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的不足及对策
2021-11-21孙颖
孙 颖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一、引言
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翻译教材的出版也种类繁多,数目可观。张美芳博士在《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一书中说,她收集到约半个世纪我国出版的翻译教材多达115种。该书出版于2001年,在之后的这段时间,翻译教材的出版更是不断增加。然而,随着翻译教材的出版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翻译教材的质量也出现了问题。穆雷教授曾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翻译课教师对现有教材状况表示不满。他们认为,统编教材内容和译例陈旧,体例不够多样;新出版的教材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令人难以选择;不容易找到适合学生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的翻译教材;缺少译文规范、难度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材料等。”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我国翻译教材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翻译教材存在的不足
(一)编写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的编写体系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引入翻译理论的方式不够科学,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有些教材使用大量篇幅来引入翻译理论,选用能够说明这种理论的译例却很少,无法满足学生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对翻译实践的掌握。有些教材过于重视翻译实践,技巧讲解过于烦琐,缺乏理论引导。书中使用大量篇幅介绍翻译技巧,理论阐述却轻描淡写,极为薄弱。翻译技巧划分过细,译例大量堆砌而不加以解释,使得这些翻译技巧在指导翻译实践上可操作性不强。并且译例的难易程度相差极为悬殊,有些译例太难,学生即便是使用这些技巧也很难译出文章;有些译例过于简单,不用这些技巧,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完成。这些情况都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编写原则。“根据九成以上的教员反映,在翻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
(二)内容选择缺乏广泛性
很多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不够全面,缺乏广泛性。在选材上过于侧重文学翻译,选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名家名译,而非文学翻译的内容却涉及很少。然而,“非文学翻译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绝对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非文学翻译好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忽视了非文学翻译的内容,致使教材实用性不强,不利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因此,翻译教材在选材上应该扩大范围,广泛涉及各种题材。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应包括科技报告、报纸杂志、公开演讲和常用公函等题材。值得注意地是,虽然有的翻译教材不侧重文学翻译,但是内容选择过于单一。例如,有一本较受欢迎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共选取了750多个译例,其中有125条政治色彩比较明显,而有关科技内容的例句全书只有十多个。由此可以看出,此本翻译教材的选材偏政治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除了政治类题材,我们还会遇到其他题材,过分注重培养一种题材的翻译技能,不利于学生对其他题材的翻译技能的掌握。此外,很多教材中所选译例基本以句子为主,缺乏语境。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译例的理解,即便掌握了翻译技巧,也很难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死译、误译等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篇章的驾驭能力。
(三)译例陈旧,缺乏创新
译例选择是否合适恰当直接影响着翻译教材的教学效果。因此,翻译教材中所选译例应该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教材所选译例过于陈旧,虽然一版再版,并未与时俱进地更换教材中陈旧过时的例句,因而导致教材缺乏创新。不少教材在引用例句时还存在雷同现象,读起来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李德凤教授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指出,目前的翻译教材“重复太多,新意不足”,很多教材都是‘填鸭式’教学思想的产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及广泛应用,同时翻译语料库的建立更是大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而这些内容在许多比较优秀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中却只字未提。这样的翻译教材显然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也会阻碍翻译学科的发展。
(四)译例和翻译练习的选择缺乏针对性,翻译练习讲解不够深入
翻译学科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在编写翻译教材的过程中选用大量译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门技能。因此,译例的选择十分关键,教材中选用的译例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某一翻译技巧或相关翻译知识,从而启发学生,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然而,有的翻译教材所选用的译例缺乏针对性,并不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甚至东拼西凑,只是简单罗列而未加点评。即便有稍许点评,也不够深入,过于简单,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还有的教材对翻译练习不够重视,练习题设计不够合理,形式单一。所选材料比较局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对于某些比较难的练习,只是给出了答案,并没有解释原因。使学生在看完答案之后,仍然似懂非懂。这样的练习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对翻译技能的掌握,还会打击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
(五)译例缺乏易读性
谈到教材的易读性,打印错误可能最让读者难以理解。有的教材在校对过程中不够认真,有明显的打印错误存在。例如:bright打印成了bight;dog eat dog,中间缺乏连字符;by hook or by crook写成by book or by crook等。这种低级错误的发生让读者感到这样的教材粗制滥造,编写者治学不够严谨,严重影响教材形象。有的教材排版不够合理,把译例放在正文中,通篇字体一样,不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读起来非常吃力。还有许多翻译教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译,误译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修订版中并没有加以改正。此外,有些翻译教材在引用时并未标明出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就出现在非常优秀的英语专业本科教材中。这些教材为各大高校广泛使用,教材漏洞百出,不仅起不到正确地引导作用,还会严重误导学生,理应予以改进。
三、翻译教材编写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翻译教学经验,文章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的改进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翻译教材体系的研究力度
