些文化事象被激活、被消解或被重构[3],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北地区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知识水平、高技艺能力文化人才更是捉襟见肘。苏北地区人才大量流失导致乡村难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文化队伍,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失去了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内核,乡村传统特色文化难以赓续。具备专业知识和文化技艺的乡村青年人才大多流向城市,利用城市提供的广阔就业岗位,将文化资源变现为经济资源,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留在乡村的人大多难以跟上市场经济步伐,真正能够参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数量较少。

(二)乡村文旅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足

当前,不少地方出台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引进培养的相关政策,比如,大学生村官、乡村青年创客空间等,但是文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很多文旅人才引进到苏北乡村投身文旅产业只是暂时性的缓解人才不足的问题,由于缺少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他们仅仅是将在苏北乡村工作当作跳板,不愿意扎根留下来长期在乡村工作,对乡村社会的归属感不强,待时机条件成熟后纷纷跳槽到苏南地区或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对引进到乡村工作的文旅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结合当地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的培训,导致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雷同化的发展失去了市场吸引力,破坏了乡村文旅产品特色,难以形成持续性消费空间。

(三)乡村本土文旅人才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本土乡村文旅人才是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增强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当前苏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认识到乡村民俗、乡村戏曲、乡村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价值,着力推动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但是追求短期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仍被村民视为最重要的目标。虽然乡村文旅产业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然而文旅产业发展与工业制造业有着的本质区别,无法在短期内获取收益,文旅产业的具体项目和市场竞争环境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导致乡村本土文旅人才难以静下心来坚持投身乡村文化传承。在苏北地区的调研发现,像省级非遗项目淮海戏、苏北大鼓、苏北琴书、柳琴戏等众多底蕴深厚、风格独特的地方戏曲种类大多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乡村文化人才储备便形成了“老一辈跟不上时代,小一辈不愿意回来”的尴尬现状[5]。

(四)乡村文旅人才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乡村文旅人才发展保障机制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苏北地区乡村文旅人才建设的机制不完善,难以吸引高层次文旅人才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和运营管理。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苏南地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相对不足,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导致苏北地区对乡村文旅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一些文旅相关专业的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苏北农村工作。同时,苏北地区文旅人才管理创新不足,人才引进机制尚未健全,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加之区位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乡村文旅人才融入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性不强。

三 人才建设驱动苏北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苏北地区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建设,要着力探索乡村文旅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用好盘活乡村文旅人才,进一步激发乡村文旅人才活力。

(一)完善文旅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乡村文旅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终身学习制度,从乡村人才培养和学习体系建设等维度共同发力[6]。面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向,科学调整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招生、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激励、投入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创新文旅专业人才培育。加大文旅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农民接受中、高等文旅职业教育,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创新弹性学制,减免相关学费,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旅高层次人才。建立文化旅游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探索乡村文旅人才“订单培养”模式,鼓励文旅融合发展较好且人才短缺的地区与相关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订单培养”,提前介入文旅人才的培养环节,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文旅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文旅专业人才培育的精准性。同时,针对新入职文旅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建立优秀乡村文旅人才档案库,由乡村振兴局进行管理,探索建立“县管乡聘村入职”的文旅人才使用模式,在人事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保障,让优秀文旅人才“留得住”。对于投身乡村文旅产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资金支持,给予优秀文旅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更优乡村文旅人才发展环境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是人才选择就业创业和居住地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引人、留人”的关键点之一。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影响和制约文旅人才留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乡村在医疗、教育、公共交通、公共文化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流入,特别是制约人才要素的流入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思维,着力优化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乡村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的短板弱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打通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乡村文旅人才能够享有与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对象,吸引更多文旅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三)搭建乡村文旅人才聚集平台,吸引一批乡村文旅专业人才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文旅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7]。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人才集聚平台,围绕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乡村文旅项目为载体,吸引一批专业文旅人才和驻村艺术家,柔性组建一支乡村文旅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队伍。比如,乡村手工艺品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产品设计、营销策划、管理运营、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文旅专业人才的介入,但是,乡村地区很难招聘齐全这些人才,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旅产业项目与专业的人才进行合作,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率,增强文化产品的“硬核”竞争力。驻村艺术家是比较成熟的乡村文旅人才建设模式,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有着完善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鼓励实施“艺术家驻村苏北行动”主要是以补贴经费、筹建工作室等相关支持政策,促成一批国内外艺术家与苏北当地乡村结对共建,开展乡村地区的文化帮扶和滋润,用文化艺术创造力浸润乡村振兴,增添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文化内生动力。

(四)拓宽文旅人才服务乡村渠道,挖掘整合本土乡村文旅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本地村民与乡村社会与生俱来的情感连接,使他们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乡村文旅人才队伍中最有活力、最稳定和最持久的构成要素。新乡贤和返乡青年是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力量,构成了乡村文旅人才队伍的主体。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文旅人才服务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渠道,挖掘整合本土文旅人才资源。就新乡贤而言,他们对当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要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城乡互动联通中树榜样、搭桥梁、链资源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畅通他们参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渠道,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特别是要为他们中的文旅人才发挥余热提供服务保障,实现带领乡亲共同富裕和发展。就返乡青年而言,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专业潜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向他们推荐乡村文旅发展项目,开展返乡农民工乡村民宿管理运营、乡村文旅品牌策划宣传、文旅产业网络直播、特色文旅产品线上营销等特色创业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支持,有效激发乡村文旅产业创新创业的潜能和活力。同时,统筹基层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挖掘整合与文旅产业相关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等人才,实现文旅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

四 结语

人才是乡村文旅产业兴旺的基础,文旅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促进专业文旅人才的集聚创新,定期对乡村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营造良好乡村文旅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苏北文旅融合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融合》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破次元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