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流的英汉习语差异及翻译实践研究
2021-11-21崔馨月范丽军
崔馨月 范丽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一、引言
语言可以作为文化载体,换而言之,文化以语言为途径进行发扬和传承。由此可见,翻译是指通过一项语言为载体,将对应的文化内涵转变成另一项语言的方式。习语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表现方式,通常形象较为鲜明、结构凝固度高,且所承载的信息较多,因此具备明显的修辞色彩。若语言体系中缺少习语,则语言往往会显得较为单一和枯燥,在人际交流、写作过程中适度运用习语,能够提升语言感染力,这也可以使得语言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完整。虽然学术界对于习语相关的内容已作出较多探讨,但尚未对习语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从整体角度而言,对“习语”作出名词定义较为困难,通常难以通过简单话语作出表达。习语是长期社会发展中所提炼而来的,并非仅仅为词语组合,这也表明仅对单个词汇进行分析并不能呈现出习语的应有内涵,应将习语中的内容视作整体,结合文化背景和语境内容作出翻译。探讨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别,能够提高习语翻译的准确性,也能够为语言的跨文化交流带来推动力。
二、习语概述
学术界研究人员对于“习语”的概念界定作出较多探讨。“习语”是英语单词“idiom”的直译,其常见定义如下:
Weinreich(1969)经过研究分析后指出,习语至少需要包含两个多义成分,能够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获知其底层意义,且具有凝固特征,可作为特殊用语单位在交流时单独运用。其后,Cowie(1975)在其文章中认为,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两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的直接组成,从功能角度而言,属于一项典型的语义单位。Ammer(1997)认为一个习语通常由至少两个词语组成,并属于固定词组,且该习语的具体意思与各组成词语的意思并不相同。Schweigert等(1988)强调习语是人类口语环境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且具有普适性特征,与其字面意义并不一致,通常具有一定比喻义。
从上述定义能够发现,这些观点对于习语构成的理解基本一致,均强调习语需由至少2个词汇组成,认为习语具备“非语义合成性”,但同时上述定义界定仍较为模糊。经过研究认为习语具体定义可适当简化,通常可以指固定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独立句式的一种“语言块”,其含义通常并不能直接由其中的组成词汇体现。由此可见,习语的形成以及语义内容存在明显的约定性,与习语形成的社会风俗、历史文化、民族信仰存在直接关联。习语的存在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通常受到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影响,且能够体现出社会文化、民间习惯、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等。这也表明,习语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而翻译是一项实现文化交流的良好方式,需要将不同的民族思想、文化内容进行交互。因此习语翻译质量直接关乎文化交际效果,且在翻译过程中也往往面临如何应对习语存在明显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一)地理环境差异
习语的出现和发展通常与社会民众生产生活存在直接关联,而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因此社会群体往往对特定事物存在一定独特的认知。英国四面环海,气候湿润,从事渔业、海洋运输业的民众较多,因此英国不少习语和海、船、鱼、岛存在关联,如“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queer fish”表示“怪人”等。我国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诸多习语,如“二人同心,黄土变金”“春雷响,万物长”等。汉语和英语中的也有不少习语具有共通点,如“守口如瓶”对应“as close as an oyster”,“挥金如土”对应“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受传统历史文化影响,我国民众认为东风象征着希望和美好,英国民众则认为西风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如我国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而英国诗人雪莱也曾在其诗词中提到“Ode to the west wind”,对西风进行歌颂。与此同时,作为延续已久的农耕国家,我国的诸多习语都与农业紧密相关。如“You must reap what you have sown”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 seed planted in spring will bring thousands of fruits in autumn.”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谷”。
由此可以看出,由地理环境差异而导致生活、居住状态的不同也使得习语的“地理”属性明显,并衍生出一系列贴近民众生产生活,蕴含浓厚地域特征的习语。
(二)颜色认知差异
英国文化和我国文化对于颜色的寓意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不同颜色的对应寓意理解存在不同,其中对红、白这两种颜色的认知差异最为明显。英国民众普遍表示白色代表着典雅、纯洁,这在习语中也较多体现,例如“white man”意为“品行高尚的人”,“white lie”意为“善意的谎言”,“a white spirit”意为“正直理念”;而通常将红色与“火焰”“血”相挂钩,如“a red battle”表示为“血战”,“red in tooth and claw”表示为“残酷无情”。 而我国社会则普遍形成白色代表死亡、消失的联想习惯,如亲友逝世被称为“办白事”,此外白色往往也代表阴险、可恶,如“白眼狼”“白脸曹操”等,但我国社会普遍将红色与吉祥如意、喜宴喜庆相挂钩,例如新娘嫁人需要戴上“红盖头”,参与喜事时出份子也被称为“送红包”,做生意的人期望能够走“红运”。
(三)风俗习惯差异
