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循环视角下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研究

2021-11-21王郝鑫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太极拳要素

王郝鑫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民族传统体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既具有竞技、娱乐及健身功能,也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其中,太极拳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民族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太极拳作为一项传统的健身项目,其理论出自周易和阴阳学说,练习时讲究心平气和,外加长拳慢练于周身筋骨,技击为重,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太极拳的习练风潮也席卷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太极拳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还可以体会太极拳的虚实、动静、进退以及攻守等战术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达到由外而内浸润体育文化、自始至终实现终身体育的效果。

1 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

1.1 教学目标的短期性

在部分高校的实际教学中,限于课时或教职工水准等条件,太极拳的授课计划多强调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发展和提高上,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依据太极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族文化,若只是简单地通过多媒体视频、讲解示范等进行技术上的教学,则太极拳的文化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1.2 师资力量的薄弱性

据调查,在大学的太极拳教师中,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毕业于民族传统武术专业,多数在40岁以下,教龄较短。由于太极拳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太极拳功底的薄弱,其课堂设计也就偏向于可多次重复、便于控制的简单化、格式化。部分高校的太极拳教师对学生“一锅烩”,只要求其按课时要求讲完动作,“粗放式”教学,课堂的创新能力被遏制,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太极拳背后蕴藏的文化韵味。

1.3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普通高校的太极拳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类似的组织流程: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小节讲评,其方法也大多为示范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口述教学等。太极拳教师并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人数、学生类型、场地局限等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也不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式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在课程中实现“浑水摸鱼”成为可能,进一步恶化了太极拳的课程环境。

1.4 学生认识的片面性

练习太极拳是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拳”,动作缓慢、缺乏朝气,可见其对太极拳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不理解太极拳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作用。由于太极拳教学的局限性,很多学生抱着“混学分”的目的选修太极拳。他们平时不练习太极拳,而是在考试的前突击训练,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太极拳课程。

1.5 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受限于课程的课时、场地、人员状况等条件,部分高校采用终场考试的方式,考核太极拳动作、身体姿态等技术性的内容,对太极拳所代表的深刻的传统文化置之不顾。空有技术的外壳而内无实质性的文化支撑,太极拳也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照葫芦画瓢”,太极拳的文化吸引力大大降低。调查表明,考试一年后,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练习套路,很少有学生自觉温习太极拳,说明太极拳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这与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有着难以抹去的关系。

2 应用超循环理论对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由德国生物学家M.艾肯提出,是关于复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一种理论。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生物分子在孤立的系统中,虽然也会产生化学反应,但是只是分子之间重复地进行循环,而在宏观上达到平衡,成为“静止”的平衡态,这种循环状态称为反应循环。当该孤立的生物系统在酶的催化下,就会产生有序的更高级的产物,从而突破原来无意义的重复循环,向更高级演化。这种循环方式被称为催化循环。但是催化循环仍然受限于外界的“酶”的刺激,而超循环则是以催化循环为循环单位的循环链,该系统的“酶”来自自身,具有自催化、自组织的特点,因此,超循环也被称为催化循环的循环。正是由于超循环理论的自组织演化的特点,该理论常被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性问题、运动康复系统的组织结构问题、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武术训练模式的改革等问题的研究。

2.2 对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系统的分析

2.2.1 系统构成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可简化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太极拳教师、学生和教学评价5大要素。这些要素中,教学目标指导太极拳教师,太极拳教师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目标,如此构成一个循环链。

2.2.2 系统现状形成的循环链周而复始,虽然每年的教学目标会微调、教师吐故纳新、学生是变化的、教学评价的结果是波动的,但是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反应循环。普通高校的太极拳教师培养了一届届的学生,但是教学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这种反应循环缺乏外界的“酶”的刺激,而成了一潭流动的“死水”,太极拳教师的创新活力、学生的习练热情、组织的改革进步极大地被束缚住,难以依靠自身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 系统的“超循环化”若想要实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体会太极拳的文化韵味和哲学意味,达到终身体育的效果,需要将这个反应循环上升为“自催化”的超循环,通过自我演化而实现系统的改良和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至少要具有下面这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系统的约束条件简单有效。该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若牢牢受限于繁杂结构、苛刻规则等的约束,催化活性就会大大降低。二是要素间具有充分、多向的联系。要素间通过联系实现催化效果,联系越多则催化路径越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能力也就越强。三是各要素间至少一个是催化循环甚至是超循环。因此,要“超循环化”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系统,就要从这3个方面着手改革创新,激发系统活力。

3 基于超循环理论对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启示

牛顿的“确定性”科学体系使人们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但是生物界中自组织演化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复杂系统的整体目标和发展趋势并不是简单的系统内各要素关系的集合。具有了自催化功能的系统,又产生像生物体一样的超循环的潜能。为了使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系统自组织演进,不仅要研究系统的结构,还要研究系统要素自身及相互间的关系。针对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演化问题,应用超循环理论,有以下3个方面的启示。

3.1 系统约束条件的化简

普通高校太极拳系统的约束条件影响着系统的结构,其结果影响着系统功能,因此要简化系统的外在约束条件,释放系统内部的催化活力。教育部门应统筹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对太极拳学科建设展开细致的调查和详细的讨论,确定太极拳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在有利的情况下去除妨碍太极拳教学的不利影响,为一线教学提供正能量支持。同时,各相关机构应给予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师相应的支持,改善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太极拳教师能力不够等问题,使系统的输入更健康。

3.2 各要素联系的建立

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精心设置,但是限于客观条件,教学方法常常具有模式化特征,而缺少创新性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模式化教学,解放师生的创新活力,打破模式化的教学过程。太极拳教师不应耳提面命,而是启发式教学;学生不应唯师命是从,而应认知思考、大胆质疑。这样学生到教师的反馈通路才会通顺,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教学评价应从多方面进行考量,技术层面是太极拳的外形,但是只有将太极拳“内核”性的文化意蕴镌刻在学生心中,学生的太极拳才不会空有其性而无其神,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才会得以实现。多元的教学评价还应包含对教师课程质量、教学素养等的评价。这样才会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太极拳,太极拳教师穷思竭虑地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由教学评价到师生的反向通路,促进要素间的联系。

3.3 各要素的“催化循环化”与“超循环化”

系统内的各要素要具有接受催化或者自我演化的能力,即要素应为催化循环或者超循环,这样才能激发系统内其他要素活力,才会使系统具有自我演化能力。教育目标的设置应该接地气,在符合大纲要求的情况下需要贴合本校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接受师生的反馈,在师生的催化下获得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太极拳教师是系统内最容易演化成超循环的要素,太极拳教师要避免模式化教学,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建议,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更要自我激励努力学习,成为一个超循环的终身学习的教师。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太极拳要素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