孙根年教授指出:“教材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组合系统,其体系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选取的概念、理论、事实和方法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还要正确地反映该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适应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相配合、适合学时分配和学生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由此可见,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教材的编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教材的编写体系也应遵循这些特点。在编写翻译教材过程中,编者不仅应该考虑到翻译教材的整体布局,包括内容选择、译例讲解、练习设计等,还应注意到所选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然而,在现有的翻译教材中,这些方面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对翻译教材的编写体系研究力度不够,致使许多问题不能在编写前予以完善,要等到投入使用后才能够发现。而且,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翻译教材研究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加大对翻译教材编写体系的研究力度已经迫在眉睫。
(二)科学合理地引入翻译理论
林克难教授指出:“技巧教学绝不是翻译课教学内容的全部或者说唯一的内容,翻译课应该将至少百分之五十的时间用于科学翻译理论的讲授,因为只有科学的翻译理论才有可能揭示翻译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从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因此,在编写翻译教材的时候,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引入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从英语和中文两种不同表述形式的转换方式来提出翻译的注意事项和理论支撑,从两种语言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文化出发,提出了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翻译规范。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和完善,要想科学合理地引入翻译理论,就要有一定的选择性。既要考虑到理论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理论引入不能过深或者过泛,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现有的教学环境,然后将翻译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最好将理论分开到具体的实践中讲解,而不是集中讲解。这样更容易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般认为“翻译实践应占教材内容的70%~80%,理论知识占20%~30%”。根据教材的定位,培养目标,学生的需求等可以适度调整比例。
(三)翻译教材选材要全面、实用,具有审美性
翻译教材的选材既要做到全面,又应兼顾实用,做到各种题材兼容并包。既要包括文学翻译,又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非文学翻译。在所选译例的难易程度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有的教材选用的译例大都是文学作品,名家名译,译文虽无可挑剔却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高不可攀。还有的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凭自己的喜好选材,虽然内容新颖,但是脱离教学大纲和考试重点,也不实用。这样的教材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译例的选择应该紧扣教学大纲中有关翻译课教学的培养目标,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参加的相关考试大体上保持一致。此外,翻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好的翻译作品应该给读者美学上的享受。因此,翻译教材在选材时应尽量选择一些在遣词造句、风格意境、韵律节奏等方面都具有美感的典型译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和情感,使他们体验到翻译作为一门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同时,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翻译练习形式应具有多样性,讲解要深入细致
练习是帮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翻译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翻译练习,编者不应该只是给出参考答案或者简单的解释。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提供参考答案而不详加解释,使学生难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具体到自己翻译时,仍然不知所措。而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练习形式应该力求多样化。翻译练习不仅仅应该只有词语翻译、单句翻译、段落翻译、篇章翻译等这些传统的练习形式,还应该推陈出新,设计一些诸如讨论题、思考题以及改译和译文比较等新的练习形式。还应注意到,语篇翻译没有标准答案,最好是针对一个语篇,给出多种参考译文。然后针对不同译文,在文化语境,选词造句,技巧策略等方面加以比较,指出其优缺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和掌握对语篇翻译的驾驭能力。另外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对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理解不一样,学生翻译的内容会有一些区别,因此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对练,同样一个句子或者语篇,两个人同时翻译,再对比翻译结果,这样就可以找出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找到学生个人翻译的优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
(五)教材应该具有易读性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同时,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还可以在某些方面加以改进,如排版设计,字体大小,印刷质量等。对于比较重要的人名,术语等,最好以附录的形式一一列出。对于引用的文字或者段落等,编写者还应标明出处。这些改进都可以增加教材的易读性。此外,在教材投入使用后,还可以广泛征询使用者的意见,以便在再版时可以改进这些不足。同时在教材内容上,及时做好更新,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可容纳近期的流行用语翻译,包含文学作品翻译,像著名诗集、著名文集、著名小说的相互翻译等。保证教材在内容上,能够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同时能够通过教材中收录的各种文学作品,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互通。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材本身的易读性,还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地拓展翻译教学知识面,提升教材的综合价值。
四、结语
杨自俭教授曾指出:“编出好教材是个苦差事,编者条件要求很高,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等要求也很高,教学有不同的目标,不同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编出受较多师生欢迎的教材是非常困难的。”的确,教材的编写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要编写出既符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又要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教材是不容易的。针对翻译教材而言,编写者应该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材上要做到与时俱进,编排体系更要合理。因此,应该加大对翻译教材的研究力度,在认识到现有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的不足后,针对相应问题加以改进,以便可以编写出更加优秀的翻译教材,推动翻译这门学科快速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