习语往往与生活存在直接关联,因此在不同区域生活的人,通常风俗习惯也并不相同。这表明在对食品、动植物等有关的习语作出翻译时,需全面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风俗差异。例如英国民众往往以面包、黄油、牛肉等为主要食物,因此“a piece of cake”可以意译为“小菜一碟”,“hard cheese”直译为硬奶酪,意译为遇到不幸的事情。我国民众具体饮食习惯和英国民众存在明显差异,一般以米饭、面食为主,不少习语也与之相关,如“一饭千金”“画饼充饥”“饭来张口”等。英国社会普遍认为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代表者忠义、友爱、勇敢,大多数与狗相关的习语并无恶意,例如“old dog”意为高手,“to be top dog”意为身居高位。但我国社会中虽然狗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也有不少人将狗视为宠物和朋友,但在习语中却有不少与狗相关的贬义词,如“走狗”“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等。
四、英汉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习语通常具有一定文化特色,与国家和民族的过往发展存在直接关联,因此在习语翻译时,也需对文化特色作出了解,这也是习语翻译质量提升的关键。习语文化因素的理解和探讨可以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形成对等,规避由于不对等的情况导致意思出现变化,或在异化过程中导致弱势文化消失。因此习语翻译需综合运用归化翻译法与异化翻译法,若存在一定偏废情况,则容易引发极端,具体如下所述。
(一)地域和风俗差异导致的望文生义
每个习语都有属于自己特别的含义,而这其中看似越容易理解的含义才更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其次,普遍的习语在结构和语义方面都会做到结构严谨,语义一致。因此,习语一定不要只看表面的意思或者是一字一句地死板翻译,这样会很容易曲解源语习语的本身含义。例如,英语习语“free living”,不管是“free”或者“living”,都是一些很基本简单的词语,从单词的表面理解来看就是“自由生活”的意思,所以人们很容易不经过思考直接给出翻译的译文文本,但实际上这个习语的意思却是“奢侈的生活”。再例如:英语习语中的“child's play”,不仔细看很容易让大家想到“儿戏”这个词,且单独从词语的含义上来看,这个译文没什么问题,所以说先入为主这个印象就会导致译者进入一个迷茫的状态,实际上这个习语指的却是“容易干的事”,在汉语中的“儿戏”意思是指处事不严谨,无足轻重,显然这两个习语完全不是一回事。
(二)有意缩短源语言内容和译入语之间差异而导致的归化过度
该现象具体是指在翻译时,为提升译文内容可读性,有意将源语言中的内容与译入语之间的差距进行人为缩小,这使得源语言对应的异质文化被明显忽略,因此容易引发两项问题,即文化侵袭和源语文化消散。出现归化过度的主要原因不光是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也是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一定不平等。
在实际翻译中,过度归化也容易致使源语文化出现流失,尽管文本可读性有所提升,但读者也可能会因此产生错觉,即并非感觉在阅读外文作品,难以感受到外文作品的应有魅力。
此外,习语翻译中存在过度归化也会引发不合理之处,如:
(1)in high spirits心花怒放
(2)like painting the lily仿如锦上添花
(3)spoil the ship for a half-penny worth of tar因小失大
上述3个习语翻译均存有一定问题,首先第1个习语在翻译中较为生硬的添加了并不存在的新具体对象,应当翻译成“兴高采烈”或“兴致勃勃”更为合适;第2个习语翻译直接转变了主体形象;第3个习语翻译与语境存在一定“割裂感”。这几个案例均存在过度归化的情况,对英文原句内容的特征有所忽视。
强势文化的存在会造成翻译质量下降,规避该情况产生可结合运用异化翻译法。
(三)对原文翻译忠诚度的过高要求导致异化过度
在实际语言翻译时,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越高,则源语文化往往也可以获得足够体现。但若存在异化过度的现象,则也会造成翻译质量难以保障的情形,例如源语中的异质文化直接以生硬套用的方式植入译文中,会导致译文不容易理解、可读性也明显下降。通常来说,习语翻译异化过度包括两种情况,即不匹配译入语文化,读者难以理解或认同。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字通常非常复杂,尽管部分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部分文化传统存在一定相通性,但仍各自保持自身独有的文化内容,这也表明在不同文化之间会存在文化内容互斥的情况。若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则异化翻译法对应的译文往往难以匹配译入语文化,这会造成译文内容较为突兀,或读者无法认同。如“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若直接翻译成“如他这般的老狗是从来不会随便乱叫的”,尽管能够充分保留原文内容,但并没有意识到“狗”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象征差异。汉语中“狗”的形象往往较为负面,如“狗急跳墙”“鸡鸣狗盗”“走狗”等,而英语文化中认为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代表者忠义、勇敢,例如“old dog”意为高手,“to be top dog”意为身居高位。由此可见,在这句话中“old dog”可以翻译为“高手”或“行家”,整句话可以翻译成“如他这般的行家,从来不会随意提出意见”。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因此需储备较多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若欠缺这些背景知识,往往会在翻译时出现含义偏差,甚至对文本观点作出歪解。
五、英汉习语翻译策略的应用
(一)兼顾文本内容传递和文化传播,寻求文化互融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合作加深以及我国文化全面“走出去”,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翻译法运用比例将逐渐降低,异化翻译法运用比例将逐渐提升。这也能够更好实现源语文化传递,使得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融合更为方便。异化翻译法通常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多其他文化的魅力以及想象空间,且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增强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信心,认为读者可以通过自我想象、揣摩的方式对异国文化中的内容作出有效理解。翻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文化交流,这也是需要保留一定源语文化因素的主要原因,若较多运用归化翻译法会容易导致源语文化内容消失,相应的文本魅力也会有所下降。这就需要采用异化翻译法的方式更好实现文化内涵推广,但同时在翻译实践中,异化策略也需在一定使用范围内运用,无论是口译或笔译,均并非要求将全部源语文化中的内容或特色因素进行保留。总体而言,文本内容传递和文化传播均非常重要,两者之间不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内容的精华,因此在翻译时需充分结合各项相关文化因素,在满足可读性的同时为读者提供思考、揣摩源语文化的空间。翻译人员需根据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别之处,寻求文化互融的可能,在翻译时不仅需要注重有效互动和良好对接,也不可为满足译入语国家读者需求而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忽视或消除差异。
(二)立足习语的特殊属性和内容,寻求翻译的平衡点
翻译通常涉及两个并不相同的语用规则,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翻译法与异化翻译法不可区别对待,两者可通过有效结合的方式提高翻译质量。一名翻译人员在进行一部作品翻译时,通常并不会仅使用一种翻译方法,而习语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内容,在翻译时运用哪种方法需掌握平衡点,若一味关注文本可读性,则容易导致源语中的文化特色被破坏,甚至引发强权文化现象;若一味关注源语文化内容传递,则容易造成译文文本可读性下降,读者也无法理解和欣赏其中的内容。在英汉翻译中,异化翻译法与归化翻译法之间的取舍应为一项动态机制,需保持一定灵活性,可随上下文语境内容变化而进行机动选择。在特定语境中,同一个习语也可以具备多种不同的翻译结果,具体需要使用归化翻译法或异化翻译法,受交流环境、交际目的、上下文情境影响,且译文最终以口译呈现或笔译呈现也对习语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如“Among wolves one must howl”,可采用归化翻译法翻译成“入乡随俗”,这可以充分展现出“劝教”的思想;若采用异化翻译法翻译成“在狼群之中就得嚎叫”,可以有效呈现出源语境界,使得读者可以揣摩和思考其中的相关含义。
(三)正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实现异化归化有机结合
在现实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人员通常会更加倾向于源语言文本的作者,或者是会更加的倾向于目的语言的受众群体,或者是处在不相同的语言之间的尴尬位置,翻译人员始终都在尽力地寻找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共同和谐点,从而想要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共存。翻译人员在具体翻译当中所做出的选择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偏向,都将成为决定翻译增与减的关键性因素。翻译人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没有一刻不在面临着随时会发生的各种可能性的选择。然后通过异化与归化,从而更加贴近原作者和众多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中间找到更加合适的融合切入点。因此,在整个翻译的过程当中,归化与异化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是互相影响并且相辅相成的,是彼此理解的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条件。在习语的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平衡便是在翻译中一种最佳的,最为理想的途径。当在翻译某些具有浓厚且独特的文化色彩、暗喻明显、道理深刻的习语时,中文和英文的喻体根本无法顺利地进行转换。针对这种困惑的现象,使用异化归化有机结合法,也就是说学习我国歇后语的短句结构的形式,构建出不单单能够完整保留汉语暗喻的文化喻体,同时还能准确传递深刻意义的翻译方法,简明的表达,就是将汉语暗喻的文化喻体直接进行翻译,然后将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进行间接性的翻译,将所有文化类的暗喻翻译成两部分,并且将前后部分用破折号衔接起来,构成前后相互烘托、寓意相互补充的翻译文本模式。比如在我国习语当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可以将其按照上述翻译模式处理成:“The green hills are not afraid of firewood—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六、结语
习语可以视作为人类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精华,能够充分展现出国家、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凝练出的信息,且这些信息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存在直接关联。习语翻译并不仅仅是对不同语言文本内容进行转换,也需要注重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可以实现良好交流。习语作为一项具有凝练性、生动性的特殊内容,在翻译时需格外关注,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认同,并取得良好的文化交流效果。翻译人员面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需以充分尊重文化特性为基础注重如何保持两者之间的共性,为文化互动和融合创造条件,且有助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规避文化强权现象产生。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究竟选择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需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依照上下文语境、文本呈现方式、目标读者群体理解能力作出变化,进而确保习语翻译质量,且翻译人员也需认知到这两种翻译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并非是对立存在的。